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积极心态是推动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成才的动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积极心态是推动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成才的动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名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并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心态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成才的动力

关键词:积极心态;学习;内驱力;成才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教学要培养“完整的人”,要达成人的“自我实现”。人都有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在“自我实现”这一动机的驱使下,教育者只要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人的情感心态就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学是否有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心态是推动学习内驱力,发掘学生自我潜力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精神振奋,从而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有效,关键在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实现自我发展。

一、善于在教材中挖掘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鲜活丰富的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用一双“慧眼”去捕捉语文教材深层次隐含的积极心态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言外之意。

(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如今的高中生大多因生活舒适又基本是独生子女,有的个性鲜明、争强好胜,他们对学习和生活期望很高,但因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加上自身能力、认识水平的局限,易产生挫折感。这时,有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无所追求,浑浑噩噩,有的则会采取过激的行为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进而明白:困难并非针对你而来,古往今来,凡有一定成就的人,都是从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们扔拥有积极的心态,坦然乐观地面对挫折,最终成就了灿烂的人生。如《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才二十岁忽然成了残废,他起初也有过苦闷,绝望,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地坛顽强的生命力使他获得了重生的意志,使他明白“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应该盛装书写自己的人生来迎接那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身残志不残,他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文学之路。书写了不屈的人生。像这种蕴含着昂扬积极的资源,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培根的《论厄运》等,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开发,适时抓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心态的良机。

(2)挖掘教材,指导学生调控心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大写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心态,并适时有效地进行心态调控指导,使其掌握管理自我心态的方法。语文教材里有不少课文蕴含着心态调控方面的资源。如《赤壁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月夜泛舟赤壁,赏清风明月美景,悟“变”与“不变”哲理,全在自我心态的管理。又如《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为救国难,面对九死一生的磨难,他用“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信念激励自己,用纸笔书写心路历程,激励自己敬仰后人。调控心态的方法在教材中很多,教师适时挖掘引导,使学生懂得:心态是可以调节、控制的,不应任由心态来支配自己,人是心态的主人。学习生涯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学会管理情绪的方法,获得精神上的力量,实现人格的强大。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去,有效学习、乐观生活。

当然,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不能只囿于语文教材这一狭小的天地。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生活中相关的文章、事例,适时推荐给学生,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以利于学生自主、积极、有效地学习,达成自我人生的升华。

二、善于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情境

情境是学生自我感悟与自主体验的纽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燃起学习的欲望,还可使学生在情境中看到自我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如何使学生从“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来实现自我教育呢?

(1)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方式“铺路架桥”解读文本,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去理解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例如,笔者在《离骚》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学生先交流自己名字的由来,有何含义?学生很兴奋地交流着,明白了自己的名字中包含着父母的深切希望和期待。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屈原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出生、名字的由来。

(2)走出文本,走向自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感受自我的情感体验,激感,跟作品产生碰撞、共鸣,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阅读活动是读者经验和作者经验的汇兑过程。”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境地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去跟文本交流,与作者对话。通过文本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例如,在学习《离骚》的过程中,讨论了上面两个问题后,我马上进行追问,你有过“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感触吗?“恐美人之迟暮”这句诗给你什么启示?大多数同学说,之前只觉得很自我,但现在认识到自我背后责任的重大,那是父母家族的期望,真不应该浑浑噩噩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得过且过了。要像屈原一样,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勇于担起应负的责任。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境营造,触动了学生的自主情感,使他们从文本到作者,从作者到自我,进行内心的自我审视,从而抚摸到学生内在柔软的自我,激发我要学会昂扬的情绪,投入到我要学习的激流中去。

三、善于在日常中做出表率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应时刻注意自我的精神状态,力争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影响学生,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1)带着愉悦进课堂。教师要善于培养自己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力争为学生提供观察模仿的榜样,春风化雨般地促进学生发展。试想讲台上是一位愁容满面、无精打采的教师,学生将会以怎样的情绪去听老师的课呢?他带给学生的将是压抑、焦虑的气氛。因此,进课堂前教师要积极地转换自己的心态,绝不能把自己的忧虑、怨气、牢骚、不满等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只有心态积极健康的老师,才能以自己的积极情感,给学生带去愉悦,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造和谐氛围。课堂教学中总伴有一定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将是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教师应努力创造轻松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积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都能自由地呼吸,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实现自我的飞跃。

(3)积极肯定学生。成功之人与失败之人的最大差别在于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的体验远比失败的体验更能激发人的动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积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挖掘学生的优点,做到多鼓励、少批评、不否定,激发和调动学生渴望成功的激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之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人生中的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敢于面对困境,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成为有效学习的内驱力,实现自我发展,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