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被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教学理念,从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处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尝试,力求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情境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44-01

德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有真实的态度转变和行为上的表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道德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获得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个体自己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个体自主地建构;这种建构产生的道德利于转化成个体自觉的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学生则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实现顺利的学习,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教学理念,是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的良好途径之一,也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

下面结合初一《思想品德》中《生活中需要宽容友善》的教学谈谈我对实施情境学的尝试

一、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是情景教学中所需资料的收集、取舍。

在讲授《生活中需要宽容友善》前,我收集了关于宽容的一系列的资料:《负荆请罪》的Flas、汪国真的诗《宽容与刻薄》、有关宽容的小故事《六尺巷》、《仁义胡同》、《宰相肚里能撑船》、佳作《宽容的故事》、有关宽容的名言警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等。把书本中的“公共汽车上的冲突”设计成小品,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诸如“当同学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你该……”、“当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错误地批评了你时,你该……”等问题情境。

但一节课不可能运用上所有的情境,只能根据课的内容、学习目标的达成来选择最合适的情境。

然后是情境的设置。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向同学们展示《负荆请罪》的Flas,初一同学十二三岁,对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喜闻乐见,动画一展示,便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境下引入新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宽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在学习“宽容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利用书本中的“公共汽车上的冲突”设计小品,请两组同学上来表演,再现情境,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直观、具体的情境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及时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的结合,营造体验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二、问题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情境,结合教材设计问题,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宽容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六尺巷》故事的第一部分: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两人同在京城为官。叶家修墙院占了张家三尺地面,张老夫人为此修书送到京城。在此情境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张家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种后果后,我出示了《六尺巷》故事的第二部分:张英作诗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信后立即令家人将院墙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在此情境下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下面一些结论:人应该有宽阔的胸襟才能增进团结,使人相互信任;只有学会宽容,做到宽厚待人,才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只有学会宽容,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才能搞好同学之间的团结;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正是因为问题情境的设计,加深了同学们对“宽容”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有利于他们把“宽容”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

但我们注意到情境创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受体,新课改要求“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所以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境”与“情”的结合。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新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情境教学很容易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拥有了某种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自觉、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因此,在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探究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则扮演起指导和课堂管理者的角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了表演、各抒己见、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得到新体验。在体验“宽容的作用”时,利用书本中的“小季的犹豫” 创设一个略高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疑难问题情境,因为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和分歧彼此容易做到宽容和谅解,但要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做到宽容和谅解就相当困难了。我设置如下问题:(1)如果我是小季,该不该帮他呢?(2)自己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是怎样处理的?(3)如果小季是一个宽容的同学,他会怎么做?他和大猛会成为好朋友吗?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处理结果,并说出自己这样做的理由。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大家对第(3)个问题的认识趋向一致。从而在学生理解宽容作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态度和能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

这时再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鼓励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设置“当同学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你该……”、“当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错误地批评了你时,你该……”、“当同学无意中弄脏了你的新衣服时,你该……”等问题情境。

四、效果评价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出来的,缺少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就不会有必要的情感体会,就会对所学知识漠然视之,教学目的很难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而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教学并不能包治百病,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但就本课而言,利用情境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了所学知识,从而有真实的态度转变和行为上的表现,很好的达成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