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生成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都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情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创设具体形象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认知、积极建构。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先导,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谓情境,就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事实或问题镶嵌在一种真实或模仿的环境中,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呈现给学生。生动的情境,常常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一、创设问题情境,“思”中“激”趣

思维常常是以发现问题为始,以解决问题而终。新课程理念认为:问题对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着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努力改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中,使其在已有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意识中的矛盾,大脑产生兴奋,思维被迅速激活,让学生的求知欲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从而因疑激思,由疑生趣,以疑获知。

化学教学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予和吸收的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授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的矛盾为突破口,积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力求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渴望揭开问题的奥秘、揭示事物的矛盾,确实为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搭建平台。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番茄电池”,听见贺卡音乐响起时感到惊喜好奇,教师立即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美妙的音乐响起?番茄为什么能产生电流?其它水果有类似的现象吗?像这样产生电流的装置的结构,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些问题深深吸引着学生,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实验中,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导引学生的探究之路、思维之路:(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不同的现象?(2)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后又有什么现象?(3)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有什么变化?往哪个方向偏转?通过立“疑”设“障”,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质疑问难、探索求解。

二、创设操作情境,“做”中“探”趣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源于指尖上,人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因此动手操作是学习的基础。在动手活动中交替着操作、模拟、观察、推断、分析、迁移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行为,大大调动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操作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获得许多感性知识,促其借助表象内化为化学知识。

化学学科的特点为操作情境的创设提供了独特的空间,实验中种类繁多的仪器,生动直观的现象,趣味新颖的操作,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满足其认知心理特点,体验动手探求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积极创设操作情境,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安排扣紧新知、设计合理、可行方便的实验操作,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在实验探究中深度思考,在讨论思考中逐步认知。例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将滤纸折成的玫瑰花(无色酚酞浸泡过),置于浓氨水上方,后再把变色的玫瑰放在浓盐酸上方。花朵颜色出现变化,先是变为红玫瑰(在浓氨水上方),后渐渐变成白玫瑰。花朵颜色的变换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疑问,进而探究其中奥秘。学生自觉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不仅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更加深对分子的特性、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性、酸碱性质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创设生活情境,“感”中“悟”趣

从科学领域往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而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正是解决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习者所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环境生活经验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更易于产生迁移,且内容与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程度就越高。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感悟分析加工,感受学科知识的作用与意义,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探索科学奥秘、改造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认知平衡,促进思维深处的撞击、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化学源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关注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努力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善于通过生活问题和新闻热点捕捉信息,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利用生活中切身的体验、熟悉的经历:苹果削皮后颜色变化的生活经验以及市售的苹果汁中掺入VC等还原剂的事实来创设情境。又如在《钠》的教学时,以珠江“水雷”谜团的新闻背景创设情境:6只装满金属钠的铁桶漂浮在水面,江面升起白烟,其中3只铁桶窜出黄色火焰,紧接着发生剧烈爆炸。另外打捞上的铁桶开盖后立即冒出白烟,双手接触桶内的物质感到剧痛,打捞上来的铁桶消防队员用煤油浸泡。这起真实事件的报道形象地说明钠的化学性质,同时隐含着化学危险品的储运和处理方法,真实情境中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等。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到趣味和作用,领略学科的魅力,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让学生亲近化学,架起知识与应用的桥梁,促进知识的内化,激发思维的创新。

四、创设求异情境,“创”中“升”趣

创新呼唤思维的流畅发散,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依本质而言是辐射的思维方式。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分析的角度和思维的习惯不同,求异思维不依常规,对同一来源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方向输出,通过迁移从不同途径探索未知。创设求异情境极大地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多视角、多方位、多侧面去分析联想归纳,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思维互补,从而拓展思维的敏捷性,完善思维的全面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尝试在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中,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求异情境,巧妙设计构思,诱发创新意识,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广度深度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展示其求异思维能力的平台,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探索知识的多种思路,促使思维逐渐向渐深层次发展。对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闪现的求异火花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评价,在苦求异解而不顺时耐心引导细心点拨,通过多渠道的成功有利于学生享受思维的创造乐趣,培养兴趣的渐次升华。例如,要求学生书写溴化亚铁溶液通入少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3Br2+6FeCl24FeCl3+2FeBr3)。教师诱导:少量的氯气先氧化亚铁离子还是溴离子?(由提示可知Fe2+的还原性强于Br-,故少量氯气先氧化的是亚铁离子),接着创设:什么情况两种离子都被氧化?如何确定溴离子的氧化程度?教师将问题变形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用足量或者过量的氯气代替少量的氯气?将溴化亚铁溶液通入少量氯气改为在80ml 2mol/L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4.48L氯气(标准状况)?将溴化亚铁溶液通入少量氯气改为在含amol溴化亚铁的溶液中通入bmol氯气?这样设置有助于学生将各种信息整合,有助于多角度思考形成求异思维,并把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有效转化。

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逐步转变旧有的观念,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努力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课堂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知识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呈现,使教学和学生的体验、技能、情感、创新交融,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在独立与合作的探索中建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