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制创新――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制创新――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1996年成立第一家报业集团以来,经过五年的摸索,目前我国报业的集团化改革进入了扩大试点阶段,全国已先后成立了16家报业集团。报业的集团化经营当然是一个重大的改革,然而,从现有实际情形来看,不少报业集团更多地是解决报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问题,而甚少涉及到报业的根本制度即体制创新问题;少数报业集团成立之后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有沦为翻牌公司的危险。可见,集团化只是报业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并非根本目标。成立了集团的报社仍然要锐意改革,尤其要在体制上创新,把办报与经营从内部严格分开,并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

报业集团是否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自己的改革目标模式,这是一个认识尚未完全一致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新闻传播业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新闻传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属于上层建筑,是党和政府进行思想文化传播与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传播当成一种事业来办,而忽视了其产业属性。在组织形态和资本形态上,报社都是宣传和经营两种功能合一,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报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到组建报业集团,报业发展的实践已经突破了这种“一重性”理论。然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这种理论至今仍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报业的改革步履维艰。

新闻传媒除了具有事业性、社会性之外,是否还具有产业性、企业性?中外新闻业发展的实践已经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媒介传播的内容有阶级性、政治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作为信息,它又具有经济性、商品性,是一种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现代新闻机构作为政党的宣传工具,具有阶级性、政治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它作为新闻和信息产品的生产单位,又具有产业性和企业性。它也要按价值规律组织生产,也要讲投入产品,讲经济效益。传媒自身所具有的“两重性”,要求我们在把它当作宣传工具的同时,也要把它当作一个企业来看待。它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的企业,而是一种生产精神产品的特殊企业。它既要依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组织新闻报道,讲求社会效益,又要遵循价值规律组织生产,讲求经济效益。它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既然承认传媒单位是一种生产精神产品的特殊企业,那么,它就与其它类型的企业具有一些共性。比如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有经营自,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否则,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以此来反观我国的传媒企业,包括报业集团,这些问题都没能得到良好的解决。经营自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很有限,连扩版增张这样的事情也要报批,更不用说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等重大改革了。这就使得报业集团的发展缺乏活力,其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近几年来,作为我国报业主体的省委机关报的萎缩和衰落,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严重警示:报业如果不加快改革,实行体制创新,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领导的报业如果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党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就有落空的危险。

这决非危言耸听。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危机也就越来越重。我国加入WTO后,西方传媒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是一个可以预知的过程。西方传媒在我国的传媒市场,同样会充分发挥其“两重性”作用,一方面攫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企图主导舆论,为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为对我国实行“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服务。这就意味着,加入WTO后,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的意识形态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国内媒体在对抗中能否站住阵脚,并保持一定的优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阵地能不能巩固、发展、壮大,关系到舆论主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从国内媒体的现状来看,虽然不少传媒在它们所在的区域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处于绝对优势甚至垄断的地位,但与国外的强势媒体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报业主体的机关报在总体上出现了发行和效益双滑坡现象。主力军战斗力的削弱,使我们在对抗中难以保持优势,无疑会给西方传媒以可乘之机。因此,加快我国传媒的发展,特别是增强作为报业主体的党委机关报的活力和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在报业集团实行体制创新,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的选择。

(二)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现代化大生产为背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契约关系为协调结构的现代公司制度。它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基本特征。报业的产业性质,决定了报业集团应该借鉴工商企业的形式进行体制创新;而报业集团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体制创新必定有自身的特点。

报业集团的体制创新,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报业集团要把办报与经营严格分开,并明确规定这两方面各自进入的范围并使之规范化;第二步,在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部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对各个经济实体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如构筑新的财产制度、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制度、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等等。这里,第一步是突破口,是第二步的前提;第二步是重点,是关键。不在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部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办报与经营“两分开”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当然,实行体制创新,办报与经营两分开后,报业集团的领导体制也必然相应发生变更。因为报业是一个不同于工商企业的特殊产业,所以体制创新后的报业集团领导体制,不能简单地套用公司法所规定的体制。这种变更的前提是,既确保党对报业的绝对领导,又要为集团实现产业化经营提供组织保障。例如,我们设想,报业集团应成立社委会(或党委会),它是报业集团的最高权力核心,主要负责办报,对全集团的政治、经济、人事等工作负总责。同时,按《公司法》成立与社委会相对平行的董事会,以及监事会。董事会下设若干个经理班子,主要负责全集团所属媒体的广告、发行、印刷以及其他产业的经营,并承担所属媒体正常运行的全部成本。社委会作为集团投资主体或最大的股东,必须行使所有者的权力,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必须经社委会批准。根据报业是特殊产业的原则,报业集团的法人代表、董事长应由社长(或党委书记)兼任。社委会与董事会的具体责任是:社委会向主管领导单位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责;董事会向社委会或股东大会负资产保值、增值之责。董事会不能干预办报。

