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财商补与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财商补与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着电视里的新“盖中盖”广告,李大爷从腰酸背疼到腿脚利落,一口气爬六楼,再提醒您“一片顶过去五片”。如此“神奇”的药效,说明补钙重要吧。非但是补钙,而且还有很多广告,或貌似权威,或一脸真诚地告诉您:要补铁、补血、补锌……

那接下来,还得补点啥?

我们可能对这类蕴藏着商业目的的说辞早已厌烦,也不会轻易就掏出腰包。若真是出现了某些症状,或是怀疑自己营养不良,则应当去看医生。

补是因为缺,补是为了茁壮成长。上面讲的缺钙、贫血等都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从而提醒我们去做相应的治疗;但是,生活中有一类缺乏症,人们却很难意识到。

有的人像鸵鸟一样只知埋头苦干,却不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别说如何去投资理财,如何钱生钱;有的人过分强调储蓄,像守财奴一样不惜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看起来财富尽在掌握中,实则不懂得钱的道理;有的人财源滚滚,但却挥霍无度,没什么保障的观念,并且把自己对钱的理解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

这些人缺的正是财商―理财的智慧和能力。他们缺少财商,但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财商比较低,偏重于某一项才能,但从未想过均衡发展。

通常认为,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前者在认识层面,后者是执行层面。

至于理财观念,具体包括储蓄观、消费观、投资观、保障观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对金钱的看法和认识,构成了衡量财商的几个关键因素,也是以后执行能力的一个基础。

对多数人来说,理财观念的形成大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在中国,很少有人在小时候接受过系统、正规的财商教育,而多是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

尽管不同年代的人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在储蓄、消费、投资等方面的认识也差异很大;但从整体而言,由于受传统财富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又表现出很多的共性:重储蓄,量入为出,缺少保障意识等。

显然,中国人的财商教育是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可以说,很多中国人缺少财商。

回到人们常说的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

如此看来,“补点财商”也将成为今天的流行语。

沈勇

北京普天纳天成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研究员 吴雪征

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资深客户经理 刘娟

北京普纳天成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资深理财师 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财商“体检”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所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其营养状况也有所差异。

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按不同的出生年代为区分标准,分别选择个案进行采访,看他们是如何接受理财教育的,现在的财商状况如何,然后请我们的“体检医生”做出诊断。与此同时,做一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

(注:本刊于2005年5月8~13日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人财商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35份),点面结合,以求描摹出某一年代出生人群的财商特征。

――生于60年代

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繁荣的全过程。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匮乏和精神追求的至高无上,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理财观念和行为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多注重储蓄和节俭。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见证者,逐步接受了很多的新鲜事物,虽然整体上趋于稳健,但依然有不少人在尝试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在162名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赞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占80.6%;认为“钱是万恶之源”的占7.9%;坚持“人为财亡”的占8.3%。

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规划或咨询。53.4%的人表示“没有,以后也不会考虑”,12.8%的人表示“没有,但以后有可能考虑”。从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薪水在上升,但也有一部分薪水持平,甚至在下降。这表明,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在职场上积累了很多资历,部分人在职场上已实现突破,获得了薪水的大幅提升;另一些则因体力与知识结构开始走下坡路,薪水持平甚至下降。

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近80%的人有过不同的投资经历。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中,人数最多的是股票和实业投资,分别为32.9%和20.1%。受访者普遍不愿为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部分人认为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还有一些人则是对风险极度厌恶。

该年龄段的人普遍遵循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在受访者中,很少有超前消费的行为,刷卡透支更是为他们所难以接受。究其原因,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还是享受福利分房的优惠,贷款买房的少,大多没有还贷压力。而且很多人买车也是一次性付款。所以,没有大额贷款需要每月偿还。这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对贷款与透支消费普遍难以接受。

在储蓄上,该年龄段的人很多坚持适度储蓄,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储蓄率很高(占12.7%)。这可以说跟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密不可分。

另外,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缺少保障意识,尤其是很多人没有考虑过金融保险。在受访者当中,40.2%的人认为“最大的保障就是多挣钱”,更有33.1%的人坚守着传统的自然保障观念,认为“听天由命、养儿防老”。

我的存钱罐总是空的

文/ 孙凌

江蔚的父亲是转业军人,在一家国企工作。上世纪70年代时,国企的职员相当于现在的外企白领,军人转业后的工资又比地方高,江蔚记忆中父亲一个月能拿50多元钱工资。江蔚的母亲是教师,月薪30多元,与普通市民相比也算高收入。所以,江蔚童年时代的家境在同学中已经算很好了。

