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选修课堂如何捍卫语文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选修课在实践中的状态与设想状态还远远达不到名实相符,问题的核心在于选修课的教学常常与语文学科性质相背离,失却了“语文味”。要使得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两个问题最为关键: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的开发,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语文选修课堂的的教学探索,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美好的“语文”选修课堂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生成的课堂。
【关 键 词】 语文选修课;语文味;“用什么教”;“怎么教”;生成课堂
【作者简介】 郑丽丹,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浙江省丽水中学办公室主任,首届“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丽水市连续两届教学名师,全国中学生百强文学社优秀指导师,丽水市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30-04
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无疑为“失魅”、“低效”的语文教学打开了另外一条通道,但现实也无奈地表明,选修课在实践中的状态与设想状态还远远达不到名实相符,甚至引发“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叹息。导致该结果的因素很多,但笔者以为问题的核心在于选修课的教学常常与语文学科性质相背离,失却了“语文味”,因而,为学生更好发展的语文选修课,却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语文选修课该如何凸显语文味?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两个问题最为关键:一是“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的开发。“用什么教”解决了,方能从根源上解决课程的 “语文性”问题;二是“语文”选修课堂的的教学探索。“怎么教”做得好,才能实现选修课堂的有效“增值”。
一、语文选修课程用什么教
语文选修课程与传统的必修课程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它突出的选择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什么课程,教师可以“选择”开发、开设什么课程。那么,语文选修课,教师到底应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为高质量的选修课奠定基础呢?“《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性’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即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该把这些‘基础性’作为一条原则而加以遵循。……选修课设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础性’有所失落。” 可见,要保证选修课的“语文”价值,首先要确保选修课程的开发立足于“语文”这一特性。
1.开放中的规范把握――选修课程实施方案语文化、具体化
作为一门课程,选修课缺乏相应、明确的课程标准,“开放”程度很高。如浙江省教育厅虽然已经把选修课程的种类细分为四类,但四类课程方案中涉及的课程开发、开设等规定还是失之简略,需要每一位开发者各显神通。在这个自由度极大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把握的是学科的规范性,即将选修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学科化、具体化,对各类选修课程的内容和界限进行逻辑分类,这是四类选修课能真正落实到位的保证,也是四类选修课能真正发挥学科功能的保证。
在这一方面,褚树荣《语文选修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的研究成果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好的借鉴。该书对浙江的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语文化和具体化,设计了四类选修课程语文化框架,又延层展示了知识拓展类课程设计框架和听说读写的知识拓展类课程框架,给每一个语文选修课程开发者以参考和指引。试看下表:
这个框架将高中四类选修课程,从目标、领域、内容、特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语文学科具体化处理,为开发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又充满着弹性的语文选修课程开发线路,为开发开设高质量的“语文”选修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自由中的科学构建――课程建设纲要的逻辑性、立体性
从某个角度来说,语文选修课应该是专题化了的必修课,但目前很多的选修课其实只是一些由“话题”组成的课程,话题与话题之间,缺乏逻辑和思维的联系,碎片化、大众化现象明显。上课貌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冷冷清清”。
要突出选修课的语文味,让语文选修课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之下,加强语文选修课程开发整体性的规划,编制融必修与选修为一体的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纲要,通过纵向突出不同领域、横向分层分类进行一定的逻辑建构,形成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科学的立体结构,让语文必修课程和语文选修课程相互衔接,既为全体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又为学生按兴趣、按潜质发展提供空间,真正体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自主选择性。
