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初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初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编制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为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提供量化工具。方法 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的572名大学生进行预测和数据分析,形成正式施测问卷;对1 022名大学生进行再次测试,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到5个主因子,能解释总变异的44.9%。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4~0.892之间,分半信度在0.742~0.897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拟合指数χ2/df=1.945,GFI=0.925,AGFI=0.907,CFI=0.850,NNFI=0.829,RMSEA=0.043。结论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的各项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一个测评工具使用。

【关键词】 生命价值;意识;问卷调查;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0982-03

生命意识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1-2]。笔者认为,生命意识是一种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知与感悟,包括浅层次的生命存在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2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生命与死亡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或遭受挫折时,易选择轻生或伤害他人[3]。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4]。目前,我国各高校中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5-7],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深入思考。

在我国,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的定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的量化研究,笔者编制了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并进行相关检验。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预测试抽取河北省3所高校一~四年级57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正式测试抽取北京、河北、湖北、河南、江苏5个地区7所高校1 100名一~四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 022份,其中一年级学生293名,二年级学生284名,三年级学生236名,四年级学生209名;男生451名,女生571名。

1.2 方法 在文献研究、个案访谈以及借鉴《自杀态度调查表》[8-9]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的维度和初始题目。拟定从对生命存在的意识、对自杀行为的认知、生命价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和对安乐死的态度5个方面,建构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框架,并初步确定了量表的初始题目。初始题目共49道,由26道正向计分题目和23道反向计分题目构成,所有题目采用5点记分,1~5分别代表“完全同意”、“不完全同意”、“说不准”、“不完全反对”、“完全反对”。首先进行小样本预测,对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正式施测问卷。重新抽取被试(正式被试1 022人)进行正式施测,对正式施测的数据随机分成2个部分,一半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形成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及AMOS 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项目分析 采用2种方法对题目区分度进行分析:(1)应用决断值(CR)的方法,即按量表总分的最高和最低各27%进行高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各个项目得分的平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CR未达到0.01显著性水平的项目删除(删除第11,19和40题);(2)采用相关法,即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低于0.20的题目删除(删除第3,14,15,17,23和31题)。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见表1。

对预测量表中保留的40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适宜性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KMO检验值为0.824,说明样本大小适宜于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 200.970(df=780),达到统计学水平,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以下标准逐步删除题目:具有多重负荷,且负荷值比较接近;因子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30。根据以上标准,先后删除16个题目,保留24个题目。24个题目共解释44.893%的方差。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有5个维度构成:第1个维度 (特征值2.672,贡献率11.132%)包括6个题目,内容反映个体对个人及他人生命存在及生命安全的意识,可命名为“生命存在意识”;第2个维度 (特征值2.178,贡献率9.076%)包括4个题目,内容涉及个体对待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可命名为“自杀行为认知”;第3个维度 (特征值2.006,贡献率8.360%)包括4个题目,内容涉及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可命名为“生命价值感”; 第4个维度 (特征值1.964,贡献率8.184%)包括6个题目,内容涉及个体对自己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体验,可命名为“自我生命体验”;第5个维度(特征值1.954,贡献率8.142%)包括4个题目,内容涉及个体对待安乐死的认识和态度,可命名为“安乐死的态度”。

2.3 信度分析 24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4~0.769之间;量表分半信度为0.897,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742~0.802之间,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都可以接受。见表2。

2.4 效度分析 各维度间的相关在0.116~0.388之间,且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极大似估计法检验拟合程度,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χ2/df=1.945,GFI=0.925,AGFI=0.907,CFI=0.850,NNFI=0.829,RMSEA=0.043。从模型的拟合指数来看,该模型的数据有较好的拟合,说明该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讨论

人们对生命意识的研究开始于对生命教育的探索[10]。1979年在澳洲雪犁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S )”奠定了“生命教育”的基础[11]。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12]。香港受到英国的影响,对生命教育也较早给予了极大关注,对青年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主要贯穿于其公民教育中[13]。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14]。

有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理障碍一直伴随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前的一段时间[15]。除遗传因素外,大学生的自杀诱因突出表现在学业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危机、就业压力、悲观厌世等方面。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尤其是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会骤然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一定的阈值,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生命意识淡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16]。生命意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对负性事件认知的价值取向和采取极端行为前心理压力阈值的高低。当大学生出现“行为方式忽然而显著的改变、语言表达、人际关系变化、情绪变化与心境变化、反复在危险区逗留、身体与神态的变化等”[17]异常时,个体生命意识水平对这种异常能否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的维度结构,并从系统分析观点出发,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最终形成的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包含24个项目,5个因子,且量表有较高的信度。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标来看,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能够作为测评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的不足:(1)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该研究还没有进行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检验,虽然该研究的各个维度及总量表的题目内部一致性信度都比较高,但是还不能说明量表跨时间与情景的稳定性,这需要今后继续做更深入研究;(2)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多次与有关专家学者交流、讨论,从而提出生命意识的内涵与范畴,形成了测试题目,但题目是否全面、恰当,能否准确反映当代大学生关于生命存在的认知与生命价值取向,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个体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及其生命价值取向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就决定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研究和改进。

4 参考文献

[1] 连淑芳,魏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2007,2:61-63.

[2] 王习发,陈仁军.教育心理场中生命意识的缺失与回归.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4-125.

[3] 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高教探索,2007,3:108-110.

[4] 于情,王礼桂.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进展.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4,21(4):277-279.

[5] 唐勇,周亮,徐慧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纪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134-135.

[6] 李涛,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32-734.

[7] 徐慧兰,马贞玉,肖水源,等.长沙市大学生自杀预防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9):654-656.

[8] 肖水源,杨洪,董群惠,等.自杀态度问卷(QSA)//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64- 366.

[9] 肖水源,杨洪.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与效度研究:自杀列研究之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250-251.

[10]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3-45.

[11]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 037-1 038.

[12]吴威威.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7,6:70-71.

[13]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5(5):92-94.

[14]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15]季建林.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1-432.

[16]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87-92.

[17]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