这种领导体制,既可保证集团所属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报纸的整体水平,又可促使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部门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

(三)

报业集团实行体制创新,办报与经营两分开后,报业集团当前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将为报业经济的腾飞带来许多竞争优势和发展的契机。

1.有利于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报业集团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角,增强集团的经济活力。

报业集团办报与经营两分开后,社委会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办好报纸上,除主管的领导部门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办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了党对报业的绝对领导,保证了媒体的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变。董事会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在集团的经营部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集团经营管理所属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造。当然,不管进行何种模式的探索,各个经济实体的控股权、控制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报业集团的手里,从而确保集团对新闻媒体和经济发展的控制。经营管理部门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后,就能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就能面向市场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集团的经济活力,为报业集团的加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报业集团新型融资体制的建立,变单一的国有独资为多元投资,报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在集团有机融合,大大改变全集团的经营环境,使报业集团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

当前,国内报业集团以及各级党报,几乎都是国有独资的。国家财力有限,对报业投入严重不足,又不允许利用社会资金,致使报业集团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一些人至今还在担心,似乎引入社会资金办报,就会影响党报的性质,影响党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办报与经营两分开后,报业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社会资金不仅不会影响党报的性质,反而会壮大党报的经济基础。当然,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开辟的融资渠道必须安全有效,以确保国有经济成分在报业集团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部门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后带来的另一个契机是,能使报业集团摆脱过去单纯依靠内部积累、自身滚动发展经济的困境,而逐步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资本运营方式转移,进行更高层次的经济活动。资本运营能促使报业集团实行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获取更加可观的利润,实现资本的更大增值。

由于传媒的特殊性,使党报在社会上享有非常高的威望与信誉,拥有巨额的无形资产。通过股份制改造和资本运营,能将报业集团的无形资产转换为有形资产,将信誉资源转换为有形投资,这是报业集团体制创新后带来的又一个契机。它能大大扩充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提升国有资产在集团的控制力,加快报业集团的快速扩张和发展。

3.有利于在集团内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确保集团人力资本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的核心制度,它规定企业法人对出资者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及其增值形成的财产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利,即企业依法享有对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获益和处分权,并依据独立的法人财产对其经营活动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法人在行使法人财产时,要受出资人所有权的约束和限制,要对出资人履行义务,依法维护出资人的权益,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所以,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部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从制度上保证了集团职工在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可从让职工进行产权参与入手,推行分享式职工持股,建立包括年薪制、期权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使职工与报业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让经营者和每个职工的利益追求与对集团战略目标的追求相一致,人人关心报业集团的经营和发展,从而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人力资本在集团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

4.有利于报业集团的产业扩张,向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方向发展,使之发展成为能与国外新闻集团抗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报业集团。

中国加入WTO后,报业集团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国外强大的新闻集团的竞争,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努力壮大自己。报业集团实现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通过多元投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也就成为可能。在报业集团的基础上组建大型跨地区多媒体集团,能使集团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和优化,有效地增强集团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5.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报的喉舌功能,巩固社会主义新闻舆论阵地。

报业集团实现体制创新,其成效首先体现在集团经济实力的增强上。但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不是报业集团体制创新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借助经济效益的杠杆来促进新闻改革的深化,促进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使宣传报道更富创意,喉舌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在这一点上,报业集团的体制创新与工商企业的体制创新是完全不同的。不言而喻,报业集团的体制创新,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两个效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能在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中国加入WTO后,又何愁社会主义新闻舆论阵地不能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