小时候,江蔚最大的爱好就是足球,而且踢得不错,被业余体校选中。每周有三个下午去少年宫踢球。每到这时候,江蔚的爸爸就会给他5毛钱,让他买些吃的。别小看这5毛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巨款”了。每次踢完球,江蔚都会将这5毛钱的“巨款”全部用来买零食:花生、酸奶、面包、巧克力……第二天,爸妈想起来的时候也会问上一句:昨天买什么了?他们问的原因是怕江蔚把钱留下不花,担心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运动量太大,营养跟不上会伤身体。所以,对这5毛钱,江蔚一直都抱着“不花白不花”的想法。

那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个小猪存钱罐一类的东西,老师也号召小孩节俭储蓄。江蔚也曾经拿到过这样的存钱罐,但几个月下来里面往往空空如也。因为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存钱的动力。存钱应该是为了买某种喜欢的东西,而他当时除了足球没什么特别喜欢的,球衣和球鞋也不需要自己费劲存钱来买。当时,国家对运动队的孩子是有补助的,他所在的少年宫发运动衣,每个月发一双鞋,有时发些巧克力补充营养。有这些补助,江蔚觉得已经足够了。所以,存钱罐最后还是“空空如也”。

“体检”人:江蔚

性别:男 年龄:40岁

职业:咨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

收入:1.5万元左右/月

江蔚小时候家境较好,有多少零花钱就花掉,没有养成很好的“积财”习惯。而且从小到大也不曾感受过经济上的窘迫和压力,并且现在的经济条件也很好,自然对今后家庭的经济风险不敏感。在消费发达的今天不会利用银行信贷提前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投资上听朋友和专家的,保障上听单位的,缺乏自己的主见和规划。他的整体财商水平中等。

建议先提高保险意识,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再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和每月收支结余,积极规划自己的消费和投资。

我是一个理性消费者

文/ 孙凌

叶蒙的父母是机关干部。在叶蒙的童年时代,机关干部还没有国营企业的工人挣得多,经济上也因此经常是捉襟见肘。直到现在,他还依然记得,每个月初发了工资,父母会坐在一起商量这个月的支出计划:哪些东西一定要买,哪些钱要花――包括寄给老人的钱,家里的吃饭开销,还有房租和水电费。换季的时候,有计划地给他和哥哥添些衣服。扣除这几项必不可少的支出后,叶蒙父母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所剩无几了,经济上时常会感觉到窘迫。

尽管父母收入不多,开支不小,但只要有余钱,依然会去储蓄。他们去银行的时候总是带上叶蒙。年纪小小的他看着大人把钱放在银行存折里,然后一脸欣慰,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让他对银行产生一种亲切与信任感。同时,他也不自觉地相信,存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小时候,叶蒙偶尔会有一点零用钱或者压岁钱,因为数额太小,大都被拿来买东西吃和买书。还有一点点余下的硬币都被他丢进存钱罐里。叶蒙有过一个存钱罐,曾经存了满满一罐钱,现在成为他心爱的收藏品之一。另一项“收藏品”就是叶蒙的集邮册。他从小学开始集邮,已经集了满满三本。其中还不乏目前市场上比较珍贵的邮票。现在谈起这段“收藏”史,叶蒙真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买几版猴票。1980年第一版猴票上市的时候,在小摊上廉价地吆喝着出售,现在这一版猴票的价值甚至可以与一幢房子媲美了。

“体检”人:叶蒙

性别:男 年龄:37岁

职业:工程师

收入:1万元左右/月

叶蒙从小家境较为窘迫,父母亲花钱、攒钱都有详细的规划,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财启蒙教育,使他不仅学会了积蓄,还学会了邮票收藏。但叶蒙的消费观打上了典型的60年代的烙印――不进行任何消费信贷。应当说,只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状况,适量的消费信贷也是合理的。此外,在投资方面他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和眼光,可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他的整体财商水平较高。

如果叶蒙能在投资上再下点工夫,找出几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那么,理财的效果会更理想。

――生于70年代

这一代人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视现实的社会里。他们和60年代的人相比,虽然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有零钱花、有学上,但尴尬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国家却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简历四处打工谋生。所以,造就了他们对待金钱的双重标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从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危机感很重的一代,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289名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多数赞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观点,具体比例是70.3%。有18.0%的人不愿透露自己对钱的看法。从不同性别看,对钱的认识的差异性不大。

7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但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从最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85.2%的受访者薪水都有所增长;其中,男性薪水的平均增幅超过女性。这主要说明,这一年龄段的人多数已度过了职场新鲜人的阶段,通过一定的积累,逐渐进入第一个职位上升期。

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63.1%的人进行过投资。我们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很多人十分注重自我发展方面的投资,占到69.8%。这个年代的人投入大量的钱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份“钱途”不错的工作。另外,他们热衷于投资教育的原因跟他们从小受到的“知识就是财富”此类教育不无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中间很少有人购买股票、基金、房产等投资产品。

