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厚道伯牛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厚道伯牛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孔子的弟子中,伯牛尽管是早期的学生,死得比较早,出场次数很少,影响不大,但我对他印象颇深。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厚道。

说伯牛厚道,首先是因为他的名字。

伯牛,姓冉名耕,伯牛是字。《说文》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古茎切。”《说文》又说:“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这两段话,不是很好懂。“件,事理也”,什么意思,不是很清楚;说牛“象角”还可以理解,“头三”就不很明白了。但大意是清楚的:在古代耕种必须有牛。冉耕,字伯牛。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伯牛”之“伯”,是排行,表明冉耕在家里排行老大。伯牛,用我们老家的通俗叫法,就是大牛。我们村里就不只一个大牛,但几乎都不识字;为人大多厚道,其中有一个特别实在。一次生产队里分粮,他突然和把秤的芬大爷急了。大家以为是多算了他箩筐里粮食的重量,都劝芬大爷:“大牛,老实人,不要欺负他,少算一点斤两,大家不会有意见。”没有想到芬大爷也急了:“他说我少算了他5斤。”“明明是125,秤还高高的。你为什么要算120?”没等芬大爷说完,大牛就大声嚷起来,两个眼睛瞪得溜圆,像发急的牛。看得大家都笑了,后来队长表扬他觉悟高,他又急了:“什么觉悟?我说的是事实。”在《论语》里读到伯牛,我就想起我们村子里的大牛来了。

说伯牛厚道,当然不是全凭这演义式的理由。

《论语》中涉及冉耕的只有两章。一章是11—3,原文为: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意思是,孔门弟子中,德行好的,主要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事务的主要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能从事政治事务的有:冉有、季路。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孔门十哲”。

由这一章,可以知道的是,伯牛品性一定非常好,好得和颜渊同时名列于十哲的“德行”课。有不少人研究这话是谁说的,似乎没有结论。有人认为是老师孔子说的,也有人不同意。钱穆先生就认为不是,因为这里是称字而不是称名。其实,是老师说的当然有权威性,但不是老师说的也不要紧。不是老师说,那就是孔子的弟子所说,也同样能说明伯牛的德行是得到认同的。遗憾的是却找不到具体的材料,就不知道伯牛的德行到底好在哪里。可我换一个角度看,名列十哲,却没有多少材料可考,正说明他的厚道。他肯定不爱出风头,不善于表现,更不招摇,处事一定很低调。在《论语》中十哲的出场率大都比较高,子贡、季路都是出现几十次,冉有、子夏也都是二十多次,子游、仲弓都是十次左右,闵子骞、宰我都是5次,颜渊早逝,都有15次。伯牛却仅仅出现两次,我们不是说出现次数多就不老实,但出现次数少肯定不全是因为早逝,而与他厚道老实有关。就像我们很多学生,学习很认真很踏实,为人很低调,很少围着教师转,就是在教师身边,话语也不多,于是值得记载的事情就少。教师更是这样,不少教师工作勤奋,为人老实,但校长都不认识他,更没有先进事迹传播。在今天,这算不上优点;但这些学生和教师大多厚道老实,是不该怀疑的。我分析,伯牛就是这样的学生和教师。

还有一则在《论语》6—10。这一则就比较具体,也很感人。

原文是: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大意是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看来不行了,这是命中注定!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这段话,很有说头。一是伯牛到底得了什么病?有专家研究的结论是得了麻风病。我不懂医道,但似乎不像。从情形看,应该是病很厉害而且突然,似乎是时间不长就要了命,而麻风一般不会这么急(如果早就有了这样的病,孔子就不该有下文的感慨),而且麻风病的手是很容易被毁坏的,对面说话未必会传染,接触倒是很容易传染的。但肯定是传染病,所以伯牛不愿意见人。二是“亡”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亡”通“无”,“亡之”意思为“伯牛没有得这种病的道理”;一种理解为“丧”,意思是“丧失”。钱穆先生认为从下文的语气看应该是后一种比较妥当。于是这两个词的翻译就很有意思:钱穆先生译为“丧失了此人”,李泽厚译为“没办法”,而杨伯俊则译为“要永别了”,李零理解为无可奈何,和李泽厚相近。我也赞同这样的理解。我还认为“而”字也很值得注意,尽管各家翻译几乎差不多。钱穆先生译为“会”,李泽厚和杨伯俊则译为“竟”,李零理解为“怎么会”,都是表示出乎意料。说明孔子没有想到伯牛会得这样的病,或者说在孔子看来,伯牛不应该得这样的病。那么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伯牛是个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伯牛得了这样的病,所以孔子很是意外很是感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句话连续反复,可见孔子感触之深。但伯牛到底好在哪里,却没有说明。这在孔子似乎不多,无论是批评子路、子贡还是表扬颜回都说得很具体。可这里的话,却很含糊。我就想,大概伯牛的确没有什么具体的感人事迹,我估摸就是人厚道老实。因为孔子喜欢老实的人,伯牛不多话,更不多事,是老师心中的乖孩子。

我还猜测,孔子去看望伯牛只是“自牖执其手”而不进屋去看望,十有八九不是孔子自己不进去,而是伯牛不让老师进去。孔子是一个举止十分讲究“礼”的人,绝不会看望一个病人而且是为日已经不多的病人,尽管是学生(他们年龄相差也不是很大),也不至于连门都不进,只是从窗户里摸一摸手,说两句感叹的话。不仅像孔子这样时时处处以周礼约束自己的人不大可能,就是一般人也不合情理。而且,理解为伯牛不让老师进屋看望,孔子后面感慨的话也就显得非常自然。

由前面引述过的11—3可知伯牛是孔子学生中优秀的代表,而且主要是德行优秀,毫无疑问他的言行会深受孔子的影响,而孔子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都是极其严格乃至很苛刻的人。对此,《论语?乡党》中有多则材料予以具体生动的表现,这里仅引10—19一则作为佐证: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意思是: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把绅带放在身上。这反映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我们有理由相信伯牛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思想。老师来看望他,他觉得自己衣冠不整,形容枯槁,甚至已经毁了容颜,或者知道自己的病和老师对面说话很容易传染,所以请老师就在外面“看望”一下,于是孔子就在窗户里摸了摸了他的手,对这样一个懂事识礼的学生更是赞不绝口。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推测,伯牛的德行就好在老实,本分,厚道。因为孔子最喜欢厚道的实在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见他坚决的态度。伯牛这样的人,不仅孔老师喜欢,我们也很喜欢。但这种人,现在都不太适应潮流了。

这么厚道老实的伯牛居然这么短命,而且得了那么坏的病,不仅喜欢他的老师要哀叹,连我们心里都觉得沉重,甚至对那句“好人一生平安”的话都有些怀疑。当然我不敢说孔子说那句话就有这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