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讨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仔细观察和思考当前课堂的讨论学习,不难发现:有些课堂的讨论是一种形式、一种摆设。在表面浮华中隐藏着美丽的危险―― 在“宽松热闹”“自主和谐”等眩目光环下的“杂乱”与“浮躁”,讨论的多元价值在“形似”中“神离”了。这不得不引起反思。因此,如何设计课堂讨论,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就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对多节数学课的观察及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在此简谈对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实施策略。

选准讨论内容

选在“认知的生长点”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引伸、发展和综合,又是后继学习的生长点。因而,新知识生长点往往成为首选的讨论题。教师若能抓住“生长点”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学而问,疑而思”,从而积极探索,那将会事半功倍。比如,梯形面积的推导,是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把新图形转化为旧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因此,教师抓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推导有什么相同之处”组织讨论,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认知,促进知识方法的迁移,从而学会“驾轻舟就熟路”。

选在知识的“重难点” 一节课的重难点好比靶子上的红心,只有射中了,这节课才会成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重难点”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地强调“这是重点、难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特征”从模糊到清晰,并逐步完善。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共同体”的作用,从别人那里获取了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

选在思维的“发散点”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对于数学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开放题,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开展课堂讨论。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置身于自由开放的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思维会不断地被激发被碰撞,从而产生不同的解题策略。这样,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控制讨论节奏

课堂讨论应有张有弛 一般来说,热烈活泼的讨论,是课堂讨论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也不是绝对的。讨论前的思考和讨论后的总结就需要沉稳与冷静。因此,我们要想讨论有实效,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还要控制讨论的节奏,收放自如。

论前要“缓冲”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应该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学生能讨论什么呢?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而不应该是草率“出兵”,让学生“无话可说”,或者“天南地北”的乱谈。学生一旦经过了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保证人人发言,发言有价值,才能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否则容易出现组内优生一言堂的情况或是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课堂讨论预期的效果。

论时要“共享” 讨论中,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应提倡把优先发言的机会让给成绩稍差的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作补充,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结发言,以保证全班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讨论的关键是“人人参与”,这一点不单指学生。在讨论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互帮互学,对学生讨论中产生的问题和阻碍,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做“平等中的首席”,达到师生思维资源“共享”的目的。

论后要“总结” 在组织讨论中,教师要在宏观上驾御课堂。在“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讨论后要及时地“收”。加强对知识的总结,有利于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加强对方法策略的总结,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可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的“点睛之笔”让课堂讨论能够落到实处,并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或表扬先进,或指出不足。学生在点评中学会反思,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合作。这样,放得开且能收得住,就不会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也不会漫无边际,毫无实质地放任发展,讨论学习才能更加规范,更加实效。

体现教学艺术

讨论内容的选择和讨论节奏的控制都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要害、抓时机、巧质疑问难,善组织讨论,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有磁场,才会有魅力,才会有实效。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被“唤醒”“激发”“碰撞”和“升华”,智慧才能在课堂上“闪光”。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碧波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