从风险偏好看,近90%的人表示对风险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同性别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不大。

该年龄段的受访者中,80.9%的人选择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非常节俭和特别超前消费的人并不多。选择“适度储蓄”的和选择“存不存钱无所谓”的差不多各占5成。

在保障意识方面,61.3%的人选择买保险;33.4%的人则是把多挣钱作为最好的保障手段。

花钱带来的

文/ 张浩

在IT公司工作的李萌,钱“来”得多“去”得也多。每当不愉快的时候,他就会冲向ATM机,取出一把红色的钞票,心中的郁闷在钞票花出去的一刹那变为美妙的享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萌就开始体会到花钱的快乐了。“那时候我喜欢上了玩电子游戏机,但家里怕耽误我的学业,不给我玩游戏的钱。于是,我就把每天早上用来吃早饭的钱省下一部分来玩游戏。” 李萌说那是他懂得理财的开始,但后来父母剥夺了他理财的权力,没收了多余的钱。出于对快乐的渴望,李萌想出来一个“变废为宝”的招数,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把家里的废品带出去卖,用赚到的钱去打游戏机。

但李萌上寄宿学校以后,发现有人比他更能赚钱,“每个学期末,学校都大扫除,大家就把自己的破鞋旧衣服扔掉。这时候我发现有一个男孩专门捡我们的破鞋,我知道他想卖破鞋赚钱,但捡破鞋这活很脏、很没面子,而且一双鞋卖不了几毛钱,就没当回事。但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学校有几千名学生,扔掉的鞋就有几百双,全被那个男孩搜罗走了。”从那件事后,李萌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想赚更多的钱,就得转变思维方式。

大学毕业后,李萌选择进入了一家IT公司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仅在工作一年后,李萌就开始在周末给朋友做网站赚钱。但李萌说:“这部分收入很不固定,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揽到两三个网站,运气不好的时候半年都找不到生意。”

“体检”人:李萌

性别:男 年龄:27岁

职业:IT公司职员

收入:1万元左右/月

李萌童年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现在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幼年时期金钱带来的快乐直接导致了他现在用消费换快乐的行为方式。而且他的收入在同龄人当中属于中上等水平,对今后的收入信心也比较高,目前又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身体也健康,所以,储蓄意识和保障意识都比较淡薄,消费比较随意,是典型的“月光族”。对尚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他来说,目前还没有过多压力,但他将要面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退休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目前的理财方式远远达不到今后的生活所需,而且这种理财方式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最低的。

总的说来,他的财商水平较低,基本不具备理财知识与能力,投资手段单一,投资理念“单纯”,没有忧患意识,对未来收入能力过于乐观。

“棍棒”教育带来的财商

文/ 张浩

田津是一个努力挣钱的人。人们都知道“棍棒出孝子”的道理,听完田津的故事后,你也许会有新的体会,小时候受些皮肉之苦,不仅对培养孝心有帮助,而且还能激发人的财商。

小时候无辜的皮肉之苦,让田津开始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向父母要了2毛钱买零食。由于手头没有零钱,所以,我妈给了我5毛钱。她一再叮嘱回家后要将剩余的3毛钱还给她。我于是开玩笑说不还,然后趁机跑掉。谁知道我妈撂下手里的活就追了出来,我被她捉到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严厉的斥责……”田津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感觉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后来她发现,妈妈“揍”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怕她养成浪费的坏习惯,而是真的在乎那3毛钱。

为了不让父母“抠”一辈子。田津从那件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尽办法多赚些钱孝敬父母。她表现出了很强的赚钱欲望,小学没毕业,田津就跟同学合伙去做批发冰棍的生意。“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跟同学去逛街,看到同班的一个男同学在卖冰棍。我觉得他很了不起,这么小的年纪也能自己赚钱。于是,我要求帮他卖冰棍,然后分成,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第二天,我就戴上太阳帽,跟他一起上街去卖冰棍,那个暑假我赚了20多块钱,最后全都交给了父母。”

“体检”人:田津

性别:女 年龄:31岁

收入:1万元左右/月

小时候的经历让田津从小就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从此有了挣钱的欲望和冲动。她不仅努力挣钱,而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储蓄,同时也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问题。作为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田津具有很现代的消费观念,会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会享受生活,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总体而言,财商水平较高,理财意识浓厚,虽与理财专家还相差一段距离,但颇具理财高手的潜质。

但是她的投资理财手段还不够科学,目前还没有能力自我创业,处于财富积累阶段,而且自身赚钱能力和欲望强烈,风险承受力较强,建议将资产适当投放在风险较高、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另外,要多了解保险知识,善于利用保险的储蓄与保障功能。

