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途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途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更新培养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卞丽(1981-),女,山东省滨州人,滨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齐爱学(1974-),女,山东省滨州人,滨州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系统;张循利(1963-),男,山东省滨州人,滨州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号:BYJYYB20092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74-03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培养的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前,培养理念模糊、培养机制和模式不完备、实践项目和管理组织不全面、培养对象动手和创新能力欠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限制[1,2],而多元化培养途径是克服现有限制条件的主要解决办法。本论文综述了现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之后,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客观要求为目标,认为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加强各学科交流,优化教学体系、师资配置,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同时还具体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措施。

一、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人才,是指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3],其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培养过程分别以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来设计、以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为核心、与生产一线实践相结合。只有经过不断摸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论实际相结合,才能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是承载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 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现在全国大约1900所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并有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培养观念落后和培养目标模糊

行为从观念来,观念从学习来。观念的新旧,意味着能否接受新生事物,人才培养观念可以指导人才培养活动的发展方向,是作为一种统率的理念,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决定其模式,进而决定其质量[4]。人才培养观念应与时俱进,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平衡进步,使应用型人才想高质量发展。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的知识拥有量才评价人才的优劣,更重要的要看重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些都是通过人才培养才具有的。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培养做事、做人的态度和方法,让其明白原因、目标、方法和预期结果,这才是人才培训的真正目的。观念相对落后,目标意识欠缺,自身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学科系统性和职业导向性关系不协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全局、系统的研究不充分,这都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缺乏的地方。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需要在培养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进,从而来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双重培养模式如今被许多高校倡导,但其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融合不够,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未能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在设置实践环节时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市场变化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需按照当前形势来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然而,现今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践不能很好契合匹配,主要从以下两点表现可看出,一是过多沿用传统学科的设置,忽略其系统性,不能与时俱进,忽略了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应用人才的需求;二是过分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强调学以致用的观念,总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这种学科型课程体系,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由于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已经不能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教师自身水平和个人素质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劣。作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敬业精神。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指导教师需具备丰富实习经验和较强业务能力,目前,依然存在有高校一些教师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缺乏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的教师。目前,有部分教师承担了企业研究项目,和企业之间交流广泛,但是却在实践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缺乏经验和兴趣,导致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平时教学工作,不能使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互补,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实习效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因此,目前情况是教学梯队内的师资力量不强大,教学梯队的结构缺乏合理性。

(四)实践机会缺乏,主动性不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增加了实践教学力度,比如高校从一二年级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但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形式,不能深入开展,效果不理想,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没有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是最主要的原因,使学生锻炼实习机会不够[6]。

学校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但目前很多高校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实验室仪器设备少,工程类实验条件受限,与社会生产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与社会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学生实习基地,一定程度上可克服上述不足,但受限于基地的固定性和数量,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少,企业需求培与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