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线”的报道怎样多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线”的报道怎样多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会炒材料的记者也是有本事的。”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当记者的抓报道,原则是要有新闻。新闻的来源,一是记者从亲身感受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的,耳闻目睹得来的;二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如听他人说的,从各种各样的材料里看到的,等等。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是任何记者都不应忽视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作为记者,不能整天被材料缠住了,不能离了材料不写稿,更不能把一些没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人为“炒”成所谓的“新闻”。版面上的“前不久”、“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之类词句就是这样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是:一些记者长年累月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线”去,不到人民群众中去,大部分时间坐在办公室里“炒材料”。什么叫“炒材料”?就是根据新闻会或有关部门寄来的统计资料、情况汇报写稿子,虽然也用“据悉”、“据透露”、“据有关人士介绍”、“据分析”这类“新闻术语”,但相当一部分稿子中往往又没有多少“新闻”,看上去这些稿子也还勉强可用,但如果这类东西在报纸上太多了,报纸的可读性就大大弱化了。不仅如此,这类稿件频频刊用,会给记者一个错误的信号:这类稿子就是新闻。

我们说,必要的“炒材料”是允许的,版面对有新闻价值的“材料稿”也是要保证的。从比例上讲,有新闻价值的“材料稿”和直接来自“一线”生活的“鲜活稿”,前者应该少些,后者应该多些。版面上多用“鲜活稿”,就会给记者一个明确的信号:请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记者一旦深入下去了,就会发现大量的新闻线索,就会有写不完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往往有人有事,有根有据,有情有景,有起有伏,有曲折有故事,读者怎么不爱看?

1998年5月31日,新华社记者张俊成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位下岗工人的账簿》的报道,给人的印象是:记者确实就在群众生活中(全文附后)。

采用什么稿件,也有一个政策问题。对记者来讲,是非常关注稿件采用“风向”的。一个时期上什么稿件,刊登在报刊的什么位置,给多大“地盘”都在说明编辑对稿件取舍的态度。如果版面向来自“一线”的稿子倾斜,凡是来自“一线”的报道都能安排在突出位置,比如安排在重要版面位置,予以保障。那么,深入生活的记者就会得到鼓舞,而不深入生活的记者就会从中看到教训,良好的引导记者深入生活的新闻采写机制就容易形成了。从版面看,特别欢迎来自“一线”的报道。目前是缺少这类报道,需要大家“大抓”。

《一位下岗工人的账簿》一文,头一段便写道:“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两张床叠架起来,上面是十多岁女儿的空间,一台14英寸电视。这几乎是李国辉和刘静夫妇的全部家当。”接着,记者便引出了报道的主题:下岗后,夫妇俩从事个体经营有本流水账簿。报道反映了夫妇俩下岗后的创业艰辛、生活目标及追求。记者写道:“透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下岗工人那种面对坎坷生活,坚韧不屈的精神,跃然于眼前。”

(作者为新华通讯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