――生于80年代

他们大都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为钱发过愁,也没体验过物质匮乏的艰苦生活。这样一路走来,他们一方面在人格上都比较独立和乐观,而且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以后,却往往发现自己实在太“晚熟”了,很多事情都会向父母求助,从买房、买车到结婚。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

他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消费的追求和欲望。不过,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是理性消费的,他们会有计划地攒钱去买名牌;疯狂刷卡的“血拼”族毕竟还是少数。在115名8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主张适度消费的占58.7%,喜欢超前消费、刷卡消费的占23.1%。

对于储蓄,他们大都抱着“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的想法(占61.9%),这反映了他们没有很好的储蓄计划,一旦抵御不了物质的诱惑,收入很容易就“月月光”。

现阶段,大部分人都处于事业发展的萌芽期,由于没有良好的储蓄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都没有真正涉足投资领域。但是,他们普遍都对投资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其中不乏高风险偏好者。选择“为了高收益,可以承担高风险”的占32.3%。

但80年代出生的人,不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打算。在受访者中,68.2%的人曾做过职业规划或进行过咨询,20.9%的人表示“以后会做这方面的考虑”。

在保障方面,多数人偏重在金钱上寻找安全感,购买保险的意识比较差。52.8%的人认为,多挣钱是最好的保障方式。

我为“血拼”狂

文/ 殷丽萍

雅西是那种个性鲜明的女孩子,快人快语,让你过目不忘。春季时尚的衣装在她身上能穿出模特般的效果。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雅西总是面带微笑,她的童年生活似乎没有任何不快乐,她就是那种成长路上一帆风顺的典型。

雅西的家庭在她小时候已经进入“小康”水平。父母只有她一个宝贝女儿,所以,在很多时候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雅西有了自己第一笔零用钱。雅西记得那时候爸爸的安排是:每个月让自己先报告一个“预算”:包括她要买的文具、书、零食等;然后爸爸根据这个“预算”给雅西零用钱。当然,这个“预算”的限额也是由爸爸管理的。

不过,雅西无奈地感叹说,她每次总会让爸爸“失望”。虽然每次报告“预算”的时候,雅西都想好了怎样花这个月的零用钱,但是总有各种“额外支出”发生。像这个月有朋友过生日,生日礼物自然少不了;看见商店有一个漂亮的小发卡忍不住诱惑买了下来……算下来,每个月雅西的这笔零用钱总会超支。

一旦零用钱超支了,雅西的办法就是在爸爸面前撒娇。爸爸出于对自己的疼爱,每次总是不忍心责备,只能不断地提高女儿每个月零用钱的“预算”。所以,对于雅西来说,她从来都不担心自己多花钱。

“体检”人:张雅西

性别:女

年龄:22岁

职业:ABB公司销售专员

收入:4000元左右/月

雅西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理财方面还是个“小朋友”。其实在童年时代,父母对她的理财教育很有远见,但是由于父亲的心软,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雅西非但没有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反而依赖心理愈加明显,从依赖父母,到了依赖另一半。儿时的家庭教育并没有促成理财观念的养成。

另外,她之所以敢成为“月光族”,是因为她有依靠的经济后盾――男朋友和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结婚之后,女“月光族”的理财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到那时理财观念还不改变,由于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会经常遇到一些经济压力。

建议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同时适当进行储蓄。与男朋友可以共同计划两人的开销。另外加强自己的保障,购买这个年龄阶段适合的保险产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文/ 殷丽萍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岁月,林宇觉得自己总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

小学时:别人的书包一年换一次,他的书包用了三年;别人用活动铅笔了,他还在用削好的普通铅笔;别人有掌上游戏机时,他只能偶尔到外面的廉价游戏厅玩一玩……

中学时:别人的零花钱都是父母给的,他的零花钱却一直都是自己赚的;别人暑假都在疯玩,而他的暑假却在打工中度过……

大学时:别人热中考托福、考GRE,他却在潜心研究股市;别人参加社团活动不亦乐乎,他却愿意做“兼职打工皇帝”……

所有这些“不一样”或许都源于林宇的家庭。林宇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教师虽然拥有很高的职业声望,但是收入并不高。而且家里有生病的奶奶需要照顾,也算是个不小的负担。

林宇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他知道不能乱花钱,也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为讨零用钱而撒娇。他惟一一次向家里提出要求是想买一台掌上游戏机,那时林宇上小学5年级,掌上游戏机正在同龄的男孩中流行,大家都以拥有一台游戏机为荣。林宇少不了受到影响,当他在同学家“领略”过游戏机的魅力之后就更加无法自拔了。一向不对父母提要求的林宇竟然鼓足勇气向父母提出想要一台掌上游戏机。

父母的反应却让林宇有点意外,他原以为父母会觉得玩游戏会影响学习,不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没想到父母竟然一口就答应了!一个月之后,林宇得偿所愿,拥有了一台最新款的掌上游戏机。那时候父亲的话却让林宇印象深刻:“爸爸努力做的科研项目总算有回报了,能让你开心我们也高兴……” 林宇忽然明白,这是爸爸辛勤工作赚钱为我买的!

