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振濂“名家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振濂“名家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书法在过去是一种文人修养与文化技能,正是在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先生那一代,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专业,这是几千年书法史从未有过的境遇。当然,陆维钊、沙孟海先生他们的努力,也正遇上书法逐渐进入“展厅时代”,协会组织化程度渐高的大环境的配合,因此他们的努力所呈现出的价值,在当时具有非常凸显的意义。我们作为后继的一代,也在不断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命题,期望能通过发扬老一辈名家大师的创新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与时俱进”,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形态、书法生态做出有益的推进。在这其中,不断倡导新的书法创作理念、寻求新的目标,是当务之急;而寻求对书法人才的科班式训练与培养,从而提出学科架构与学科意识,则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需要浮躁功利、华而不实的“炒作”,却需要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沉潜与坚韧,换言之,它需要一个书法家的历史担当与时代责任。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引以为立身之本的终极目标:“弘”者大也。器宇不大,整日算计小利益,患得患失,可谓狭偏而不“弘”也。“毅”者久也。有坚持力执行力,百折不挠,抗打击抗挫折的能力强,咬紧牙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方可谓之“毅”也。在今天这个书法正在大踏步转型走向新辉煌的大背景下,“弘毅”,应该是我们这些有担当的书法人在思想上安身立命的“关键词”。

我与《美术报》有多年的合作,这次受邀出任《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导师,对我而言,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所学反馈、回报给社会的大好机会,我自幼在上海拜谒过许多名家大师,到杭州又有缘入名校,拜名师,可谓幸运之至,今天也一定有许多莘莘学子希望献身艺术,却求师无门苦无路径,如果能借这“名家工作室”搭建一个平台,让许多嗜好书画的学子们能有机会求学(像我当年一样),应该是一件于社会于艺术有大好处的事。故而《美术报》与我联络之后,即不假思索立即答应 虽然我的社会兼职本职工作很多,但想到这是个创品牌、树平台,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大益处的公益事,花些精力做是值得的。

对于将要报名入学的同学,我也有一点要求与期望:首先,拜名师,入“名家工作室”,是学本事学艺术,千万别把它看作是走门子拉关系拜山头的机会,整日想着攀龙附凤,而是能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对自己的几年生涯负责,多学多想,努力进步。其次是要打磨自己的正气与意志,要有堂堂正正的大气象,不要出现艺术上不差但人格素质很差的尴尬情况,动辄为求名求利不惜丧失品格,缺乏诚信,换言之,要多为“无益(利益)之事”。再次是要有团队精神,要把《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看作是一个集体,结翰墨情,求诗文缘,切忌闹不团结,尔虞我诈、搬弄是非、投机钻营、损人利己,要以集体(团队)的利益为至上。倘能做到这几点,则“名家工作室”一定会以正大气象为天下表率,学员们也能在其中得其所应得,学其所必学,庶几能有大成就,且能长久地与老师结成“师弟之谊”,相伴终身。

从我的角度说,还想把这个“名家工作室”作为我实现学术理想创新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犹如我们过去提到的“学院派书法”主题性创作“模式”、“魏碑艺术化运动”、“草圣追踪”一样,每个学员本身分散各地,作为个体,一般很难参与到这些大的思潮与运动中来,现在有了集体,有了团队,就有机会参与盛事并成为亲身实践者与推动者,于《美术报》而言,是在创建教学品牌的同时又创立了“学术品牌”;从参与的学员而言,是以自己的高素质“躬逢其盛”,了解目前最前沿的书法构想、信息、动态,并对它作实践上的把握与理论上的思考,这样的机遇,是许多长年从事书法实践的爱好者所未可梦见的,的确应该倍加珍惜之。

要让我抽出两年时间来主持这样一项工作,以我目前工作的繁忙程度看,的确需要有大决心大毅力,我希望有机会参与的学员,作为主办方的《美术报》同仁,都能成为我之拥有大决心大毅力的“支撑点”和“催化剂”、“助推器”和“动力源”,共同来打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学术品牌,从而为我们的几十年书法生涯,增添一抹耀眼的亮色。

