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化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化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解构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异质化发展之路。在应用型和社会人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统领下,多元培养,主体联动,学校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社会组织凭借学产结合的实质性参与,学生经由持续有效的职业体验,实现人才培养中技能职业化和精神职业化的有机统一,最终保障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职业并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技能职业化;精神职业化。

【作者简介】杨继昭,唐山学院文法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管理研究。

李桂凤,唐山学院文法系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董 敏,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研究。

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是现实存在的三大系统。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实际构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体。然而,数量众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执行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这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多样化、优化以及学生的现实职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形成直接的掣肘。

准确办学定位,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近年来,诸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均已意识到了已有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分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虽有诸多改进举措、收效亦可圈可点,但基于职业化理念和行为的系统改革并未形成态势和共识。

一、职业胜任和持续发展是职业化的价值诉求

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1]。

对于职业化的内涵笔者可以理解为:职业资质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职业资质是任职者从事社会职业的基础条件,“人事相宜”既体现了当前的职业岗位需要与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还包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任职者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变化了的职业要求相匹配;职业意识是职业化的内在标准。职业意识充分体现了任职者对职业的社会认知和审美,也体现了经济及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和追求;“创造绩效”既是职业岗位对任职者的任务指标确定、绩效考核依据,更是衡量任职者显性和潜在价值的尺度;职业道德是职业化的理性内核。职业道德是同任职者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等,它既是对任职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组织和社会所肩负和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适应市场”既包含任职者与社会道德、组织伦理、制度文化等的心理默会与行为选择,也强调任职者主体精神自觉和理性追求的自我发展。为此,职业化不能只是浅显的定义为任职者职业技能的拥有,而是提升到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高度,充分体现任职者的职业胜任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要求。

职业资质的技能要求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自我积累来满足,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操守等保证任职者胜任职业并持续发展的精神要素的统合需要教育者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教育和被教育者自我发展中的锻造。

二、应用型和社会人的契合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恒久功能,是大学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引领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生源和社会需要等,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培养目标是一种具体化的教育价值追求,充分反映教育思想,直接引领教育实践,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归宿。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特殊的生发、生存、生长机理,使其处于研究型大学和高专高职的夹层当中,需要在教育的经济与社会功能被极度强化的当今时代,为自身强力发展找寻一席之地,更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为此,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培养目标已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和基本定位。

然而,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应该是一个层级体系。第一个层次是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来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第二个层次是具有一定社会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它往往是通过能力本位教育来培养;第三个层次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集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知识的创新能力于一身,因而是一种理想的,也是一种发展性的应用型人才类型[2]。无论是哪一个层次,健康合格的社会人都是履行职业要求的基础性条件,更是谋求持续发展的决胜因素。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健康社会人格、丰满职业人格和纯熟的职业技能高度契合的人才。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任何将技能人与社会人的对立都可能会导致人的整体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的分裂,任何分裂都意味着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偏颇与缺失。应用型和社会人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化内涵的诉求。

三、技能职业化和精神职业化的统一是人才培养路径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过程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基于应用型和社会人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将人才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即人才的技能职业化和精神职业化统一起来。

1.多元联动的培养主体。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能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和基本的实践、实验、实训环节进行有效安排,但是,单一的培养主体不能完全解决具有胜任力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具有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塑造。再完备的教学体系也只能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理解和体验有限的职业化理论和行为。由于受教师职业化现状不佳和教学体系的封闭和陈旧等局限性的影响,为突破瓶颈,学校往往倾心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设定而不能自拔。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融合过程,学校必须打破旧有的教育培养理念的范式,剔除对社会力量参与培养过程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假设和对学生主体行为能力的漠视,在立足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介入,疏通通向社会组织平台的渠道,培育和求助社会组织主体,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接受职业化教育,加深职业化校验,助推职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积极开发学生自我培养的潜能,在职业规划设计、职业氛围营造、职业人格培养、职业能力训练、职业道德强化等方面大有作为,进而形成学校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和学生主体多元联动培养的生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