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运行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运行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与科研并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最显著的特征。图书馆在围绕这一特征展开服务的过程中,要抓住对各种服务功能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人,充分发挥领导层的核心作用、学科馆员的桥梁作用、技术人员的骨干作用等;要创建“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选用和调配合适的人才,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借鉴“管理集成”的最佳模式,组织结构向网状化方向发展等,实现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与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79-03

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建立与教学科研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是数字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与特征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国内学者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级别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武书连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类;马陆亭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型、专科教学型四个层次,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两位学者分类中的一类。

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有学者描述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科研教学协调发展。在学科设置上,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兼顾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以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为主;对社会的科技贡献主要表现在技术应用和创新研究上[1]。李巧林等将其归结为:以传播知识和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以科学研究、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为主要目标,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从上述不难看出其中的规律: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结果,是由教学型大学提高综合实力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工作是此类大学的重点,

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传统强项;与前一类院校相比,其科研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这也是教学型大学不断发展跻身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条件。此类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学引导科研,再将科研服务教学[3],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2.学科建设有一定的优势。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4],由于具有一定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因此,该类大学一般都拥有一批省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并且具有各自的特色学科,形成了围绕特色学科的学科群,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一特点在行业院校中尤为明显。

3.在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创新高级人才为主,这种人才直接服务社会,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等方面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不是孤立、分割的,是互有联系的。学科建设是教学科研过程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建设,其最终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因此,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其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特征,图书馆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应紧紧围绕教学与科研展开服务。

三、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图书馆的要求

学者将运行机制定义为: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据此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运行机制,是指该类图书馆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因此,图书馆在围绕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使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其工作目标。

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政策法规、经费、机构设置等,归根结底,人是影响一切活动过程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无论是从图书馆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能体现出来。因此,本文着重从人的方面进行思考。

(一)关于图书馆人的思考:充分发挥图书馆所有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1.管理层的核心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层,主要指图书馆副馆长以上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图书馆的管理层在整个图书馆中具有核心作用。其中,主要管理者应该具有如下素质:思路清晰,视野开阔,目标明确的怀;一心为公,公平、公正的行事风格;虚怀若谷、宽容豁达的精神,善于用人,尤其敢用那些不同政见者的超凡气度;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等优秀品质。只有充分发挥管理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才能使图书馆的事业兴旺、发达。

2.学科馆员的“桥梁”作用。学科馆员是图书馆设立的专门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将图书馆最新的知识资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学科各专业领域之中,同时将各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归类、归纳、整理,反馈到图书馆,图书馆对教师所需要的知识资源进行补充、调整、更新等。这样循环反复,不仅使图书馆知识资源更趋于完善,结构更趋于合理,而且也提升了本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这样,学科馆员就在各个院系和图书馆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3.专业技术人员的骨干作用。图书馆专业技术人

员,是取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业务管理的人员,包括图书资料、情报、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着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在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处理、开展网络服务方面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图书馆起着骨干作用。

总之,在图书馆所有人的因素中,管理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层的任务是吸收、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探讨图书馆中个体、群体、组织等各种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思考如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激励动机来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其直接的实践目的,也就是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组织效能,提高生产率,提高绝大多数人员的工作满足感[5],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关于图书馆运行机制的思考:创建“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

既然人是影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因素,那么就要以人为本,创建一套最大限度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运行机制。

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以人为中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的理性需求。这才是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也是人类最终的追求目标。

1.选择最适合的人,做最合适的工作。“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孟斯特伯格在1912年《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中,论述人类行为个人之间差异时提出:最适合的人,最合适的工作,最理想的效果。将此理论用在图书馆工作中,就是要选用最适合的人,做最合适的工作,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学研究型大学领导在选配图书馆管理层人员时应考虑其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层在选用各个岗位人员时,应根据其性格特点及专业特长进行合理调配,灵活管理;对一些中层管理岗位的人员,应本着“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选用那些有能力、有真才的人员,使图书馆工作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2.管理手段的灵活化与多样化。对人员的灵活管

