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胜萱:筑梦乡村的设计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胜萱:筑梦乡村的设计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胜萱,知名建筑设计师,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从云南农村走出来的他说自己“既离不开城,也忘不了乡”,他发起成立了“伴城伴乡”上海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完成了浙江莫干山等多个乡村改造实验,用设计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新时代乡村的美丽园景。

小村庄走出的设计师

朱胜萱1977年出生于云南保山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他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直到去昆明读大学前,他的课余时间都是跟着母亲和哥哥干农活度过的。

大学毕业后,他辗转从昆明到上海打拼,当时正好赶上房地产市场火热起来,上海到处都是机会。他在一个有资质但是缺乏设计师的公司里得到很多练手的机会,短时间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他越发觉得实际中的建筑和他大学时代的职业理想相差有一定的距离。全国各地的高楼都像流水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一样,冷冰冰的,完全磨灭了人对建筑的感觉。

他决定离开公司,2003年初,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建筑师合作组建了自己的事务所。有一次,朱胜萱的团队中标设计芜湖滨江景观带。朱胜萱很看重这个项目,往返上海、芜湖不下100趟,他设计的中江塔公园、剧院水广场和市民公园成了芜湖市民散步和陪伴宾客欣赏夜景的好去处,他自己也从设计中得到了一直在寻找的成就感。从那时起,朱胜萱开始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9年是朱胜萱收获的一年,那一年他三十出头,已经拥有一家设计集团,还领衔设计了上海世博会公园,达到了一个设计师的新高度。但是万万没想到,就在世博会的景观设计马上就要见成果的时候,他体检查出了肝癌。手术之后,他常常在傍晚时分散步到自己设计的世博公园。与开园时段相比,显得空荡荡的,大片的草坪和刻意点缀上的一些诸如拖拉机、扇骨等元素,在夕阳下,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寥,朱胜萱深深的失望了。

朱胜萱开始怀念小时候和母亲在田里劳作的日子,他找来丝瓜和一些上海时令蔬菜的种子,撒在居住小区的角落里,当那里一片绿意盎然时,对他的简易菜园饶有兴趣的邻居们也从原本的点头之交变得热络起来。受此启发,休假回归公司后的第一时间,朱胜萱跟他的团队在上海寻找种菜的空间,并把目光对准了公共建筑的闲置屋顶,在工厂、办公楼、商场、幼儿园、私家住宅上,用装配式、景观化的手法种植绿色蔬菜,成功地发起了上海著名的“天空菜园”活动。

但朱胜萱觉得这远远不够,他想的不仅仅只是在都市里做一个标本来悼念乡村。“我想要建设一个能够‘回去’生活的地方,即使是短暂的生活,生活一小会儿。我想要的是借助城市的呵护来‘赡养’乡村,希望我们能够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守护田园,守望故乡。”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迫不及待要做一个更彻底的“田园农夫”了。

寻找回乡的路

浙江省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山脉,因春秋末年著名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在这里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山峦起伏、风景秀丽的莫干山,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誉。

在莫干山养病的日子里,朱胜萱突然迷恋上了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他想在这里造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个花园,一间洒满阳光的书房,随时来度一个惬意的周末假期。

在莫干山的南路村,除了耕作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农户经营一年,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年轻人留在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村子里有一所废弃的学校,旁边是原来的村公所。旧学堂被废弃五年之久。这块地面向青山背靠茶园,旁边是一大片还没开垦的土地,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深吸引了朱胜萱。他离开土地太久,以至于忘记了如何去温暖地触摸。他看到一片塔菜苗顶着嫩绿的小叶,会忍不住激动地直呼“太可爱了!”这份纯净而简单的快乐,让他找到了梦想的实践地。

而后,朱胜萱接触了很多关于乡村建设、乡村经济的书,对土地、乡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喜欢这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喜欢各种各样的山野生活,想要把这种生活方式介绍给更多的都市人,于是朱胜萱萌生了开民宿的念头。这些老屋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原本就浑然一体,它是从历史中传递出来的,也是从原始中传递出来的。朱胜萱就给他未来的房子想了一个很有内涵的名字――原舍。他把清空的苗圃、破败的村公所、养鸡场等共计60亩农地和一些茶地,向当地乡政府一起打包租下,他要在这里开启他的新事业。

对设计公司来说,“民宿”是全新的领域,关系到集团的战略部署。这样的乡村建设作为产品模型,精算师要对其计算运营成本、开发价值、未来的回报等,这使得“乡村建设”理念落地非常难。朱胜萱决定,用自己的资金做,他投资5500万元来启动这个民宿工程。