林宇本来个性就非常独立,从那次以后,他下定了任何时候都要“自食其力”的决心:自己想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总不能都让父母来满足自己。上中学后,林宇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中学时他在快餐店打过工、送过报纸、做过街头问卷调查;上了大学就升级为在网站做兼职网管、翻译外文技术书籍……因为兼职多的缘故,那个时候他在班上可算是个“高收入人士”。

林宇最得意的还是自己在大学时的“股民”经历,他曾经用3000元的兼职收入开了一个股市账户,在2000年股市未进入熊市之前,林宇还曾经小赚过。他觉得那个时候的炒股经历激发了自己对投资的热情和兴趣,也锻炼了他的投资触觉和灵敏度。

“体检”人:林宇

性别:男 年龄:24岁

职业:中国移动网络工程师

收入:5000元左右/月

林宇现在的理财观念和行为与其儿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其儿时生活的艰难,更主要是其父母“自立自强”的亲身示范,让林宇从小就有了依靠自身实力改善生活的独立意识。

从之前依靠体力挣钱,目前正在向依靠知识和资本挣钱的更高层次迈进,相信林宇在财务自由的路途上能有出色的表现。

――生于90年代

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今年15岁,最小的今年只有5岁,属于少儿期的未成年人,也就是说,他们个性的种种,都尚在形成中,不论是消费意识,还是储蓄观念,或是保险意识,都还没有较明晰的个性,一切行为皆因境而生。

从金钱观看,在69名9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持什么样观点都有。但显然,他们的观念都受到了父母的直接影响。这些受访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投资及保障的概念。

至于消费方面,不计成本而追求高档消费的占相当比例,约有46.9%。而为了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把自己节省的零花钱攒起来的人也不少,占受访者的63.8%。

实现我的“钢琴梦想”

文/ 杨其川

爸爸在一家著名报社当记者,妈妈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童晖,13岁的年纪,已有一米五左右的个头,看起来聪慧灵气,也很懂事。

前些日子,他在一家琴行看中一架钢琴,特别喜欢,要价1万多元。但是,可以由他自己支配的零用钱,每个月就100元。这100元零用钱,买完零食、玩具和学习用品之后,往往不会有剩余。即使从现在开始,把每月的100元零用钱一分不花地攒起来,也起码要过两年才能买得起那架钢琴。但他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开口向爸爸妈妈要钱。他的爸爸妈妈都来自福建的农村,虽然在北京学习生活的日子算起来已经有8年了,但是在童晖的记忆中,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一直在教育他要节省花钱。小学近六年来,每个月所给的零用钱数额,始终没变过,爸爸妈妈还常交待他说:不是重要的东西不能随便买。

可是,钢琴算不算是重要的东西呢?这些天来童晖常常在放学后跑到琴行去看那架漂亮的钢琴,过过眼瘾;同时心里不断地想: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呢?他觉得,如果现在要是一下给他5000元的话,那他肯定会先存起来,这样就可以不用向爸爸妈妈开口要钱了,或者少要一些就可以买到琴了。

不过,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他5000元,所以,他还是想找个爸爸妈妈都高兴的日子,向他们要钱,把他喜爱的钢琴买回家来。因为,他反复思量后,还是觉得花钱买下自己喜爱的钢琴是值得的。因为,爸爸妈妈也常和他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不过,这时候童晖还不理解什么是情操和修养,但是他感觉这毕竟可以学到本事。以学本领为目的,爸爸妈妈肯定会拿出钱来买钢琴的。

“体检”人:童晖

性别:男 年龄:13岁

职业:小学六年级学生

收入:零用钱100元左右/月

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较少,在消费上不能随心所欲,只能买一些便宜的东西。要买贵重的东西,就要通过平时攒钱,对于储蓄的目的有了粗浅的理解,有了初步的储蓄意识。但对于投资和保障,童晖要么不理解它们的真正涵义,要么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反应与他的年龄是相符的。

可以看出童晖的父母正在有意识地培养童晖的理财意识,目前的主要策略是严格控制童晖的资金数量,但在如何使用上,父母应该加强对童晖如何正确行使“花销”的辅导。

我对钱没概念

文/ 杨其川

爱吃零食的陈艺华,笑容灿烂,声音清脆,看起来实在活泼可爱。

在陈艺华看来,爸爸很有能力,很会挣钱,也很疼她;当中学老师的妈妈,较为严厉,但也算很依顺她的。只要她喜欢什么,他们总能设法令她如愿以偿。尤其是她爸爸,由于平时很忙,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因此,与她相聚的时候,总会给予特别的疼爱。每每这个时候,她就趁机向爸爸撒娇,说自己看上了哪款玩具、游戏机,或者衣服之类的,爸爸会毫不犹豫地买给她。

