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戏曲遇上动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戏曲遇上动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中心的中原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从辉煌逐渐走向衰落,陷入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境地。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开风气之先,倡引“戏曲动漫”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为中原传统戏曲的“现代化生存”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戏曲 动漫 《梨园春》 “现代化生存”

动漫是一种融合了动画和漫画两种艺术元素的影视形式,因其新颖、奇巧、生动、靓丽的造型魅力和动感、夸张、多变、险趣的故事情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并热衷于这一新兴事物。动漫也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迅速向四面八方衍射开来,深入到各行各业。诸如动漫游戏、动漫广告、动漫音乐、动漫小说和动漫诗词,还有什么动漫商城、动漫社团、动漫壁纸和动漫贴示,等等,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就连央视的相声和小品也不甘寂寞,玩起了动漫。在央视的《轻松十分》、《快乐驿站》栏目中,《擦皮鞋》、《打工奇遇》等经典相声小品的原声配以形态可掬、夸张动感的人物造型,令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感受到了动漫别样的艺术魅力。

当一种新生事物被人们承认并接受以后,社会便会产生一次革命,派生出许多新生事物来。动漫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一出现,就被其他的一些艺术门类所接受和融合,不可否认,这种融合与探索也正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传统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艺术形式本身就具备动漫的某些品格,诸如戏曲的脸谱、人物造型等。艺术元素的趋同性使得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的结合存在可能性。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中原传统戏曲的现状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豫剧的淳厚宏美、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等。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以及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空前丰富,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却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戏迷到处都是,现在却越来越少。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中国戏曲有近400个地方剧种,而目前尚能演出的不到200个;当时的剧院、剧团大约3000个,而目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约1000个;数十万艺术家流失,其中,大量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或离开人世,或淡出舞台。①可以说,中国的戏曲文化正逐渐走向萎缩。

河南地处中原,殷商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宋都文化、汉魏文化在这里交会融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原戏曲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河南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国的“戏曲之乡”,河南的地方戏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发展到今天,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还有道情、梆子戏等20多个小的剧种。爱看戏、爱听戏、爱唱戏,是中原百姓文化心态中的本质属性和文化欲望中的正常需求,也是他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繁荣时期,河南省常年演出的专业表演团体近200个,所有剧种演出的传统剧目4000多个,每年演出场次达4万余场,每年搬上舞台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曾达80场左右,还有很多新编的剧目在全国获得各种奖励,影响很大。但是,在传统戏曲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原戏曲也不能幸免,剧团纷纷解散或转向,新编剧目也日益减少;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由于缺少相应的改进而变得日益陈旧;年轻观众对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不感兴趣,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也在不断地萎缩,中原戏曲文化陷入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境地。

戏曲动漫――中原传统戏曲的“现代化生存”

戏曲观众断层,缺少青年一代的参与,是目前摆在戏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戏曲艺术必须推陈出新,寻找一条与时代接轨、易于被大众接受、符合大众审美欣赏标准的道路,才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许多戏曲研究者在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化生存”过程中感到,戏曲的剧目与表现手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现代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动漫的形式把中原传统戏曲文化的神韵传达给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戏曲动漫天生有着传统戏曲不可比拟的先锋、时尚的出身,可以更好地争取到年轻观众。河南电视台著名戏曲栏目《梨园春》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网络E时代,戏曲也疯狂”。2005年12月,《梨园春》面向全国启动了栏目卡通形象设计大奖赛。评选过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参与,经过一年的征集和评选,共征集到300多部作品。栏目举办了《梨园春》卡通形象颁奖晚会,“春娃”等卡通形象在晚会上正式亮相,成为栏目新的品牌形象。此外,《梨园春》栏目为了塑造品牌形象,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喜欢中原戏曲,2006年6月,栏目在成功征集到戏曲卡通形象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戏曲FLASH动画。FLASH动画在原有的戏曲唱段上添加了现代的时尚的动画元素,这是《梨园春》在戏曲艺术上寻求历史性突破的一次尝试。谈起此项活动的初衷,栏目制片人蒋愈红告诉记者:“2005年我们栏目征集戏曲卡通形象的活动后,没想到参与活动的300多幅作品全是年轻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最小的选手只有7岁。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所以决定将戏曲卡通活动继续延伸。”②对于征集来的FLASH动漫作品,一方面,评出的优秀作品在《梨园春》直播晚会中进行展播;另一方面,会在《梨园春》戏曲FLASH颁奖晚会中给予前6名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截至目前,在《梨园春》栏目中展播的共有20件作品。《梨园春》栏目导演李媛媛说:“‘梨园卡通’形象设计大赛与戏曲FLASH动漫作品的征集一方面是为了塑造《梨园春》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使青少年参与到中原戏曲文化中来,让他们认识、喜欢上戏曲。”

