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及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及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朗读是培养语言艺术修养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并在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朗读兴趣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06-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中学朗读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朗读是培养这种语言艺术修养能力的关键。然而广州的农村中学由于受到地理、人文、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学生们普遍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水平不高。据我了解,我们学校90%以上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收看的电视节目均是地方台里的方言频道,学生们关注的大多是娱乐新闻,与普通话相比,同学们似乎更喜欢用方言与人交流。因此在课余,在这个偏僻的大的方言区里,普通话的使用率几乎为零,更别说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了。

加之许多语文老师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阅读理解只要在看、想上下功夫就行,为了追求教学成绩,老师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分析和练习,而忽略了朗读。殊不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教学忽略了朗读,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

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一群会写不会读,会写不会说的小“哑巴”。部分学生,在全班齐读时常常滥竽充数,悄悄做着南郭先生。直至初三毕业,有的学生还不能用普通话完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我可以用白话跟您交流吗?用普通话我不知怎么说。望着学生憋得通红的脸我不由的想起自己刚到广州时,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里,那种听不懂、说不了、心中有万千语言却无法与人交流的窘迫与无奈,这种情况跟我们现在的农村中学生是何其相似!

在广州这个开放的城市里只会一门粤语,是无法很好地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交流的,是无法在这个海纳百川的社会里很好地生存的。所以我很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唤醒我们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古今中外名篇巨著的博大、清雅……让学生学会朗读、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在朗读中快乐的学习语文。

(二)培养朗读兴趣及能力的意义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我们的教材也对朗读提出了要求。就拿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来说,要求反复朗读的现代文课文4篇;第五、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要求朗读并背诵;在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里,更是每个活动都要求口语交际练习。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艺高为师,树立榜样,提高质量

(一)准确使用普通话。准确使用普通话,为学生作好示范,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如果语文老师本身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必然会遭来学生的嘲笑,使老师的威信受到损害。有一位有严重口音的老师教学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露’(入)。”学生们听得面面相觑,不知所谓。老师的教学也因此而受挫,无法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共鸣。而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象我们中学的黄丰老师在上文学作品课的时候,就常为学生示范朗读,黄老师或浅吟低唱、娓娓到来;或意气风发、指挥方遒、激越山河;听他读一篇课文,就仿佛置身于该作品的语言环境中,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动情。学生们因之产生了模仿的愿望、朗读和学习的兴趣。这样,他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

(二)不断学习,加深内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成为一个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也比一般人有着更好的语感力、理解力。“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教师在教学时用自己独特的、强烈的语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在教学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与共鸣,使他们的人格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如闻一多先生,他研究《楚辞》 “三年不窥园”,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时,‘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这样的老师才值得学生爱戴!

(三)充满激情,感染学生。如于漪老师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一堂充满着智慧、洋溢着激情的个性化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着惊喜,在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1.朗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为理解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也为朗读酝酿情感。例如《屈原(节选)》《雷电颂》,这篇文章是剧中主人公屈原的一场内心独白。这段独白,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发出了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表达了他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四十年代在重庆公演时,曾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然而,学生们在听这段被称之为“高潮中的高潮”的录音的时候却很少激动,有的甚至发出窃笑。学生之所以对《雷电颂》录音冷淡,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2.老师要设计好教学,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有目的。教师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尤其是精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可是,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要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齐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如我校胡玉桂老师教学《变色龙》时,曾让学生模仿奥楚蔑洛夫的语气朗读课文,学生惟妙惟肖的朗读,赢得满堂喝彩。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那是学生理解课文含义,了解人物形象,善于观察生活,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大胆地想象、发挥所至。

3.在生活中学习朗读,听广播,新闻……学习普通话。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通话不流利,不标准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只要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学习就能克服这一缺陷。学生收听有益的广播,收看新闻,从中揣摩说话人的语气、语速、停顿、轻重读、情感,对朗读非常有帮助。以我们班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为例,学生除了深受教育以外,还从主持人的主持和朗读颁奖词等方面受到启发。看完这个节目后,我问大家:主持人在朗读颁奖词时,为什么会热泪盈眶?有学生当即回答:被十大人物感动了。我又问:这对我们的朗读有何启发?学生回答踊跃,最后我们总结出:在我们朗读时应该有感情,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别人的道理。然后我请学生用最真挚的感情朗读颁奖词,没想到,同学们的朗读是那么的整齐、响亮、深情和动人。这样看来,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朗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兴致更浓。

4.创造机会,给学生一个朗读的天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建议朗读教学可以开展这样一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高朗读能力:开展学校、班级的朗颂比赛、或配乐诗朗诵比赛;利用好校园之声,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吆喝”;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搜集作品中的清词丽句,流行乐曲中的好词好句,举行说唱比赛――用读的形式 “唱歌”等等。老师应该多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些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读的天地。

声音是生活中最有趣的符号。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既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而“言为心声”,语文教学如果缺乏朗读,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朗读是培养语言艺术修养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并在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让朗朗读书声在教室里荡漾。

参考文献:

[1] 孙艳,袁卫星.诗意・读解・养气[J].中学语文教学,2002,(3).

[2]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