学术品牌与科研目标的设定

《美术报》举办“名家工作室”,倡导艺风艺德的薪火相传,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这些被邀请的艺术家,深感能有这样一个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公共平台,把自己平生所学贡献于世,应该是一种十分幸运的事。就像我在“新闻会”上所提及的那样,我把它看作是一个自己从艺几十年的人生品牌展示,要悉心呵护、精心打造,以求不辜负社会各界对我们这些被指为名家的期许与殷殷之望。

该如何来打造这样一个双重的品牌?我想应该有如下一些必须涉及的内容。

(一)名家品牌与工作室教学品牌

之所以要取名为“名家工作室”,当然是因为名家本身即是一个社会品牌,它代表了名家通过长期努力积累起来的声誉与社会对名家的高度认同。跟着名家学习,相比于一般学习,在品质上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名家一生有许多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又有许多社会工作要面对,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必然地”成为品牌。于是,作为此时此地此事的“名家工作室”,还应该不断强调其特定的“工作室教学品牌”。它与名家品牌互为表里,没有后者就不会有前者;但这两者又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即如我自己为例,我在美院、浙大和其他许多高校与社团均有教学任务。如果把许多现成的教学方式直接套用于这一次的“名家工作室”,则于“名家”的品牌并无妨害,但于“工作室教学品牌”却不能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缺乏品牌的独特性。因此,怎样利用名家品牌去精心打造“工作室教学品牌”,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要提出一个教学品牌,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先要树立学术理想与目标。只要有特定的学术目标,再加上名家的社会影响力,教学品牌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我为我们这个工作室提出的教学目标,首先基于有一个探索已久的学术目标:“主题性”书法创作,亦即是我们平时习惯上称作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学院派书法”是十多年前的一场书法思潮的“主角”。它的精要,即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要求书法创作应该有主题构思。这是一个极具革命性的要求。在十多年前的1997―1998年,它因其过于超前而为大多数书法家难以理解,争辩不断,议论不断,我甚至还因此汇编成一部100万字的《世纪大思辨 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大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但在经过了近15年的历史筛汰,学院派的三大原则“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中,“技术本位”与“形式至上”,都已经是当代书法步入“展厅时代”后必然会采用的创作立场。遍观当代书法展览,“形式”几乎是书法作品生存的最重要元素,再也没有谁会不顾常识地去对它进行挑战与质疑了。至于“技术”,则在经历了几十年书法专业教育洗礼的中国书法一代代新人的登上创作舞台,以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古代的技法、近代的技巧,从而形成今天书法创作的“技术指标”,也早已是题中应有之义,毋庸赘词了。

但学院派书法创作的最核心内容,也即是对传统的古典书法最具有颠覆性的构想,恰恰是这个极具前瞻性的“主题先行”。书法是写毛笔字,它也需要构思?在古代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怪想法;但在今天,书法早已成为艺术创作了,它却是一个书法作为艺术绕不开的命题。这,正是我们可以拿来作为选项的“学术目标”。

那么,作为“名家工作室”建立教学品牌的新思路即应运而生:以“学院派”主题性书法创作作为我们的品牌,着力打造一支有学术理想、能刻苦钻研、具备百折不挠精神的书法“科研团队”。通过在《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几年学习,先解决“技术”问题,再探索“形式”问题,最后要着力追究“主题”问题,以这样一个三梯次的连环课题探讨,完成我们对于当代中国书法从“继承”到“创新”的全部理想。

这,就是我为《美术报》“名家工作室”设定的学术目标与品牌构建路径。它决不是普通的基础培训班,不是培养书法入门者学习点画撇捺的基本规范,不是提高初学者的水平,它是一种高端的、前沿的学术探索与科研行为。它要求参与的学员,从心理上、从专业技巧准备上先要认同这一点并尽力满足这一点。

(二)从技法训练到创作实验

应该如何来设置《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教学?它牵涉到一个定位与定级的关键问题。