从开始懂事以来,她买过和弄坏了多少玩具,她已经无法记住,要数,恐怕也数不过来了。因为只要手头的玩具玩腻了,她就会到爸爸跟前去撒娇,随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如愿以偿。她认为好看的衣服也是想买哪款就买哪款。爸爸曾经说过,买衣服就要买高档的,因为高档的衣服不会对皮肤有害。关于这个理论,她可记得牢了。妈妈有时候要是反对她买贵衣服,她就会把爸爸的这个理论搬出来。妈妈于是会想:穿好点,对皮肤又不会有损害,女儿又喜欢,这样也更体面,为什么不买呢?所以,最后还是女儿说喜欢什么就给她买什么。

今年已经10岁的陈艺华,可不知道节省、储蓄、保障之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这些词语背后涵盖的是什么。

“体检”人:陈艺华

性别:女

年龄:10岁

职业:小学3年级学生

收入:零用钱200元/月

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相对比较多,花钱基本上是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性,自然对储蓄的必要性加以否定,不能形成哪怕是最初步的储蓄意识。在投资和保障上更认为那是父母的事。可见,父母对子女金钱意识的教育和控制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人的财商,缺点啥

文/ 乐凯 方鎏

尽管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财商状况表现出各自的特性,但就整体而言,大多数中国人在财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如重储蓄,量入为出,缺少保障意识等。

而这些特性,可以说与东方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用现代的理财观点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存。

金钱态度

――取钱要有道,有钱要好施

中国历来的传统是,沾了铜臭会降低身份,有身份的“体面人”害怕谈钱。但这并不表示人们对钱没有概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是可以追求的,但取财方式要能经得住阳光的照耀,偷鸡摸狗为人不齿,相信这是祖宗教育后代关于财富观念的首要教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显得有些消极悲观,但毕竟承认了对财富的追求确实是一种本性,基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财”就变成了实现希望的手段。“有钱能使鬼推磨”描绘的就是标准的有了钱后为富不仁的形象,对于金钱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有钱就变脸,祖宗刻画了生动的“鬼推磨”形象。那么,有了钱后能否不让鬼推磨呢?老祖宗郑重推出“乐善好施”的品德富翁形象,有了钱后可以施粥施药造福一方,这种人有钱更有德。至此,我们演绎了祖宗对金钱的态度:取钱要有道,有钱要好施。

现代人嘴上常念叨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是截止目前对金钱态度里最客观的一种表达,没有金钱就谈不上幸福生活,但有了金钱不绝对带来幸福。从逻辑上讲,金钱对于幸福生活就是一种充分非必要条件。至于“钱是王八蛋”,让我们闻到的只是酸葡萄味。

钱从哪里来

――弃嗟来之食、赞白手起家

借用的一句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同理,我们渴望的金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上掉下的“嗟来之食”不能食,祖宗已经为我们表明了态度,接受施舍得来的金钱会让我们远离尊严,从而远离幸福。

当然,还有人会梦想“点石成金”的法术,不切实际的梦想一夜暴富。看看我们身边,有无幻想“一本万利”、“买空卖空”的人,这些人往往期望付出最小代价但获得最大回报,可是这些不劳而获的好事能让你碰到吗?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确,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成不变、没有风险的日常生活难以致富,惟有飞来一笔遗产、彩票中大奖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能瞬间让人巨富,可是这种小概率的事件一旦发生会选择你吗?

“驴打滚”,这里说的不是那道北京点心,而是中国历史上的“葛朗台”的放贷方式,可是现在银行业务大行其道,你的钱还能“驴打滚”吗?看来,只能选择其他投资方式了。

老祖宗推崇“白手起家”,这绝对是一个褒义词,白手起家的人含辛茹苦,但往往获得尊敬。不畏惧“白手”,选准“起家”方式,这也是被认可的获得财富的方式。记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消费支出

――量入为出、开源节流

有进必有出,古今一理。如何消费、怎么支出,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财商知识。

“怀里打算盘――有进无出”、“铁公鸡――一毛不拔”,这都是标准的守财奴形象,钱进得门,就要留着捂着,我们祖上不乏其人,这些守财奴的杰出代表当属临死前捻灭灯草的严监生。

“挥金如土”、“一掷千金”,这些阔绰的公子哥也有不少,在古代传说中有不少出身财富之门浪掷金钱的大少爷,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投亲靠友的人物。当然还有“入不敷出”的名人,比如蒲松龄等名士就常常陷入收入不够支出的窘境。

