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为中心,对其主人公的独孤形象进行浅析。文学属于人类学,自然不能脱离作家本身。笔者结合夏目漱石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他微妙的情感,试图找寻出作家和作品之间不可割舍的情怀,从而窥视出独孤乃是夏目漱石创作的原动力。

【关键词】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独孤;原动力

在文学造诣上,夏目漱石可堪称天才型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被大众所喜爱。笔者初次与他的“接触”缘于他的名作《心》。其中对厌世而独孤的主人公――先生印象颇深。之后,拜读了漱石的许多作品,不自觉地被卷入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之中。笔者认为,这种“孤独感”在漱石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以《春分过后》《行人》《心》为代表的后期三部曲尤为突出。如果仅一部作品也就罢了,而这三部作品无一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孤独感,也就让人感到这绝非偶然了。于是,笔者试图找出这种孤独感与作家夏目漱石本人的内在联系。

一 孤独的人物

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笔者认为这缘于作品中的主人公内在都有着孤独的一面。以下将对这三部作品中的三位主人公的独孤进行探讨。

1 痛苦的须永

《春分过后》的主人公须永与千代子青梅竹马,但却从未对千代子有过爱恋之情。父亲临终前的话让他怀疑起自己的身世,并且这种怀疑与日俱增。天生敏感的须永渐渐变得神经质。对母亲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却把自己对母爱的需求转移到了千代子一边。于是对母亲提出的娶千代子为妻的要求也从不答应。千代子面对这样的拒绝自然伤心绝望,二人的关系无法继续维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情敌高木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局面,让须永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安。虽然从未想过娶千代子为妻,但在须永内心却一直将她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此刻的须永油然而生出一种即将失去千代子的痛苦感。在母亲那儿得不到母爱,而母亲的代替者千代子也将远离自己,此刻的须永感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也就在此时,须永得知所谓的“母亲”也并非是自己的亲身母亲时,一种被谎言所欺骗的苦楚让他陷入了绝望。于是,孤身一人的须永从此也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内心孤独的一角。

2自杀的先生

《心》当中的主人公先生从小失去了父母,被托付给了唯一的叔父照顾。但之后,得知一直让自己很信赖的叔父也不过是想独占父母留下来的财产后,先生便失去了对世间的信任感。他认识到无论多么亲近的人,一旦在利益面前,都会丧生其良心。于是,先生离开家乡只身一人来到东京,借住在一位军人遗孀家中。在相处的过程中,遗孀和小姐的体贴关怀让先生慢慢重拾了对人的信任感。同时也对小姐萌发了爱意。但却始终将其爱意掩埋于内心中。然而得知朋友K也钟情于小姐后,先生有了莫名的不安与恐惧。当K将自己的感情坦率地告诉给先生时,也更加让先生痛苦不堪。想独自占有小姐的私心最终让先生背叛了朋友K,让K走向了自杀。离开故乡重新开始生活的先生坚信自己有着一颗与污浊的世间不同的纯粹的内心。但是,最终自己也变得和世间人一样的卑劣。对朋友K的罪恶感让先生认识到自己和叔父的同一性。道义与现实的矛盾让先生陷入了痛苦的处境。当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的时候,人便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即便和自己深爱的人结了婚,但却丝毫感受不了一丝幸福感。被罪恶感所折磨的先生只得将自己埋藏与书海之中。但当书籍也无法将心中的不安与罪恶掩埋时,先生已走上了孤独的尽头,于是他结束了他的生命。

二、孤独与夏目漱石自身的状态

这三部作品中对主人公孤独心理的描写可谓细致入目。这与其认为是有作者夏目漱石凭空编造的故事情节倒不如看成漱石基于自己实际生活体验而创造的。这也源于作者漱石的人生中有其孤独的一面。

作为家中的第五个孩子,漱石的出生并没给家里带来一丝的喜悦。二次作为养子的经历,九岁虽然回到老家却仍没感受过家族的快乐,十五岁母亲去世......总之少年时代的悲伤在漱石内心留下了阴影。同时也压抑了漱石对母爱的渴望。于是,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漱石将自己这种孤独的心境转移到了他创造的主人公须永身上。对母亲(并非亲身母亲)持有偏见,而将自己对母爱的渴望注入到千代子身上的须永这个人物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少年时的不幸即便成为了往事,婚后的漱石仍没能逆转自己感情的空白和烦闷。他并没有享受到夫妻生活的和睦。远离故乡留学英国的漱石频繁地给妻子镜子写信,并期盼着她的回信。但镜子夫人的回信却只有仅仅的二封而已。对镜子而言,丈夫漱石只不过是个精神异常的人而已。并以此为借口,镜子留下漱石一人自己回到了娘家,一待便是二个月。据记载是明治三十六年的七月到九月这段期间。漱石在《断片》中这样描写到:

“你在你的世界感到幸福,而我在我的世界里则感到满足。

我在这边,不属于你那边。

我永远是我,而不会成为你。”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漱石和镜子夫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各自生活在各自的意识世界中。或许也并没太多的交集。感情空白的漱石将自己这种孤独的情绪注入到了文学创作中。于是便出现了疑心重让人感到可怜的一郎的形象。

之后,漱石的独孤变得更深了。当然这与当时日本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912年7月明治天皇驾崩,日本国的年号由明治改为大正。这不单单是年号的变更,更代表了象征当时日本内面意识的改变。出生于德川幕府末期,生活在明治维新的时代,与明治天皇共生的连带感从小便扎根于漱石幼小的心灵当中。天皇的驾崩意味着明治精神的终结,对于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漱石而言,这种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心》当中先生的遗书中这样写道“受明治影响最深的我们,苟且的活着深感落后于这个时代了”这或许是漱石发自内心的悲叹吧!明治耀眼的光芒在瞬间消失了,黑暗中的漱石内心是多么彷徨不安呀。悲痛万分的漱石将其这种孤独的心态投影与先生身上,并让先生与“明治精神”一同殉死,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漱石战胜黑夜,等待黎明的到来吧!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小说研究》.李光贞.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夏目漱石》.现代文学大系.筑摩书房

[3]《夏目漱石论》.佐藤泰正.筑摩书房

[4]《小说家夏目漱石》.大冈升平.筑摩书房

作者简介:

宋倩(1986.9-),四川乐山人,四川外语学院日语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