我们见惯了各种号称为“高级”的书法培训班、研究班。但在仔细考察其教学过程中,发现其实它还是在教点画撇捺,在教基本书写规范,在教临帖方法 这些基础的教学,怎么能称之为是“高级”呢?它本来不应该是十分初级的内容吗?于是恍然大悟,所谓的高级,是因为老师是名家,比如是中国书协理事,各省市的主席,或大学书法教授,其身份当然高级。但它是老师“高级”,而并不是“教学内容‘高级’”。只要是“名师”,即使教一些基础入门知识,也敢称“高级”。于是,是否高级全看教师的“头衔”、“身份”大比拼;真正应该关注的教学内容的高不高级,却反而不太有人去关心甚至较真了。

在大学和书协里经历了几十年,始终觉得这样的现象不可思议又司空见惯。虽然无奈得很,但始终有一种试图改变它的冲动。《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盛情邀请,恰好让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实施理想的平台 在设立特定的学术目标“学院派主题性书法创作”的同时,应该改造它的教学品质与内容。亦即是不仅仅是因为导师是名家,因而可以称“高级”;还应该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品质也“高级”,这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高级”。它的反面意思是:如果教学品质称不上高级而只是一般普及性技法练习,即使是“名家”也不必称“高级”;而如果是有一流的学术目标支撑起来的教学质量,即使老师不是名家,也堪称“高级”。这“高级”与否,端看实际的教学品质而定。

既如此,我们对《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教学定位,是它肯定不是一般的技法培训,不是普通的为了提高技法而设的。它希望招收的学生,除了要有献身于艺术与学术,有坚定的理想与信仰而不为名利所诱惑之外,在专业门限方面,应该是经过了基础、入门阶段的中级以上人才。这样程度的学员,大致已经过了技法关,已经能轻松地完成一件作品的一般书写型创作的各种要求。而在今后的学习进程中,主要应该是追求具有专业高度的深化性学习,和有特定科研目标的针对性学习。在“名家工作室”学习的学员,其着力点应该不仅仅是技法尤其是通用性技法或一般性技法;而应该更关注书法创作中更为重要的形式、风格、流派等内容。在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中,“技法”“技巧”“技术”,只是创作所必须拥有的60分及格线基础而已,但它绝不是位于终端的目标。而形式、风格、流派,等等,则是建立在“技法”、“技巧”、“技术”平台上的真正的艺术目标。“名家工作室”既把自己定位为教学品牌的创建者,把教学层级定位为高端,它当然不会着眼于以“技法”为目标而只把它当作出发点,但它一定会以创作为中心,把书法创作形式、书法创作风格、书法创作流派等内容作为自己的主要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作为“名家工作室”的教学品牌,它在一开始提出的并不仅仅只是笼统的“技法训练”,而是依“恢复性技法训练”、“拓展性技法训练”、“精准度技法训练”为第一阶段;以“风格模拟能力培养”、“技法的定型与应用”为第二阶段,从而构成第一学年的基本内容。而以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主题”训练、“形式”训练、“技术”训练为第二学年的基本内容。

特别值得提请注意的,是我们在第一学年的第一教学阶段,首提“恢复性技法训练” 之所以要说“恢复”,前提是学员本人本来已经拥有了一般的基础能力,它不需要再培养,再传授,而只要“恢复”即可。

而在“恢复”之中,应该还包含有一种“校正”的含义。原有的学习太单一,多是业余时间所为,现在要进入专业学习,于是需要“恢复”更需要“恢复”之中的“校正”。而在“恢复性训练”之后,紧跟着是“拓展性训练” 即原有的业余学习一般只有一个“点”、一种套路;而现在有专业学习的要求,则要从单一走向丰富和多元,走向运用自如。至于其第三个训练项目则是“精准度训练”,则是一个有深度的、严格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训练科目。它要求学员在训练中对古典精华悉心体验丝丝入扣,并从中学到敏锐的观察力与充沛的表现力等综合能力。