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朱胜萱尽量旧物利用,原地取材,这样既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又能保持小学堂相似的结构记忆,将它们和谐地融于山景之中。建筑风格以浙北朴素的民居为主,采用低密度的建筑群体来营造亲切的社区氛围,以户外院落作为闲话交流的场所,以加厚墙体增添安全感。

在内部的设计风格上,朱胜萱更是化繁为简,以实用为主。他认为城市里有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乡村不需要那么多的做作和伪装,把这些累赘都丢弃,让生活回归本真。所以尽量摆设一些乡村原始器物,在细微处呈现乡村生活之美。经过两年改造,这里变成了一个有13间房的民宿。朱胜萱觉得每一个来这里住的人,应该还原到生活的本身,所以最终将民宿定名为:清境・原舍。

跟莫干山的偶遇,对朱胜萱来说并非初见,更像重逢,与故土的重逢,与生活与初心的重逢。从莫干山开始,朱胜萱似乎寻找到了一条回乡的路。

激活乡村文脉

莫干山有着“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的美誉。民国时,曾有众多的风流人物曾在此度假居住,然而,这些历史记忆都没落了。莫干山整个镇区传统手工艺逐渐流失,饮食文化、乡村布局等也在没落。莫干山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业态,而老的业态已难以为继。要怎样才能植入新业态来激活乡村文脉呢?在当地政府咨询时,朱胜萱提出了文化“市集”的概念,即将空间、场所、舞台、市场、作坊等元素及其职能进行聚集,以之作为城乡互动的空间节点、物资集散的商业节点以及邻里关系的社区节点等,并凸显当地文化价值。当地政府认为朱胜萱的理念很可行,能够推动城乡统筹;村民看到废弃的房子重获活力,所以也全力支持朱胜萱改造乡村的计划。

有了各方的配合支持,朱胜萱开始全方位的考察。在距离清境・原舍25分钟车程,去往莫干山的必经之路上,有着一座拥有千年历史传承的小山镇――庾村。当看到这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乡镇,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后,朱胜萱有了改造庾村的想法。

尽管江南和云南远隔千山万水,历史风貌和人文地理,也不尽相同。但是对朱胜萱而言,他设计理念里的江南,和他遥远的家乡――云南却似乎一直是打通的。正是庾村让他得以挥洒,把内心那份沉甸甸的归心和乡愁倾注其中。

庾村在朱胜萱的改造下,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方正的石材砌起的围墙,山间的绿竹扎起的凉棚,河滩的石子铺设的路面,旧的建筑和格局,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进行了修补和美化。老建筑变身精致优雅的咖啡厅;两层厂房改造成的充满艺术气息与设计感的青年旅社和造型独特的烤面包窑。今天的庾村,已经成为莫干山下一座著名的生态小镇。他们举办百年庾村影像展、音乐节等各种各样]的城乡交流。每个月都有全国各地的建筑师、艺术家、企业家来这里考察,打算入驻这里。闪电2015全球新品自行车会,很多奢侈品牌、全球500强企业答谢会都选择在这里开展。这里成了一个“骑行者的补给站,文艺人的集结地”,成为中国第一个乡村文创园。

庾村的文创园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缩影,它吸引了大批青年人聚集此地,其中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当地的年轻人。相比其它地区,庾村的青年人更愿意留在家l施展才华。罗辉是庾村当地人,他辞去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庾村。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就在身边。上班的时候,同样是从外地辞职回乡的康漂芸,通常会倚窗坐在茧餐厅,听着音乐静静流露思绪,这是在大都市根本没法享受到的快乐。像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庾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不仅让莫干山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美景之地,也让更多的庾村人在这里回忆过去、品味现在、畅想未来。

朱胜萱用智慧和心血把庾村从一个“沉睡”的村庄,变成一个活力四射的村庄。在他看来,每一个村庄都有独特的发展密码,目前,朱胜萱带领一批热爱“乡建”的团队,签下了全国十几个残旧的空心村子,开始大规模乡村复兴。这十个空心村子遍布江南和云南,交织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在他看来,民宿是一个锚,是一艘带他回乡的巨轮上抛出的锚,航行途中它一次一次地抛下,或为补给、或为避风。无论江南或者云南。巍峨的山,婉约的水,因为美宿,让每个人都想找到那个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