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几多情思在琴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独特性在于,其不仅是我国的一件古老乐器,还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蕴含。对古琴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在于对演奏技艺有所重视,还在于要加强对琴中人文意蕴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才能在演奏中使“技”和“道”合二为一,更好地继承并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中所富含的文化精粹。《中国古琴艺术》等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琴深厚文化底蕴的方法和门径。
【关键词】古琴 音乐 意蕴 继承 琴音雅趣
诚如唐人刘长卿的那首《听弹琴》所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里所谓的“七弦”之琴即是今所说的古琴。由于历史的变迁,外来音乐的传入和冲击,古琴逐渐成为不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出现很多人把古琴与古筝混同的现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以一曲挥洒自如的《广陵散》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于是一股小的古琴热自民间悄然兴起。媒体加大了对古琴宣传的力度,很多培训机构增开了古琴课程,学古琴的人从儿童到年逾古稀的老者,出现了年龄跨度加大、学习人数增多的趋势。诚然,古琴市场的这种回暖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不失为一件好事,但如果大多数人只是抱着学习冷门乐器的态度去盲目地学习古琴,则有悖于我们此前为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事实上,古琴不仅是作为一件历史悠久的乐器而出现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之上,其特殊性即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人文意蕴大于音乐属性的特性。而翻阅近年来与古琴相关的书目,笔者认为,以下几本或许是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琴这种双重属性提供门径的佳作。
首先,是许健的《琴史初编》。该书1982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编年断代体的形式对琴的发展、演变进行详细叙述、分析的经典之作。其特点是以朝代为序,从先秦至现代用十个章节的内容,整体展现了我国琴史的嬗变轨迹。作者不仅介绍了古琴艺术的源流、琴家的生平和造诣,还勾勒了各琴派的师承关系。特别是在介绍主要琴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时,对《碣石调・幽兰》一曲的梳理,无论从乐理角度还是文献爬梳考据角度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功力,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此外,书中还附有近代名家的照片和保存至今的古琴及其文献图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再者,是易存国的《中国古琴艺术》。该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一部从哲学、美学、文化学等多角度阐释古琴内蕴的优秀之作。全书分为“理论钩玄”和“历史钩沉”上下两编。特点是不仅有对于古琴文化本体所包含的创制、斫琴工艺的介绍,还结合历史的时空背景把古琴置于文人的“琴棋书画”的雅趣精神中解读。既阐释了古琴所具有的与儒释道相关的文化精神,又在其与诗画乐舞的联系中勾勒出古琴所富含的文化理路,对我们研究和解读古琴的人文意蕴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书中对诸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古曲进行的深具灵性的赏析,不仅在为我们接触古琴提供了理论视角,还为我们了解古琴提供了方法。此外,书中还有对于由汉到清的古琴书谱的辑录和编年,这为我们梳理古琴文献、了解其历史发展大有裨益。该书是一部构思新巧、深入浅出的古琴书著。
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古琴美学思想研究》,是一部以文献和史实为据,对古琴美学思想和古琴命运进行历时考察的作品。该书虽是苗建华的博士学位论文,却并不因以学理考据出发而艰涩难懂,相反,作者以洗练的笔调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展示了古琴美学思想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轨迹,阐释了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佛思想的关系,以及古琴美学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作者提出,从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来看,古琴美学理论和儒、道、佛思想联系紧密。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佛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与之相反,在古琴实践中,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古琴美学思想与其音乐实践形成了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全书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特别是作者能注意到根据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普遍规律对古琴的发展前途做出相应的展望,体现了一个学者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而其中所认为的古琴美学思想必须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扬弃的观点,毫无疑问对我们当下发展古琴音乐、扭转古琴命运、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刻启发意义。
此外,郭平的《古琴丛谈》和殷伟的《中国琴史演义》也可帮助初学者了解古琴文化,提高学习古琴的兴趣。其中《古琴丛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琴史演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了古琴的总体风格和人文典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配以诗意的笔法从古琴的斫琴工艺、指法等各个方面写起,在形制上体现了求全但比较短小零碎的特点。而殷伟的作品则以琴中典故为主,由余秋雨为之作序,以收录的60则故事追溯了古琴从早期萌芽到近代兴盛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各时代琴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情景和名作佳篇的风采神韵。较好的篇目有《成连授徒移性情》《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是一部侧重琴史掌故介绍的书籍,兼顾知识性与文学欣赏性。
唐代潘纬诗说:“客来鸣素琴,惆怅对遗音。一曲起于古,几人听到今。” 而汪遵却题诗说:“箭飞乌兔竞东西,贵贱贤愚不梦齐。匣里有琴樽有酒,人间便是武陵溪。”同样是写古琴,同时代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心态,而对于经济日益繁荣发展、多元文化逐渐交流碰撞的今天,在吸纳西方音乐文化精华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荒废、遗忘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发展古琴音乐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演奏的技艺,还要注重加强对其人文意蕴的认知和了解,挖掘琴这一乐器背后的意义,这样才能在演奏中使“技”和“道”合二为一,更好地继承并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中所富含的文化精粹。正如李群玉所说:“兰浦秋来烟雨深,几多情思在琴心。”对于受众而言,希望读了这些关于古琴的书著以后,无论品诗还是听琴,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耳中的泠泠之音,还能听到这琴声背后文人琴士所饱含的雅趣深情。
(注: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重点项目“唐代音乐思想与文学”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ZW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