第一学年的第二阶段,是“风格模拟能力培养”、“技法的定型与应用”两个训练科目。前者是针对古典而论。从临摹到模拟创作到真正创作,要找到一个衔接点。后者则是针对自己的技法表现能力而论。要求能熟练运用各种技法类型,自由表达,并足以为任何有价值的主题构思与新颖的形式追求,提供一流的“物质支撑” 在经过了“恢复性”、“拓展性”、“精准度”这三个训练阶段之后,一个认真努力的学员,应该有能力将之引向“风格模拟”、“定型与应用”等更注重活用的能力训练。并以此为第二学年的投入“主题”、“形式”、“技术”三个创作课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第二学年,主要是进行创作训练。以“主题”、“形式”、“技术”三大书法创作原则为主导,特别是以“主题”为主导,从而与第一学年的关注技法训练为重的教学思路拉开了明确的距离。而且在第二学年,主要是立足于实际的创作展开而不仅仅是训练,要求要有创作成品即结果、完成品的展示。特别是它在最后要以毕业创作展览作为阶段完成的标志,更要求我们对学员从技法到创作的综合能力提出极高的教学要求。因此,与第一学年是以教师外在的训练要求为主不同,第二学年是以学员自身的创作展开为主,在教学形式上,它更像一种实验室的氛围而不是单一的教室讲堂的氛围。

作为导师,我心目中的理想的、有品牌的书法专业教学,大率不出乎此。

我们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书法技巧观?

书法创作与学习中,技巧的磨练对我们到底有哪些意义?

首先,书法是必须要有技巧支撑的。没有技巧,书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物质支撑。再有天大的抽象理论创新与观念创新,不落脚到实践的技巧上来,就什么都不是。30年来各种思潮、流派名目繁多,但许多就是因为没有落实到形式与技巧,始终自立不起来,嚷嚷过一阵子,也就事过境迁、烟消云散了。但有形式与技巧的物质支撑的,都能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其道理即在于此。

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怎么样的技巧?笼统的把字(书法)写好的技巧?

沈尹默先生曾对书法家有一个分类,他说有许多嗜好写毛笔字的书法家,技巧很好,写出来的毛笔字,无论字形间架还是用笔都有可取,但却只能是“善书者”,而真正的书家,则应该是精熟古典,讲出处讲来路,这才是“书法家”。善书者与书法家的最大区别,即是是否从经典历史出发。书法是写毛笔字,在过去有实用的一面,因此许多后来享有大名的书家,其实却是自由体出身,是从写字逐渐进入书法领域的。比如我们知道许多文人字、学者字,还有清代的状元翰林字,都是这一类型。他就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而只能是“善书者”。沈尹默先生自谦说自己是“善书者”,但从他刻苦钻研二王笔法来看,其实他却是真正悟到“书法家”的专业立场的重要性的。

很显然,依今天来看,“善书者”即是业余学书法,而“书法家”则应该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这并不是说“善书者”水平一定不好,其实在某些场合中,“善书者”的技法水平应该有可能比“书法家”熟练而有水平,但若放到一个历史与时代大背景上看,只要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那它一定更重视书法家的专业学科立场。

落实到我们这个“名家工作室”来,在座各位已有很长时间的书法学习创作经验,因此作为水平高的“善书者”应该没问题。那么来学习,是在技巧上更提高一步,成为“善书者”的更高水平的人才,还是换一个角度,努力成为依靠经典的“书法家”?前者是在现有水平上的累加,后者却是要改变性质。从我的角度,我希望各位是作“质”的转变而不是“量”的增加。因为今天“善书者”成千上万计,但要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却十分困难。我们的目标当然应该是后者。

由此类推,在书法教学中,教学团队中许多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来到这个“名家工作室”执教,从社会阅历上说可能不如我们的许多学员,作为“善书者”,我们可能更强;但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书法家”,我们却可能会感受到明显的不足,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补课,向年轻的教师们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我们的技巧教学而言,不是根据你的现有水平,从低往高逐渐提升拉抬你的技巧,你现在有30%,通过学习,升到40%,这样的方法,是非专业非学科的方法。我们经常在用的方法,是由高往低走,先告诉你最高的水平标杆在哪里,不管你够不够得着,然后再让你自己使劲往上够,一个月不行就一季度,一季度不行就一年,高标杆始终悬在那里等着你。这就是专业的技巧学习观:不是由低向高慢慢走,而是由高往低 “教学目标”前置式设定。

