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观察黄疸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茵栀黄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58-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病症,近年来有增多趋势,若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严重均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我院2005~2008年采用中药制剂茵桅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0例,与常规治疗比较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2008年住院治疗的符合新生儿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日龄2~27 d,平均6.2 d;出生体重(3 154±310)g;胎龄(39.36±4.20)周;黄疸原因:感染因素31例,早产儿12例,ABO溶血1例,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9例,母乳性黄疸2例,其他2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日龄2~27 d,平均5.9 d;出生体重(3 178±315)g;胎龄(38.80±3.90)周;黄疸原因:感染因素28例,早产儿10例,窒息、HIE11例,母乳性黄疸2例,其他2例。以上病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两组病例日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基础疾病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①蓝光照射。根据黄疸程度每天给予8~24 h蓝光照射2~3 d。②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5 mg/(kg・d)口服,连用3~5 d。③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妈咪爱1 mg/(kg・d)口服,连用5~7 d。④合理喂养及基础疾病对症支持治疗。纠正酸中毒、保暖、预防低血糖、抗感染,母乳喂养者暂停母乳24~72 h。

1.2.2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1~2 ml/(kg・d)加入10%葡萄糖20 ml静滴,每天1次,连用3~5次。

1.3 疗效判断

治愈: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未降至正常而要求出院,无效:黄疸未见消退,自行要求出院或转院。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44例(88%),好转4例(8%),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31例(62%),好转10例(20%),无效9例(18%),总有效率为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1 2,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其原因复杂,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机制尚未成熟,或受到低氧、感染等因素影响时血脑屏障作用遭到破坏,或血浆蛋白含量不足等,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时,容易进入脑内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预后不良,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黄疸重,持续时间长,对神经系统的毒害作用更加明显,可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陷,如癫痫、脑瘫、共济失调等。近年来认为不同的种族和地域、不同的胎龄和体重有不同的胆红素峰值,特别对于低体重和高危新生儿,生理范畴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也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1-2]。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以避免胆红素脑病出现及防止脑性瘫痪发生的方法,尤为重要。

常规治疗方法中,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得到公认,2000年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中确定其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光疗还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表明可以减少脑损害和改善神经系统的预后[3]。苯巴比妥钠为酶诱导剂,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从而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功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但酶诱导剂见效慢,早产儿疗效较差,且有嗜睡的副作用[4]。妈咪爱主要由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组成,口服可有效地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粪便排出,但退黄作用较弱。对严重病例需采用换血等方法,因基层医疗条件有限,不能全面开展治疗,加上部分患者经济条件的制约,亦不能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茵栀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茵陈、山栀子、大黄、黄芩等,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这些药物协同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5]。其中,茵陈有祛湿热、利胆、利尿作用,栀子有清三焦湿热作用,茵陈与栀子合用有促进胆汁分泌的协调功效[6],加速了胆红素的代谢与排泄,减少肝肠循环,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达到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而且无毒副作用[7-8]。另外,该药还有较强的抗菌、抑菌作用,在有感染因素时,可起到杀菌作用以减少细菌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本文对100例患儿随机分组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疗效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8-441.

[2]韦桂宁.双歧杆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84.

[3]杜立中.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光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4(2):77-78.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7-256.

[5]董阳深,陈岩峰,纪经智,等.中西药合用治疗婴儿肝炎综合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6):756.

[6]苏南湘.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1,17(3):40.

[7]董永绥,董志华,吴兰芬,等.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26-27.

[8]何解生.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2083.

(收稿日期: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