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提问的问题诊断及其解决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提问的问题诊断及其解决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适度性和准确性,许多教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笔者通过对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来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并试图提出切实的解决策略。

【问题诊断】

一、 思维含量低,缺乏启发性

【案例一】“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了猴王分桃子的情境,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进行操作。

师: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请帮助分一分,结果怎样?(生动手操作后,师指名回答)

师:你想的和他一样吗?想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呢?(个别回答,师板书)

师:如果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又该怎么分呢?结果又会怎样呢?请把你分的结果和同桌说一说。(生动手操作后互说)

师:能告诉大家吗?你和同桌是怎么说的?(个别回答)

师:两次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为什么第二次分会有多余的呢?(个别回答)这多余的桃子再分给其中的一只小猴行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如果一只小猴要分到5个桃子,16个桃子能分给几只小猴?自己动手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能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吗?为什么也是有多余?还能再分给另一只小猴吗?(指名回答)

师:后面两种分桃子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你能为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称吗?(指名回答并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分别表示出第二、三种分桃子的情况吗?请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板书)

师:你写的和他一样吗?写得一样的请举手。(师手指着黑板上的算式)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也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哪个同学知道?(生个别回答后,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问题诊断】

案例一中,教师一直重复着“你想的和他一样吗?想得一样的请举手”“你写的和他一样吗?写得一样的请举手”这样的话,一节课下来,大家都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打转,似乎这堂课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和传统的标准化教学又有何区别呢?而且重复同一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听觉疲劳,很难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为了引出“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两个概念,设计了一个切合学生生活的情境,然后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学生却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提不出有创意的质疑,只是在不断揣摩教师的心思。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一样”或“不一样”类似的是非判断,即使学生不思考,也可以通过猜测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思维含量低,而且缺乏启发性。

二、 难易失度,先后无序

【案例二】“圆的面积”教学片段

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接着,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问题诊断】

案例二的问题主要出在难易失度上。教师提的问题太大,前后跳跃性强,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无法从圆的四次转化中,直接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识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没有完全领会极限思想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推导圆面积公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

三、 问题模糊,忽视重点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精彩的画面——“动物园一角”。让学生观察片刻后,进行互动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从画面上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畅言)

生:我觉得这里很好玩,有小动物、小房子、小溪、白云和小桥,太美了!

生:我发现小溪的水还在流动呢!要是能上那玩多好啊!

师:除了这些,大家从画面中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溪里有小鱼呢!

生:我还知道小兔们好像在跳舞。

生:我还知道小鸡好像在啄米哦!

生:老师,那有两座小房子,哪座是小兔家的啊?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呢?

……

【问题诊断】

从案例三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大多停留在对画面的直观描述上,没有从数学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考虑问题,教师的提问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数学指向性,忽视了教学重点,这很难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反而容易使学生出现非数学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表达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否则学生听不懂,便会无从下手。

【策略思考】

基于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 立足目标 精心预设

1. 澄清“模糊点”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常有一些定义相近,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这就是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学生对这些模糊点的处理通常是粗糙的、含糊不清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予以澄清。如在教学“物体的容积”概念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物体的容积和体积都是讲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那么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这一问题,强化容积、体积概念。澄清模糊点,对于加强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2. 深化“创新点”

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应避免频繁地提一些知识性问题,而应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达到知识螺旋上升的目的,这也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重要理念。

3. 突出“重难点”

课堂提问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问题的关键,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抓住要害,切不可随意设问,频繁提问。要做到“少而精,短而实”。此外,教师要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设计提问,提问要有侧重点,如讲授新课,要围绕教学要点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从知识的规律性、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设计问题;习题讲评,要从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入手设计问题。

(二) 换位思考 灵动调控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的生成,这时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及时、灵动地进行调控。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及时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有错误或不全面是正常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应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新问题,以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或由教师引导学生指出错误所在,要求学生再次审题,审题后进行矫正性发言,弄清问题的实质。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正面的肯定,说明这位学生是在积极思考,或许其中就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找到他们的“思维支点”,如果教师一下子不能领会学生的回答,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思考过程。这既是教师应变能力的反映,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释疑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设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只有在教学中深入研究,用心体会,取长补短,认真总结,就能使课堂提问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努力打造智慧、灵动、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浙江省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