等到你在技法上有了相当专业的学科式专业积累,“善书者”式技巧,你肯定是不满足了,“书法家”式技巧,你也已经可以驾轻就熟了;还有更重要的第三层境界,这就是要成为“艺术家”。书法家未必是艺术家,整天拿着毛笔在写熟练的个人风格的,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家”要讲创造,讲活用,讲既有技巧的生发与旧有模式的破坏还有新方法的创建。当然这是第二学年的事了。

一、“善书者”;二、“书法家”;三、“艺术家”,这三种角色,你准备好扮演哪一种角色?我的建议是:从第二种出发,争取第三种的目标。这样才不辜负你到《美术报》“名家工作室”来学习的一番苦心。

我们的学员在书法上缺失些什么?

各位从全国各地来,冲着《美术报》的品牌,冲着三“名”即名家、名企、名报这“三名主义”来(浙报副总编陆熙先生语),虚心求学,不惜代价,这一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

但到这“名家工作室”来,首先是要学习调整自己的方位与心态。不作调整,很难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比如,我们都知道,到这里来学习的学员,其实在外面,在书法界,尤其是在本省本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还是当地书法协会的领导。如果从一般的书法经验,比如书法学习年限、书法创作经验、书写技法的熟练程度而言,应该都有一定的水平。甚至不排除有些突出的学员其书法名声地位会比我们的教学团队中教师都高。但是,问题是学书法是不是简单的资历、年龄、地位大比拼?只有比我高的,我才学得服气?你是理事,那只有主席才有资格教。你是会员,那只有理事有资格教。你是年龄大的老书法家,才有资格教我?在这样的逻辑里,主席、理事、老辈书家,便成了一种资格与水平的标志。

纯以书法的书写毛笔字水平衡量,这样的资格要求应该不错。但问题是:这样的衡量标准,已经在中国书法界成为常态。每年几百几千次的书法培训,采用的都是这种思维、这种标准。既如此,我们还用这样的标准,就毫无特色与创新点可言。但不用这样的标准,还有什么其他的科学标准可供选择?

正是借助于改革开放30年和书法新时期的热潮,当代书法的高等教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书法的学科构架日益成熟,学科意识日益浓郁,新的衡量标准也逐渐凸显出其时代价值来。即以写毛笔字而论,可以是自己喜欢随手成形的“自由体” 以端正、流畅为标准;又可以是初步临帖后再加上自由理解自由发挥的“书法” 有略约的出处,但更多的是自己的解释;还可以是经过严格的某一古典(经典)训练后的专业把握 立足于书法传统立场的精深、细致、周到的理解与表达;更可以是在广泛涉猎各类各体各家经典后的活用与化用 以几千年古典为基础的既深入且广博又厚实的、讲求出处又有精到把握与理解还有突出的艺术表现的“古为今用”式的创造。在这四种类型中,除最后一种是较高阶段的要求之外,前三项类型,其实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专业理解角度与专业衡量标准。

不同的专业理解角度,不同的专业衡量标准,并不取决于书界地位的高下,也不依赖于书法年资的长短。换言之,完全可能出现地位很高但却是写毛笔字式“自由体”而缺乏经典学习积累的情况,或书法年资很久但却对古典缺乏深入理解与运用的情况 地位与年资是一种社会身份;但却不一定是必然的艺术身份。在今天的书法界,“社会身份”与“艺术身份”不全吻合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更重要的差别,其实是在于观念的差别与对学科模型理解的不同。在书法日益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独立的艺术学科之后,原有的“写毛笔字”技术的优劣好坏,逐渐让位于当下的“书法艺术创作”积累的深浅厚薄。既如此,在书法学习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个“名家工作室”中,完全有可能出现具有书法学科观念、经过古典广度与厚度训练的专业人才被邀请来指导工作室训练,但在书界地位与年资上却未必有优势的情况。它不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世俗式的“没名的指导有名的、年轻的指导年长的”;如果一定要作比,那应该是“专业的指导业余的”。其间的差别,是书法艺术观念层面与学科意识层面的。