似乎古人对“仗义疏财”者也颇认可,比如逼上梁山的宋江,他在上山前就是以讲义气、疏钱财闻名江湖,被冠以“及时雨”的绰号。

但老祖宗更喜欢教育我们的还是“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开支,以达到收支平衡,“节流”不能忘“开源”,否则也会坐吃山空。这应该也是现财精神的精髓,只是开源方式已经日新月异、大为不同。

节余保障

――集腋成裘、养儿防老

说到节余,我们最为熟悉不过了。“节余光荣,浪费可耻”,想必多年前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标语口号。“节俭持家”,这是我们从小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但常有人会不屑于“蝇头小利”,并且带着鄙视的目光说:“瞧,XX连那些蝇头小利都不放过”。但父母还是教育我们要“克勤克俭”,并时常给我们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故事,狐狸腋下的皮很少,但把许多块聚集起来就能缝成最暖、最轻的皮袍。那么,你的财富梦想不能从“集腋”“聚沙”开始吗?

生活中出现风险怎么办?“养儿防老”啊,这朴素的“保险”条约的确不易更改,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亲情第一,逢天灾人祸、遭生老病死,都是亲人邻里陪着你一起扛着。可是,现代生活,谁又能祈求这些亲情代替养老防病的人生保障呢?看来,“养儿防老”与现代生活脱节太大,变通之道势在必行。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人财商传统的经典总结。当然,这些特征里边很多是值得提倡的,也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比如,从古至今、流传千年的中国人的义利观――重义轻利、不食嗟来之食等,都有其现实意义。这些鼓励人不仅限于考虑短期的物质利益,还要为长远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着想,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而中国人的致富方法和原则,像“不取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均有利于市场规范,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如,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积少成多的储蓄概念和量入为出的平衡原则,都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而像中国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骄傲宣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一样,很多中国家庭一直保持着不举债的习惯也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不会陷入到赤字危机中去。

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中国人的财商传统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义、精神价值,而造成人们对市场和物质财富的疏远,从而在理财技能,尤其积极增加收入方面的不足。因此,中国人的创业、自立的能力往往要稍逊一筹。

勤俭是一个“传家宝”,也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节约,却大都是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的。至于适当的债务安排,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小处看,可以“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而如果一定要坚持量入为出,那在多年的等待中效用同样会大大减少。

另外,一个最落伍的理财观念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保障理念“养儿防老”。实际上,根本无法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也难以达到保障的目的。

诚然,这些不足之处可能就是今后的财商教育最应注意培养和提高的。

理财俗语新解

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对除固定薪水收入外,必须进行投资理财最形象的说明。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讲的是储蓄的作用,时间的价值,复利的概念。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方面,比较客观地指出了金钱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个让步状语从句不过是为“金钱万能论”披上了一件新外衣。

有钱能使鬼推磨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有钱能使磨推鬼”。这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

仗义疏财

是一种颇有远见的理财方法,着眼于长期利益。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开源节流

这是对理财行为最精辟的概括。

一诺千金

讲的是要重信用。而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信用早已远远超出千金。

人有旦夕祸福

古代人就有风险意识,只不过那时候是买不到保险的。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文/ 王庆武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

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

我们不妨来品味一下这些国家和地区

在儿童理财教育中的独特“菜肴”。

尽管社会背景存在着差异性,

但这些理财教育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美国:让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的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的教育体系与美国浓厚的商业社会氛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和商业常识。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金钱教育,美国的孩子基本具备了很强的独立性、经济意识以及经济事务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话,一个十五六岁的美国少年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大都不成问题。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向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中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

自然,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自力更生 勤俭持家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勤俭持家的观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内部则分外重视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富翁家的理财教育

文/ 胡安胜

“富不过三代”,这不是一种迷信。所以,即使再富有的家庭,他们都会非常重视子女的理财教育,因为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后代将会继承庞大资产,面对巨额的财富,他们需要有过人的财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富豪家族要对抗一个永恒的话题:尽量减少“Black Sheep”(败家子)产生的可能性。探觅一下富豪家庭的“私房菜”,也许对你有所启迪。

洛克菲勒家族:

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

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尽管富甲天下,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反而更加严格。这从其家族中流传着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就略见一斑了,这是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小时候与父亲“约法三章”所提出的,其在经济上已显得非常“吝啬”:每周给零花钱1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且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家长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

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后人成年后都成了企业经营的能手。

山姆・沃尔顿:

教孩子自己挣零花钱

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全球第一的沃尔玛公司,每天都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拥有这家公司的沃尔顿家族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公司董事长山姆・沃尔顿自身的简朴以及对子女的“勤俭”教育则与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同龄的孩子不同,老沃尔顿不给孩子们零花钱,并要求他们自己挣。那时四个孩子都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他们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四个孩子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各个零售点运送商品。罗布森・沃尔顿如今回忆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豪华的家具。