这些FLASH动漫作品主要以河南地方戏为题材,直接运用经典戏曲选段搭配动画画面的形式表现,主要有《朝阳沟》、《七品芝麻官》、《木兰从军》、《抬花轿》、《板桥道情》、《说唱脸谱》等。这些以中原戏曲经典故事为背景,以中原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依托,以中原戏曲鲜明的艺术形象为特征,再运用动漫制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戏曲动漫,具有浓厚的中原韵味,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形式既强化了视听艺术特征,又传承了经典,既是一种对原作品的丰富,更是对原作品的一种扩展和宣传。变听觉艺术为视听艺术,形象生动直观,更符合视听时代的大众传播要求。

在2007年启动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入选的就有豫剧动画《花木兰》;2008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戏曲动漫”系列动画片在戏曲频道《九州大戏院・锦绣梨园》栏目中开始播映,这是央视戏曲频道首次以动画形式播出的节目,当晚首先播出的就是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的动漫作品。

不难看出,《梨园春》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在着力开拓潜在观众。电视是家庭媒介,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戏迷就可能带动全家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梨园春》正是利用电视的这一特性试图完成从老年人到少年儿童的文化传承。在传统戏曲艺术中渗透动漫这一新鲜时尚的元素,着眼于解决老年观众多、青少年观众少的隐患,为《梨园春》乃至整个中原戏曲开发潜在观众,储备后续资源。这种战略性的选择和努力在中原戏曲陷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今天尤为难能可贵。

“传统戏曲+现代动漫”能否实现二者的“异延”?

“异延”是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德里达创造的一个哲学术语,本义指两种异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出比它们单独使用时更大的能量,后转义指两种不同的观念或思想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强各自的表达效果。戏曲动漫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相互融合,借用最时尚的数字技术外壳,传递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但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能否真正实现各自的“异延”,还是仅仅停留在“有思路没出路”的尴尬境地,是戏曲工作者和现代动漫产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动漫产业是以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产业,素有“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产业”之称,是新世纪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中国动漫产业与戏曲渊源颇深,动漫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得益于传统戏曲的滋养。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动漫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均改编自戏曲节目。只是到了新时期以后,中国动漫才眼光向外,从美、日、韩等国家取经,渐渐背离传统。但是,同一时期,国外动漫人士却意外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日本疯狂抢注中国古典名著的商标,光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就不下30款;美国不仅要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等搬上好莱坞舞台,其取材《木兰辞》而创作的《花木兰》,早已成为迪士尼公司新一代动画经典,动画片《功夫熊猫》也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对此,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动漫是否在守着金山等饭吃?③事实证明,对于中国动漫产业而言,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粹的巨大资源加以重新利用,必将提供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

其实,发展戏曲动漫我们有很多优势:一是品牌优势,中国拥有广大的戏曲票友,戏曲本身就有品牌效应。二是民族效应,戏曲剧目的故事、题材及叙述都非常经典,很多都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三是题材优势,戏曲题材具有可重复再生的特点,我们有丰富的剧目题材可供发掘。据统计,目前收集到的清末1013个戏曲剧目中,可做动画的就有360部④。以河南地方戏为代表的中原戏曲艺术,因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大俗大雅的艺术品格为动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编导人员敢为人先,先后于2005年启动了卡通形象和戏曲FLASH动漫在全国的征集活动。随后,2007年8月,“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也启动了,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既包括了京剧、豫剧、昆曲等常见剧种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也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中的优秀代表剧目。它们涵盖了54个剧种,其中32个剧种属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3属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剧种剧目。至此,戏曲动漫正式进入了专业制作、定期展播的轨道。

西方传播学理论认为:“文化的使用价值应该是新奇和异质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在一种原型意义上的创新。”⑤以《梨园春》为龙头的河南戏曲动漫,避免了传统演出受时间、空间限制大,普及力度不够的弊端,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收看或通过电视观看。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轻松愉悦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传承和保护中原戏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戏曲动漫也为河南原创动漫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事实证明,戏曲动漫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一次创新,它带来的也是传统戏曲和现代动漫的双赢。

当然,戏曲动漫这一艺术形式还刚刚起步,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一是人才问题。中国不缺动漫故事,不缺动漫形象,也不缺市场,缺的是既懂动漫制作技术又深谙传统戏曲文化的专业制作人员和团队。二是资金问题。动漫产业的产业链长,投资回收慢,风险大,加上动漫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很多商家对动漫产业不敢贸然出击。三是戏曲动漫能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传统戏曲的神韵。戏曲动漫毕竟只是动漫的一种形式,能传达戏曲文化,但并不代表戏曲艺术本身,动漫如何更好地体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是戏曲动漫制作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戏曲动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梨园春》对中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2007FXW006)

注 释:

①刘刚:《论我国动漫艺术与传统文艺的融合与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②《寻求戏曲艺术历史性突破――〈梨园春〉征集戏曲FLASH》,《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7月9日。

③徐涟:《戏曲动漫:能否为中国原创挖出一座富矿》,《中国文化报》,2007年8月11日。

④《戏曲将成动漫家族新军》,《京江晚报》,2008年10月5日。

⑤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