“名家工作室”的学员们缺少的是什么?是资历?地位?年龄?都不是。之所以要到这里来学习,首先是希望强化自己尚嫌不足的“专业意识”。是艺术观念,是学科意识,是创造力,是要吸收当代书法包括创作、理论、教育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最新信息。在这个方面,业余的向专业的学习,是题中应有之义。它并不影响你既有的地位、资历与声望,但却可以为你的进一步起跳、提升,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而这一目的,不正是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经济成本,千里迢迢到《美术报》“名家工作室”来学习的根本目的吗?

到《美术报》“名家工作室”来,不是来展示、炫耀自己已有的书写技巧水平或已有的地位名望年资,而是来补自己的不足,对经典理解把握过于粗糙、缺乏深度的不足,如果是专业高度的不足,那就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刻苦训练。至于综合的社会意义上的谁强谁弱、谁高谁下,对我们这个工作室而言并不重要。

创新:未来的书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创新?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书法人才?

仅仅能写一手好字,有好的熟练的书写技巧,就能完成一个书法时代的“创新”使命?

至少在目前,在大家都非常关心书法技巧提升的氛围下,写一手好字,有好的技巧,成了衡量书法家人才的唯一标杆。它充分显示出今天的书法,其实还处于一个书法史的转型过渡期之中:从五千年古代书法艺术(书写技术)史,到近代书法进入展览厅、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转型,新旧观念交杂混合在一起,既有时尚的、潮流的,又有保守的、陈腐的,不一而足。它不纯粹,但不纯粹也就孕育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当书法界评定优劣是以“技”的高下为标准时,书法很难进入到“道”的层面,亦即是说,它很难进入文化层面。这当然不是说:“技”不重要,可以被忽视,而是说在重视“技”的提升之外,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只奢谈“道”而没有“技”,那是纸上谈兵,空头理论家,于实际无补,但只谈“技”,则是工匠,只会操作不会思想,于书法的文化要义同样于事无补。

至少在目前,书法界普遍的风气是重“技”,并以“技”为唯一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判断,使我们在办“名家工作室”时有更多的改革意愿与思考。

《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两年教学,希望能在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技进乎道”,二是“技道并进”。

所谓“技进乎道”,是指每个学员的“技”的进步,不能是出于任意的自我感觉或好或不好,而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是有“道”的约束在的。即比如,我们判断一种书写技巧好不好,并不以作者本人的陈述为准,而是会尽量以代表“道”的古代经典为标准。从技法而言,合经典者为上,不合经典的自说自话为下,在这其中,经典就代表了科学、代表了“道”。

所谓的“技道并进”,是指每个学员在训练物质的“技”的同时,还必须思考精神的“道”。用我们通俗的说法,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每有创作,每有目标,都要说得出“理由”,为什么是选“A”不选“B”,为什么用此不用彼。因此,“名家工作室”还要求每个学员除了练习技法之外,还要写文章。学会用文字来记述自己的思想 能同时用书法图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创造,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样的书法人才,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只沉湎于技巧,最多不过是个“中才”而已,而我们希望培养造就的,是“上等人才”,是能在书法上“治国平天下”的大才。

有思想才会有追求,有推进。站在《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立场上,我认为我们对学员的要求,一是要有活跃开放的思想能力,二是要有完成一项工作目标(学习目标)的综合能力,三是要有超越、实践、探索、推进的创新能力。这三种能力缺少任何一项,就不能称之为是“大才”。

“名家工作室”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创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探索的优秀平台 有名家提供专业引领,有名企提供物质支持,有名报对之进行策划、资源整合和动态报导组合,这样的优秀平台,是许多一般的学习班培训班所无法想象的。