理,决定了管理手段的灵活性与多样化。首先,要为馆员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员工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 鼓励员工在职学习,拓展任务知识,并适时引进优秀人才。另外,要建立与开发和图书馆专业相关知识,如隐性知识等相配套的激励机制、绩效机制等[6],挖掘和发挥员工的潜在能量。

3.借鉴管理创新的最佳模式――“管理集成”,使图书馆各要素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形成最佳的整体优势。在自然科学界,对“集成”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或子系统)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要素之间是按照某一集成的规划进行组合、构造而成,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体(系统)的整体功能。“管理集成”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概念,将其用于管理思想的理念最初是在企业管理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借助计算机之力,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技术系统集成起来,进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将这种管理思想运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图书馆在管理上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对图书馆实施服务功能的各要素进行合理搭配,综合协调,使之形成最佳整体,从而发挥其整体优势,并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图书馆的发展[7]。管理集成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的管理思想,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化之上的。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中,总结管理集成的实践,研究其形成机理,探讨其理论体系,开发其实用技术将成为网络时代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最佳模式。

4.组织结构由简单的线式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实现组织的“集成化”与“智能化”。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组织结构往往是由服务台、各部门人员、藏书、设备和服务等要素组成 [8]。这种结构形式简单,管理层次和界限多,影响服务效果。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最大的特点是将图书馆各种馆藏信息,以虚拟形式存在于硬盘、软盘和光介质或网络上,并通过网上交互服务,在网络上实现数字化管理。目前图书馆正在使用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架构,即网状网,其核心就是让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这就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结构形式,让图书馆的每个“节点”发挥作用。这个“节点”,就是展开服务的各种组织结构,如资源建设、技术服务、信息处理等各个部门。这种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以馆长为中心,以协助馆长做好各种馆内馆外协调工作的办公室为主,以资源建设、技术服务、信息处理为重点,其服务力度逐步向各院系各学科以及重点实验室辐射,最大限度地为教学与学科建设服务。

5.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学科馆员的服务深度,拓宽服务内容,实现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与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学科馆员实质上也属于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在现代图书馆中,学科馆员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科馆员制度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在我国大学图书馆中率先建立起来的[9]。随后,我国高校图书馆也相继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目前虽已在大学中逐步推行,但制度并不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桥梁”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方面:如选聘制度,学科馆员是图书馆的新兴职能岗位,应选用那些既具备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文献学、情报学的基础,同时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计算机管理技术知识的复合人才[10]。明确其职责:学科馆员应围绕教学科研的需求,负责联系对口院系教师文献征订、信息反馈、资料效用评价等,为图书馆相关学科资料采购工作等提供参考依据;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教学科研动态和有关文献信息需求,并将其收集提炼,再推送到有关人员面前[11],协助其完成科研课题等。其他如奖惩制度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学科馆员业务要求方面:学科馆员应不断加强服务深度,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教师的教学科研之中,跟踪服务,并根据其实际需求,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资源和信息工具,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这样,学科馆员就把服务深入到一线教师的知识需求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及时挖掘出教学科研人员潜在的需求;在服务内容上,努力构建新的适合教学科研规律的信息环境,为其提供全程式的服务[12]。总之,学科馆员不仅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知识资源,而且要与各院系教研室、重点实验室联系,积极参与到教学科研之中。这既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了服务,又促进了双方的提高,对本校教学科研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选人用人,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借鉴计算机网络形式及学科馆员建设等,只是“以人为本”运行机制建设的几个方面。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来说,建立与教学科研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不仅仅是上述几个方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需要图书馆人不断努力与实践的探索过程。

参考文献:

[1]武书连.2003年度中国大学排名[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3:3-8.

[2]李巧林等.现代大学科学定位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罗嗣海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及其界定[J].江西理

工大学学报,2007,(5).

[4]王耀中.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9,(3).

[5]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30-68.

[6]解洪兰.新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创新机制的建立[J].

情报杂志,2002,(5).

[7]张真一.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发展[J].发

展,2002,(1).

[8]崔波.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

志,2004,(11).

[9]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

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

报,2004,(5).

[10]师桂芳.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满足科研需求的途径分

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2,(4).

[11]何莉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J].

重庆图情研究,2005,(3).

[12]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

书情报工作,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