李嘉诚:

苦难是最好的学校

虽然李嘉诚的儿子李泽巨、李泽楷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但是拥有巨富的李嘉诚毫不娇惯两个儿子,从小就让他们接受苦难教育,并且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教导他们节俭。他用生活的道理教导儿子。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外面的艰辛,比如,一同坐电车坐巴士,看路边报摊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李嘉诚认为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下一代的将来影响很大。李嘉诚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曰所得税。这样,小孩在花钱时不得不事前进行仔细盘算,做一个全盘和长久考虑。当孩子在外地读书时,李嘉诚给他们开了两个银行账户,其中一个账户上的钱他们绝对不能动用,这些是准备给他们完成博士课程的费用。如果要使用另一个账户的金钱,他们必须写信给李嘉诚报告,他会在24小时内回复。后来因为他们功课太多,才接受他们要求改用电话说明。

财商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文/ 殷丽萍

《富爸爸・穷爸爸》刮起的“紫色”旋风,让“财商”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最时髦的概念。而“时髦”是否意味着它只是短暂的流行而已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个人理财”日益被重视的同时,“财商”不再是一个概念,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我们离不开金钱,金钱也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了解金钱、掌握金钱的规律、懂得运用金钱是何等重要!“财商”不是短暂的流行语,激发和培养财商的教育已经开始了试验和实践。

财商教育,渐渐地向我们走近。

该给孩子补课了

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主流,家长们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推往“精英”之路:读书要拿好成绩、培养各种个人技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智能”和“技能”都充分地激发和培养了,但是他们的“情商”和“财商”往往都被忽略。而实际上,后两者才是孩子独立面对生活最关键的素质。

不久前,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对北京各区县35所中小学进行了一次理财问卷调查,发现小学60%、中学98%左右的学生都有可自由支配的零用钱,高中生甚至30%的人每月有20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学生们花钱却不太在意,除买书外,近半数零钱都变成了零食。一些学生还有攀比的毛病,花钱的时候从不考虑父母赚钱有多辛苦。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北京的孩子大都没有建立起对金钱的正确意识,也缺乏管理金钱的能力。或许是时候了,我们要给孩子补点“财商课”。

形形的“财商课”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是全国小学中第一个推出“财商课”的学校,这里的小学生每星期都会上一门“别开生面”的“财商课”。这门特殊的课从2004年9月起在五年级开始试行,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货币、价格、购物、金融、投资、诚信与财税。据该校田校长介绍,文化路小学一至六年级都设有“财商课”实验班:一二年级主要告诉大家什么是“钱”,怎样数钱;三四年级主要教大家怎样花钱,例如做开销计划;而五六年级的小伙伴则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

任教财商课的尤老师认为:“财商课是教孩子怎样存钱,怎样花钱,怎样赚钱,怎样借钱,让孩子们了解钱能够保值、能够增值等知识。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投资意识,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在北京的石景山麻峪小学,同学们手中人手一本“理财记事账本”。有了这本账本,大家可以将日常的开支仔细记录,控制好自己的零花钱。这个账本是由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和北京银行共同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储蓄习惯、让他们能有计划地消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另外,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还联同北京快乐教育学校研发了北京市第一个青少年财商教育系列课程,孩子们可以在全新的娱乐体验和人工营造的强化理财氛围中,正确认识金钱并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和能力。

今年的暑假,由北京财商教育培训公司所主办的“财商夏令营”又将如期举行,这个夏令营创建于2001年,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了。这个夏令营是全国目前为止最权威、最专业的第三方财商教育课程。它强调“亲子教育”,除了孩子单独参与的课程以外,还有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课程。活动相关负责人认为: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假如有的父母本身不具备良好的财商意识,那么,即使再怎样培养孩子最后可能都会是功亏一篑。所以,他们设立了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课程,培养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能一起学习。

是不是越早“上课”越好

在美国,小孩从3岁起,就要开始学习辨认硬币和纸币。所以,也有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学会理财,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

对于这样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钱志亮教授则表示不认同:他觉得不宜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金钱。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之上的,先有正确的人生观再有正确的金钱观。如果说要开发孩子的财商也要分阶段,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小孩不适宜在10岁前进行理财教育,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是一步步逐渐成熟的。等到高中阶段以后,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对社会也有所了解,并有了一定的自立能力,进行理财教育才比较适合。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父母由于疼爱孩子而过早地给他们零用钱,造成了孩子在消费时大手大脚,不懂钱来之不易,并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学会节约和储蓄。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有时候比学校的正式教育更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可以从家庭做起,学校的课程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