经过了报名、面试、录取等几轮工作,“名家工作室”即将开学了。在开学之初,面对这些有着较优秀素质、又有大决心献身书法艺术、但在专业上在综合素质上又有一定困扰与不足的学员们,我想应该提出一个“目标”设定问题,以与大家取得共识与共勉。以前我刚随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先生学习时,沙孟海先生即有过学书先“立志”的谆谆教诲:立什么样的“志向”,就决定了后面有多少成就。只有立了志但限于各种条件最后可能达不到,但决不会有不立志而能成功的。

那么,“名家工作室”的学员们,准备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我在这里提供几个选项,供大家参考与对照选择。

(一)单纯的提高技术。写了多年书法,有十几年历史,但由于方法不对,或学习精力不够,趁这个机会,拜个名家,找到好方法,最好是有什么“武林秘诀”、“独门武功”,书法技巧获得大幅提升,能参加高级别的展览,最好能获个奖什么的,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地方名家。

(二)更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学书法已有若干年,也有一定的参展获奖经历,在地方上有相应的成就与影响力,但对自己的已有成就不满足,又苦于找不到新的发展路径。于是想通过参加“名家工作室”,获得名家点拔,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能有大幅度改变与提升,或改变原有的业余学书轨道,尽量靠近专业品质,为自己的创新寻找到一条更通畅的探索道路,在原有水平上有明显进步。

(三)关注书法发展命运而具有历史担当。对于一般的写一手好字参展入围的目标,只作为一个基础门坎来对待而不认为它是个学目标。在已有基础水平上,着重思考书法在今后的发展命运,未雨绸缪,并对书法进行反复的探索与实验。愿意为书法作出贡献与牺牲,而不惜代价。把书法发展探索,作为自己的一种“乐趣”、一种人生需求来对待。为此,需要自己在各方面都进行补课,使自己从一个单一的技能型书法家,转变成为一个有卓绝技能、又能有书法战略视野,又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还能有宏大的历史担当精神的最杰出人才。如果自己一个人独力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则寻求努力加入具备这样品质的团队,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精诚团结、金石为开。

像《美术报》“名家工作室”这样的著名品牌,必然会回过头来“反制”我们的学员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换言之,“名品牌”要求有“名学员”。各位要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为“名学员”?

从立志的立场上说,我希望“名家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如下一个层塔结构。

首先,是在第一学年里,要做到保(一)争(二)。先提高技术水平,使之能达到相应的艺术水平,但要努力完成从业余学习转向专业学习的“转轨”,从而更广泛地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才华。在这一学年里,各位学员要经历“痛苦”的从书法观念到技术指标的转换历程,完成“凤凰涅”的蜕变过程。但它应该不是“名家工作室”的最终目标,只是它必须打造的起跑的基础而已。

到了第二年之后,则要集聚所有的时间和其他各类资源,为“名家工作室”的大目标 书法的发展战略思考、书法的未来探索,提出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并且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百川归海,最后形成一支具有时代与历史前瞻性与责任担当的精英团队。完成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书法发展探索的大任务。

我希望这两年学习生涯,会成为在座各位一辈子书法学习生涯中最有亮点的重要阶段。成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大事件。我更希望在“名家工作室”中,首先是人人都应该完成第一项任务 提高技术水平,找到和跨越书法入门的“及格线”门坎。又能基本完成第二项任务 能在书法创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完成从业余到专业意识的性质转换,为提升书法学习的现代品质而做出充分的实践贡献。此外,每一位学员还应该充分投入,努力尝试着去实践与完成第三项任务,即以书法的创新发展为自己的“立志”目标,为责任与使命,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创造出同时代其他书法家未曾有过的特殊的业绩。

一个最直接、最可把握的学习目标是:在两年学习期结束时,我们每一个学员将在毕业展中展出些什么作品?展出一些连技法都未过关的抄写唐诗宋词的爱好者作品?展出一些技法尚有可观、但在各类全国展省展市展里比比皆是的平庸作品?还是展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有主题构思、有形式塑造、有技法精湛的书法原创性作品?

将来提出什么样的毕业作品?即取决于今天准备投入怎样的学习,设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