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抗凝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抗凝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并发症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将具有抗凝治疗指征的房颤患者56例随机分为自拟中药组(A组)和华法令组(B组)。两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分别加服自拟中药和华法令,观察两组服药期间血栓形成、栓塞发生和服用自拟中药前后血液指标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α(6-keto-PGF1α)浓度变化。结果:与服药前相比较,服用自拟中药3个月及6个月后血液TXB2降低,6-keto-PGF1α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B2/6-keto-PGF1α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随诊2年,自拟中药组1例出现左房自发性显影,华法令组1例发生左胫前动脉栓塞。结论:自拟中药能改善TXA2/PGI2失衡,防止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减少栓塞发生。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形成 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74

中医认为血栓形成是“血脉不通,血行失度,血凝而不流,血气不至”所致的“血瘀证”。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重要并发症,目前使用的抗血栓药物效果不理想。有实验证实中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改善血流变异常等作用[1]。本研究探讨自拟中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并发症形成的有效性、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伴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高龄(年龄≥65岁)等血栓形成的持续性房颤患者56例,随机分为自拟中药组(A组)和华法令组(B组),其中9例患者中途丢失,有效观察病例47例,随诊时间为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结果见表1。

方法:在原治疗的基础上,A组服自拟中药2.0g(2次/日)温开水送服;自拟中药组成:水蛭、僵蚕、红花、赤芍、桑叶、川芎、羌活、陈皮、葛根、黄芪等由本院制剂室粉碎过筛制成水丸,60钴照射灭菌、装瓶。B组服用华法令,首次5mg/日,后2.5g/日。服药期间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剂量,使INR在2.0~3.0。

观察指标:观察服药前及服药后3、6个月血液TXB2、6-keto-PGF1α浓度,该试剂盒由碧云天医学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每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房是否有血栓形成或自发性显影等现象。观察栓塞发生情况,如脑卒中、动脉栓塞及其他部位栓塞。观察胃肠道反应、出血、皮疹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等。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X±S表示,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t检验。

结 果

在A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例中途丢失,1例因服药不便而停服,1例转诊,1例因其他意外死亡,有效观察病例25例,有效时间为25.56±4.67个月。B组患者有6例中途退出,3例患者因不能接受频繁采血检测PT、INR,3例无特殊原因,有效观察病例22例,时间为25.13±5.42个月。

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3、6个月血液TXB2、6-keto-PGF1α浓度及其比值(T/P),结果见表2。

A组有1例患者服药6个月后检查左房有自发性显影,改服华法令后显影消失。B组有1例患者在3个月时出现左足疼痛及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超声查左胫前动脉栓塞,血INR为1.7,经扩管及调整华法令量后症状消失。

讨 论

房颤是临床上较常见心律失常,其特点之一是易形成血栓及血栓栓塞,尤其是左心房血栓发生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公认抗凝药物华法令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且有引起大出血的可能,有文献报导其发生率在临床上高达2.0%~4.0%[2]。另外,在服用华法令期间需要频繁采血调控抗凝指标,很多患者难以接受,严重影响应用华法令的顺应性。本文用华法令作对照,以探讨自拟中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并发症形成的有效性。

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者有促进血小板聚集、释放及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后者有抑制作用,二者在机体内处于动态平衡。我们通过检测其代谢产物TXB2、6-keto-PGF1α浓度及T/P间接了解二者在机体内的动态平衡变化。在本文中,房颤患者TXB2及T/P比值均高于正常人群(P<0.05),说明血小板功能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与服药前相比较,服用自拟中药3个月及6个月后血液TXB2降低,6-keto-PGF1α升高,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B2/6-keto-PGF1α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说明自拟中药组能够明显改善二者关系失衡,有助于防止房颤患者血栓形成。

有研究报道,水蛭煎熬液有醇溶和非醇溶两部分,分别有抗凝和纤溶物质。对血管栓塞、DIC等有效,其作用机制是能特异的与凝血酶结合,阻断裂解纤维蛋白,抑制血栓形成。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僵蚕水提液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对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不依赖于AT-Ⅲ[3]。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对内、外源性凝血均有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的交联[4]。唐刚华等[5]应用实验证明,中药川芎中的川芎哚有抗血栓作用,川芎嗪能影响TXA2/PGI2比例,还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浆中AT-Ⅲ的含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这为本文自拟中药抗血栓提供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寻找可以降低血液黍稠度的药物来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现代技术寻找具有抗凝作用的安全、天然的中草药,可以充分发挥中草药的优势和特点,为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31-332.

2 Wipf JE.Anticoagula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putling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trials into practice[J].West J Med,2005,163:145-152.

3 黄海英,彭新君,彭延古,等.僵蚕的现代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4(4):62-64.

4 杨晓君,吴桂荣.红花的现代研究[J].农垦医学,2004,26(4):301-304.

5 唐刚华,唐小兰,姜国辉.川芎哚及其类似物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17(3):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