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研究生教育资源是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的物质基础,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存在问题,供需失衡、民间资本参与度太低、监督机制和校际间合作薄弱等是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合理扩充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扩大民办高校和民办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规模、构建有效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等是“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241.33;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48-03

资源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总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最关键的要素是研究生指导教师,财力资源是指高校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投入的经费,物力资源是指校舍、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有形的资源。相对于不断升级的、永无止境的人们对优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再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也显得不足,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稀缺性的存在,要求我国在将有限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满足无限的研究生教育需求时,必须要注重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穷国办大教育”、“大国办强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大成功。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本就存在“短板”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在各高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在我国“十三五”期间尤为显得紧迫。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配比失衡。1999年,全国研究生导师数量为67980人,同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为170051人,师生比为2.50:1;2012年,全国研究生导师数量为266181人,同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为1409806人,师生比为5.30:1[1];13年里,研究生导师数量增长不到3倍,而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了7倍多,使得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力资源配比失衡。这里的统计还不包括每年超过十万的在职研究生[2],否则生师配比失衡问题更加严重。根据陈世海等(2003)对在读研究生意愿的调查显示:他们希望每个导师最多带6个研究生,即平均每届2人,[3]施华昀(2006)的实证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他认为我国高校每个导师带7-8个研究生是比较合理的,即平均每届2-3人。[4]目前,每位导师每年指导约16名研究生(平均每届5.3人,3年约为16人),甚至有的高校导师每年指导超过30名研究生,约等于一个研究生班,远远超出合理指导数量,导致研究生导师在每位研究生身上投入的精力不足、指导的深度不够,这是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2.财力资源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财力资源投入一方面来源于政府,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资本(或民间资本)。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是研究生教育财力资源的最主要投入来源。因缺乏专项数据,我们只能通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这个指标来反映研究生教育财力资源投入的总体规模和相对水平。2012年,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来看,我国首次超过4%,达到4.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然也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1%),与美国7.3%相比更是差距很大。可见,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696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亿元,占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为80%,研究生教育经费过度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民间资本参与度过低。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所以,从高校科研经费的配置状况也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财力资源投入整体情况。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对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和世界研究型大学调查后出版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12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从师均获得的科研经费来看,香港高校平均每位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约为80万元人民币,内地高校平均每位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约为35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分配不公平问题也很突出:2009-2013年,政府拨付给高校的科研经费为2647.69亿元,其中超过七成(72%)被112所“211”和“985”高校获得,剩下的700多亿被2000所其他普通高校分摊,换言之,95%的非“211”、“985”高校仅获得28%的政府给高校拨付的科研经费。此外,科研经费还存在乱用现象。在2013年上半年中央巡视组第一专项检查中,复旦大学被通报曝光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问题。目前,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公平、支出不合理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经费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物力资源却存在着巨大的浪费。有些高校,针对研究生设立了专用教学楼、实验室、研究室、资料室等,但使用率却非常低,闲置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与此同时,另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甚至研究生教育资源还不如本科生、专科生。因此,如何通过资源共享,解决高校间物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研究。比如早在2003年,我国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七所高校就已开展研究生跨校修课计划,随后这三校又组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以利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开展交叉科学研究。[5]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高校兼并重组较多,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造了许多超级大学,但同一地区或城市中的不同高校之间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却没有构建起来,研究生教育资源不通过高校的兼并,通过构建有效的共享政策平台一样可以实现。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低效的成因

1.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供需结构失衡。1999年以后,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都创出新高,有些年份的研究生招生增长率甚至超过了30%,这需要同比例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与之相匹配。但是,不论从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还是导师配备等软件条件来看,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供给没有同比例与时俱进,无法同步满足研究生教育对资源的需要。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正逐渐趋于相ξ榷ㄗ刺,适时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供给数量,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从原来的低水平均衡被打破后的不均衡,向优质、高效的新的均衡过渡,在“十三五”期间可谓正当时。

2.民间资本参与研究生教育的机制还未真正构建。2011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陕西西京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等5所大陆民办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首批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试点资格。此举标志着中国民办高校学历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与公立高校相差甚远。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民办高校已经达到727所,包括独立学院283所、民办普通高校444所,约占中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全国高校硕、本、专三个层次招生数为7609711人,在校生数为26474679人,其中,民办高校共招生1601879人,在校生5575218人,占比均为21%。但同样《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数为611381人,在校生数为1793953人,而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数为181人,占比不足0.03%,在校生数为335人,占比不足0.02%。可见,民办高校和社会资本还没有真正融入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

3.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利用缺乏有效监督和校际间合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政府需要作为“裁判员”对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有效评估。如果缺乏政府的监督,个别高校从机会主义角度出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尽量不用或少用教育资源,导致本就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被挪作他用。如有些研究生教育资源,个别高校仅仅是用于评估期间使用,日常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如何避免形式主义,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常研究生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监督机制,是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资源评估中必须要解决的。另外,高校间,特别是同一城市高校间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共享,是导致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供给一定条件下,需求数量的增加将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在高校间开展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从上到下”强制性构建起合作共享机制。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

1.合理扩充研究生导师队伍。当前,研究生导师主要由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老师和研究人员担任。要想使研究生生师比降至合理区间,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就要不断“扩招”。研究生导师一方面可以扩大遴选范围,学术型导师只要符合师德、学术水平等相关条件,不必过分强调导师所在单位性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才是关键。另一方面,应该扩大不同高校间优秀导师的交叉兼职,让更有能力的导师获得更多指导研究生的机会,通过外部竞争,提高高校内部研究生导师的危机意识。特别是专业硕士,由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指导,其人才培养效果可能还要优于埋头于“象牙塔”中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

2.建立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也应该被提上日程。通过构建全国或地区性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更多在校研究生获得更加优质的研究生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在研究生阶段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一个必然选择。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支出,其研究生教育资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和普惠。如某某大学的图书馆不应该是某某大学的学生专享,应该仅仅是管理权限在某某大学。同样,类似的实验室、资料室等固定资产,都应该在一定程度让其他院校研究生分享,这样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当然,政府可以在经费拨付上通过构建经费补偿机制和评价机制,信息公开、奖优罚劣,让各高校愿意将自己代国家管理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与其他主体分享。

3.扩大民办高校和民办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正在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的公立高校“一枝独秀”局面,其新的均衡点必然是在100%公立高校和100%民办高校之间的某个点或区间实现新的均衡,这种均衡对于本科生教育如此,对于研究生教育亦然。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扩大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的均衡下民办高校必然会招收更多的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博士研究生,我国政府应该顺应这种趋势,缩短研究生教育资源从不均衡向新的均衡过渡的时间。民办高校和民办研究机构在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方面具有人才培养的市场优势,其培养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进行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教育方面基础较好,专业硕士、专业博士面向符合条件的优秀民办高校和民办研究机构开放是“十三五”期间的理性选择。政策放开,让更多民办高校和民办研究机构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就可有效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入研究生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杠杆效应”。

4.构建有效的、多渠道的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一是研究生教育经费需要立法保障,国家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管理和监督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和生均经费有法可依。二是政府应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间接投入,减少直接投入,充分地调动民间机构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三是财政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结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资助和财政拨款的比例,调整财政拨款的结构,对固定成本相应地增加和扩大补贴力度和范围,对非固定成本相应地缩减经费拨款比例。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http:///

[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在职研究生招生数为167576人,在校数量为558730人.

[3]陈世海,宋辉,腾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青年探索,2003,(6).

[4]施华昀.我国高校硕士生教育的生师比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2006:20-26.

[5]王成辉,李靖,宋秋蓉.香港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计划述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