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学习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学习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的。

一、 课前预习的好处

1.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和尝试完成练习,达到了基本了解地理文本内容的效果。预习的过程是只有自己参与其中的活动,没有老师的提示与讲解,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自学的过程,能给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尤其是他们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吻合时,更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如果学生学习知识全靠老师讲解,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儿”就寸步难行,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课前预习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增强了独立性,能够锻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3.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地跟上老师的思路。从而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地被搬掉,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二、 抓好课前预习的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设计合适的预习习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体会。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出来,把新课中的重要知识标划出来,为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好准备。

(3)以旧带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找到新知识的重难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到让新旧知识相联系。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三、有效开展课前预习的要求

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能够使其逐渐主动高效地学习新知识。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课前预习,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学生会将随意看看书、做做练习作为是课前预习。为消除学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我将课前预习的方法总结为“读”(读教材)――“思”(思考例题的解析过程、解题方法,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这些步骤中“思”是关键。

(2) 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预习的时间较少,则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3)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不需要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推导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使教学过程失去实际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引导,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先和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让学生展示预习后的真实现状,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但预习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从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上进行思考,使得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