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涉外导游专业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涉外导游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对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高职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总体较低,而且不同类型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不平衡。为了培养合格的涉外导游人才,应当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列入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涉外导游 非语言交际 能力调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输出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到时,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亿,位居世界第四。随之而来的是对入境导游和出境领队需求的急剧增加。不容置疑,涉外导游是将来我国入境导游和出境领队的生力军,他们是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与国外游客接触最多的人群,直接影响着旅游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跨文化研究专家萨默瓦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1]涉外导游所从事的出入境导游工作,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想要圆满地完成这一活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不仅是因为非语言行为传递了人类交际时绝大多数的内容信息,而且是因为非语言是一种潜藏文化载体,不同的非语言符号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错误使用非语言交际,直接阻碍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涉外导游在将来工作中,游客对导游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往往能够容忍,但对于不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而造成的文化层面错误,则往往不能接受。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参与调查的学生是杭州三所高职院校的涉外导游专业大三学生,总共120名。此120名学生均已完成涉外导游专业课的学习,理论上应该具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调查工具
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对非语言交际划分为四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我根据这四大类,具体列出了涉外导游接触较多的六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即体触、时间观、空间观、姿势姿态、目光语和沉默。问卷中每一项均有3道题目,题目1、7、13关于体触,2、8、14关于时间观,3、9、15关于空间观,4、10、16关于姿势姿态,5、11、17关于目光语,6、12、18关于沉默。每道题目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得分为1分。为了保证被试最大限度地合作,问卷指导语非常礼貌地告知学生本研究的严肃性和研究意义,并承诺保守秘密。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问卷于2011年9月的课后发给学生,完成后收回。任课教师不参与问卷分析。所有问卷全部有效,共收到有效问卷120份。根据问卷,计算出各项的平均分和准确率。
三、结果与讨论
120名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问卷成绩,最高分70分,最低分28分,平均分40分,还没有达到及格线(45分)。这从宏观上说明被试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总体上非常糟糕。问卷中每项的平均分及准确率见下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被试者在体触、时间观及姿势姿态三项上明显得分高于另外三项。其中,时间观和姿势姿态两项的平均分已经高于及格分(9分),且两项的准确率也都在60%以上。但是空间观、目光语和沉默这三项,被试者的表现着实糟糕,准确率分别只有26.6%,29.3%,30.6%。由此可见,被试者在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分项上得分是不平衡的。
造成的原因大概可以这样简单解释。在日常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目光语和对沉默的运用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难把握的,因为其具有隐蔽性,难以捉摸性的特征。[2]由于涉外导游专业学生在学校基本没有学习过目光语和沉默在具体非语言交际中的运用,因此得分表现最低。而体触、时间观、姿势姿态这三项,由于其相对明了,虽然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但得分却要相对高一些,也只是处于及格边缘。故若要使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使其将来可以顺利地在旅游活动中进行跨文化交际,就要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措施
由于不当的非语言行为所产生的交际冲突比言语交际冲突造成的后果更为恶劣,因此可见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绝对少不了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掌握。
1.把非语言交际能力列入涉外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所调查的学校中,有学校的涉外导游培养目标是掌握导游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服务技能,能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在教学要求中没有对非语言交际能力作必要的强调,因此,必然导致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忽略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内容。把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能力,列入人才培养目标,是改变目前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低下的根本性举措。
2.教授学生非语言交际的知识
据了解,涉外导游专业基本没有开设非语言交际知识的课程,我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此课程或者至少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增加此方面知识。知识的来源可以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给学生布置的延伸阅读材料等。
3.鼓励学生多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非语言交际手段,在通常情况下多是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习得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获取的,在使用中也常常是无意识的。[3]因此,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提供非语言交际的知识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Samovar,L.A.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1.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调查[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