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文章分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教师教育理念指导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观点,进而指出“更新观念、创新模式、重视评价、常抓不懈”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8—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是新时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自从2005年4月我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发人们非议。因此,有必要探讨引发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大规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发现如下现象。

(一)培训对象的单一性

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在职教师这一单一主体上,忽视未来教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其实,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是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

这种仅仅重视在职教师而忽视甚至次然不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与教师教育思想和理论相违背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不合格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师队伍。

正如张玲、师书恩所说:“一方面,面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国家投人巨大的人力、财力加紧培训;另一方面我们的师范教育却仍然在为中小学‘生产’不合格的‘产品’”。

(二)培养形式刻板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瀑布式”的培训形式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即由中央一级对各省市的培训者进行培训,再由省市级培训者对各县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最后由县级培训者对各科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重视集中培训,忽视后续帮助;默认受训者的统一,忽视学科特征和能力水平;强调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因此,这种大一统的、单一的、刻板的培训形式难于照顾到受训者、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效果也是不敢恭维的。只会造成“语言上的巨人,操作上的矮子”的结果。这种灌输式的培训难于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是与我们培训的初衷相违背的。

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形象。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适应各地、各学科、各学员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

(三)培养评价的程式化

评价是培训的重要一环。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符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脱离过分重视考试的传统评价思想的羁绊。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能力的范畴。对于能力的检测,不仅仅需要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检测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仅仅通过一次教学设计,就判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未免有些勉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师的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和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

(四)培训内容的脱节性

培训活动是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安排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实现教育任务的关键。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等方面。如内容的重复性:在中师或者师专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参加工作后还要进行重复培训;内容的无序性:打破知识的逻辑体系,杂乱无序地排列知识。内容的脱节性:忽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间内容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各自为政,孤芳自赏。这种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的内容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学习困难、培训效果不良等结果。

(五)培训效果的低质性

据调查,“有80%的老师表示,培训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强度大,在短暂的几天培训时间里难以掌握”。因此说,内容的设计是造成培训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受训者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以及培训者忽视受训者的需求分析,想当然地、主观臆断地对受训者进行不切实际的培训,也导致了受训者学习积极性低、培训效果差的结果。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忽视教师教育理念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

二、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其理念

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世界各国一贯的做法。教师教育(以前被称为师范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和培训两个部分。以前,这两个部分(阶段)的任务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来承担。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师范教育的培养体制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纷纷改革师范教育的形式。

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式。“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相互沟通不够,因此容易被人误会“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养。现在的“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括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因此,教师教育包含着整体性、长期性、衔接性、知行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把教师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把各级培养教师的机构看作一个整体。长期性是指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贯穿教师一生。衔接性是指在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培养教师的各级机构要衔接良好。知行性是指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还要重视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实践的阵地在教育第一线,为此,要把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看作伙伴关系。

这种教育形式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弥补了师范教育形式下的职前和职后相互割裂的弊端。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开展培训和培养工作。

三、教师教育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一)更新观念,以教师教育理论指导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

教师教育理论应该成为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指导理论。为此,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考虑。

1.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尽管,目前我国教师选拔机制有所变化,但是,师范生仍然是进入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他们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师范院校就应该从源头上把好关,为中小学‘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师范院校要认识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重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课程的地位,增加师范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2.重视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者,要重视培训的结果,使培训者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为此,第一,要加强认识和管理;第二,要做好诊断性评价,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第三,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第四,分学科进行培训,让受训者真正感到学有所用;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帮助受训者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水平。

3.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教师教育理念强调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等两个阶段要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1)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教师教育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2)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任务是不同的。师范生重视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教师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职教师主要侧重的是具体的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加侧重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3)在内容上,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衔接性。一方面,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的相互衔接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各个阶段培养内容的衔接性。在师范生阶段,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要相互衔接;同时。对于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而言,也要重视各个层次(中师、师专、师院)之问的配合。在在职教师培训阶段,要重视各个层次(初级、中级、高级)之问的相互联系与衔接。

(二)创新模式,通过网络来实施基于教师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往往是短期培训。培训结束后,教师回归工作岗位,独自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培训者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为被培训者的持续关注和帮助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网络的培训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以及持续服务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有关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论述有很多。但是都是把网络作为实施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手段,鲜有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作为学习共同体来进行研究的。笔者认为,通过网络,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联系起来,构建“基于网络的职前、职后互动培养模式”,让他们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

(三)重视评价,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监督和管理

1.重视评价的全面性

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忽视或强调任何一种评价的做法,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2.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以目标为依据的,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评价。只有以目标为依据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与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整合能力)。因此,评价教师的整合能力应该成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为此,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检测和评价这种能力。因此,当前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来判断和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做法,明显是错误和武断的,并没有达到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目标,也难以真正鉴别出教师的整合能力。

3.重视评价的知行性

教师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层次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也是体现在实践层次上的。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以及实际的教学工作,考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对于师范生而言,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让师范生体会和感悟教育技术,在具体的教育实习和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应该把这种实践中学生反映出的能力作为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

(四)常抓不懈,坚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长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教育理念本身也包含了长期性的、终身性的思想。

为此,应该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考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制定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政策,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组织、引导教师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当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水平。

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周密组织、科学安排、完善内容、更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以及培训机构之间也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规划和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教师教育理念,是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创新模式、重视评价、常抓不懈、协调一致地把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推向深入。

[李五洲: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