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掌好你手中的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掌好你手中的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教学中,盲目使用教学课件进行“电脑灌”的现象,掌不好这个舵,很容易违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因此教学中必须强调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标;数学教学;整合

曾几何时,“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春风吹遍了我们高中数学的所有领域,如果不用课件上课,就被认为不符新课程理念。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论文也很多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讲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的优点,本人通过近几年的听课积累和亲身实践,发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此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追求时尚的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辅助教学的媒体,它那化静为主、化快为慢、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的确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于是也就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同行所肯定。但我们周围的有些老师,却由于此,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出现了课堂教学追求时尚,为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形式主义问题。

[案例1] [教学内容]:对数与对数运算

[过程描述]:

(1)教师出示例题: ①[log(47×25)] ; ②[lg1005]

(2)学生口答运算顺序,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运算过程。

(3)教师小结,并利用课件出示对数运算性质。

(4)练习。

[案例剖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体现出其应用的价值,而在本堂课中,老师的两次出示并没有体现出其应用的价值,如第一次出示的演示运算过程的环节,对学生来说,这样看一遍的感知效果绝对没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用板书演算来得深刻、有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分析,利用课件是来看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而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推理等,是一种主动地探索过程。所以该老师的设计是典型的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形式主义。

二、忽视教材的教条主义

忽视了教材的课件是没有灵魂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与教材相结合,它是为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发展学生能力服务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教材内容作支撑,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了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应用次数、应用时机、应用时间等。

[案例2] [教学内容]: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过程描述]: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规则与不规则的空间几何体,指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柱体、椎体、台体、球体的体积公式。

(3)学生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利用公式求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案例剖析]:《新课标》提出,数学学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学,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该老师的教学设计在第一环节中,帮助学生搜集到了一些学习的材料,并通过组织,利用课件形式加以展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第二环节利用课件的形式直接出展示三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这样的做法,学生虽然容易“记住”,但谈不上“理解”,更没有课堂的“生成”,所以,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缺乏对教材深度挖掘的,是一种教学上的教条主义。

三、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忽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械主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有很多的数学老师,就是一味强调课堂中练习的容量和密度大小而忽视学生思考、表达欲望的。

[案例3] 一位教师在教学《解三角形》一节时,用电脑出示了课本上的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及解题的每一个步骤,从分析到示范解法,前后不到5分钟例子,讲解就结束了。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案例4] [教学内容]:《函数y=Asin([ωx+?] )的图像》

[过程描述]:

(1)师生通过谈话,学生认识知道函数y=Asin([ωx+?] )在实践中的用处很多,并发现它的图像和正弦曲线很相似,引出[A,ω,?]对函数y=Asin([ωx+?] )的图像的影响。

(2)学生思考:[A,ω,?]对函数y=Asin([ωx+?] )的图像的影响 。

(3)学生分组做函数y=[12]sin[x] 和函数y=2sinx的图像;做函数y=sin2x和函数y=sin[12x]的图像;做函数y=sin(x+[13][π])和函数y=sin(x-[13π])的图像。

(4)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实验。

(5)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小结[A,ω,?]对函数y=Asin([ωx+?] )的图像的影响,从而得出一般情况。

(6)图像变化的初步应用。

(7)学生练习。

[案例剖析]:在探索[A,ω,?]对函数y=Asin([ωx+?] )的图像的影响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只用了一次多媒体演示,但这一次演示用得很不切合时机。为什么呢?学生在分组实验之后,是学习热情最高,倾诉欲望最强烈的时候,而教师偏偏在这个时候,强行地阻止了学生的表达愿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会认真听、认真看吗?不会。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利用信息技术来演示是很不合理的,不如不用。

他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情形还很多。如: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计算机操作能否跟上,他们无暇顾及。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我曾听过一堂由两位老师来完成的公开课,教学时,一位老师在座位上用鼠标、遥控器专门控制课件的展示,另一位老师则背对黑板满怀激情地讲述教学内容,整堂课跟放电影没有什么区别。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很有讲究、很有学问的,它不仅与信息技术本身的表现能力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关,运用得当,事半功倍,运用不当,事倍功半。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庆祥.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2]蒋鸣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两张皮”

[3]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4]栾庆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