构建起逻辑体系清晰的课程开发建设框架,对课程理论知识不足、课程逻辑建构有困难的开发者,是一种方向的指引,也是对“超自由”开发的一种约束。如我校历来有很好的辩论传统,学生在省里两届中学生辩论赛中分别荣获了亚军和冠军,但是教师们在开发辩论相关课程时颇费踌躇:十多个论辩相关课程到底哪些是学生喜欢的呢?哪些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未来发展最有帮助呢?最后在学校《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纲要》的框架下,结合学生的意向调查,组合、确定了《追根溯源学辩论》、 《抽丝剥茧明辩术》、《 含英咀华赏辩词》 (基础类课程)、《联珠缀玉撰辩词》、《攻守相济自由辩》(拓展类课程)、《唇枪舌战决胜负》 (探究类实践课程)等三大类三层级专题性辩论课程,又结合其他学科开发了模拟法庭、幽默开场白表演等跟辩论相关的综合性课程,形成了一条较为有效的 “论辩知识链条”。
以上说的是课程预备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程比起其他学科的课程更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课程开发只有牢牢立足于“语文性”,才能实现有效收绾,为下面的课堂教学浓浓的“语文味”奠定基础。
二、语文选修课程怎么教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实施比开发更难。“拿什么教”突出的是目标与方向,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坏境的的日渐改善与学校顶层设计的逐步科学化,教师在这方面的压力会逐渐减轻;而“怎么教”突出的是理念和技巧的问题,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理念决定技巧,技巧回应理念。要打造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促进个性化发展的真正有“语文味”的选修课堂,下列问题的认真思考和有效应对则非常必要。
1. 有趣与有用
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给了学生选择权,也给了语文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语文选修课堂要突出语文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一定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是“有趣”有余而“有用”不足。主要表现为:只凭教师个人喜好一厢情愿地开发语文选修课,课堂上信马由缰;完全为学生“兴趣(猎奇、好玩、轻松)”所绑架,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但对他们的实际需要毫无帮助或者帮助甚少的选修课,没有针对他们实际需要来开设选修课。二是只求“有用”,毫无趣味。迫于高考压力,不顾语文选修课堂应有的自主、开放、实践等特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课程内容乏味,教学手段单一,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这两种情况,是目前问题选修课堂最常见的形态,严重缺乏语文味。“当大多数学生像坐在电影院一样,以旁观者的眼睛观看教师精心导演的‘编程演示剧’时,也许并非无效,但这种由外到内的单向知识灌输,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师独白,只会是低效教学”,最终让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敬而远之。
2.过度与不足
在现在的选修课课堂上,损害选修课“语文”有效性的过度行为是多方面的。如内容过度,所选用教材内容学术性、专业性太强,偏深偏难,不符合高中生的学情;如解读过度,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容易发生无界限解读、阐析过度的情况,而语文选修课因其评价的模糊性以及教师较大的自由度,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如实践过度,放开让学生合作探究却缺乏必要的引导、调控,导致了散漫的自由与懈怠;如知识集中过度,选修课程某一模块或某一内容学习时间过分集中,从而显得单调与枯燥。与此相反,因教师的理念、能力水平及选修课课程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选修课课堂上同样存在着诸多不足的现象。出现不足,有客观因素,如学校硬件跟不上、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充分等;但更多的是教师的主观因素,如理念落后、能力不够、准备不充分等等。
过度与不足行为都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反复摸索,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语文选修课的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
三、语文选修课堂应该怎么样
在语文选修课选课意向调查反馈中,学生的愿望简单而实在:互动多一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别总是教师干巴巴地讲,教授的东西能提高语文成绩的;教师能提供新想法,甚至是自己独有的想法,而不是告诉我们很多课本上有的和能在网上找到的东西。
作为一门最有生命力的课程,人们期待语文选修课堂上会不时呈现一个个“不可预约的精彩”,美好的语文选修课堂应该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学是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学关注学生学会。课程改革强调由‘教’的基点转向‘学’的基点,这是学生本位的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非教教材,窄化语文学习的内容;以尊重为基础,面向全体,倡导对话教学,而非独霸讲台操控全局;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自主、探究、合作的语文学习活动,来提升思维品质,而非灌输和表演;以整合为准则,挖掘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非照本宣科,机械地程序化运作;以语文素养发展为目标,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非仅用语文试卷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素质。”
刘祥教授认为:“作为种子的语文,它的使命是生长;作为种子的传承者,我们的使命,是让种子依照种子的生长规律而自在生长。”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使命与荣幸。
参考文献:
①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 褚树荣.语文选修课程的思考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24.
③ 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4.
④ 袁爱国.“‘后课改’时代的语文课堂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