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镜的特点与识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镜的特点与识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秦镜出土实物较少,传世品大多无确切年代依据和相关材料背景,如梁上椿《岩窟藏镜》所录战国秦镜。因此有人误认为秦镜就是秦代铜镜,其实,秦镜是指秦人铜镜。秦人历史悠久,先祖轩辕黄帝被认为是镜的发明者和最早使用者。秦朝建立后,确定了铜镜名称,不再称“鉴”,出现了巨型“秦王照胆镜”。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把先秦铜镜统称为“秦式镜”,并沿用至今。

存世秦镜约百余枚,有墓葬发掘品和传世品,发掘品主要来自西安半坡、咸阳塔儿坡和黄家湾、陇县店子、凤翔高庄以及西安市区的秦人墓葬,但数量较少,有人认为秦人不重视铸镜,铸镜规模不大;另一种观点是秦国辖地范围局限于关中地区,铜原料来源受限制,加上连年战争,秦国青铜制造业规模不大,只能满足少量需要,铜镜自然就少。

秦镜特点

秦镜出土位置多在尸骨头部、肘部、腰部、腿部周围,有的用丝绸包裹,放在奁或盒内,取照幽冥之义。形状多为圆形,早期镜体较薄,以素镜居多。按纹饰可分为11大类:素面镜、弦纹镜、蟠虺纹镜、夔龙纹镜、卷云纹镜、连弧纹镜、凤鸟纹镜、羽状地纹镜、狩猎纹镜和兽纹镜。素面镜、弦纹镜和卷云纹镜是秦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其他纹饰镜借鉴了楚镜风格,但秦人对纹饰加以改造,融入自身的审美元素,呈现出简单、大方、自由、不对称特点,卷云纹镜仅见于陕西秦墓,是秦人独特纹饰;有云纹地纹的秦镜基本上都是秦代铜镜,是秦人统一过程中出现的创新镜式。其特点:

一.全素镜、弦纹镜居多,占半数以上,是我国铜镜的原始形态。全索镜形制以圆形较多,偶见方形,镜身薄脆,形体较小,直径多在7~10厘米,厚度0.1~0.2厘米,质地较粗,边缘无做作,镜面中间薄,边缘略厚,镜面大于镜背,应是铸造过程中制范、浇注、冷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弦纹镜是秦镜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均为圆形。按纹饰可分为4式:全素镜、一圈细凸弦纹、二或三圈细门弦纹以及二或三道粗凹弦纹,最多有五周弦纹,其中一周少见,时代约为春秋晚期,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下;二周弦纹最多,为细凸弦纹,且只见于秦墓,楚墓没有发现,应该是典型的秦镜;三周弦纹较晚,呈宽带状,多见于战国中晚期至秦代墓葬,沿用到西汉初年,形体较大,直径多在10厘米以上,制作比较精美。

按钮分为4型:三角小钮双弦纹镜、双弦纹钮双弦纹镜、桥形钮双弦纹镜、三弦钮二周细凸弦纹镜或三周宽带弦纹镜及钮座外无弦纹镜,4型弦纹镜前后有承袭关系。

二.质地厚重、形体较大。与楚镜相比,秦镜明显厚重,如凤翔高庄蟠虺纹镜,直径9.9厘米,厚达l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连弧蟠螭纹镜重124克、菱格蟠螭纹镜,直径13.9厘米,重154克。西户高速公路(荆寺二村)4号墓蟠螭纹铜镜,直径13.6厘米,重143.2克;尤家庄8号墓出土的纯素镜,直径14.65厘米,重272克。而《岩窟》所录的相传出自西安的菱纹镜直径11.2厘米,重192克,而其他地区同类镜重量都在112克以下。

三.秦镜纹饰的显著特点是以水波纹、云纹和勾连雷纹为地纹,布局不讲究对称平衡,内外区无明显划分,图案简约,质朴大方。卷云纹有时也用作主纹,如风翔高庄水波纹地卷云纹铜镜、塔儿坡以卷云纹、叶脉纹和短竖线为主纹的铜镜。

秦花纹镜是大弦纹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咸阳黄家沟出土的蟠螭纹镜,主纹蟠螭以宽平凸起的单线条勾勒而成,凤翔高庄蟠螭纹镜则是用双线条勾勒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连弧夔龙镜和连弧凤纹镜的主纹和地纹都是用双线条勾勒的,开汉代蟠螭纹镜之先河。

蟠螭纹、夔龙纹、风纹都是秦人借鉴楚镜的纹饰,加以改造,呈现出了浓厚的秦文化特色,无论是造型还是布局,都与楚镜有很大不同。

另外,有秦人特点的纹饰还有环纹、羽毛纹、鳞纹、涡纹、三角雷纹等,一般单独出现,或几种纹饰组合在一起。

四.从镜钮上看,秦人独有的形状包括扁细钮、双弦钮和四弦钮,楚镜中没有。其中扁细钮只见于战国中期,应是对本地镜钮的继承,如陕豫地区商周、春秋铜镜多为方形钮或橄榄形钮,可以看作最早的秦镜。

五.秦镜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1.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以全素镜和弦纹镜为主,纹饰镜相对较少,以一周或二周弦纹居多,钮以方形和半环为主,偶见蟠螭纹镜。2.基本保持前一期风格,但纹饰有变化,出现了菱纹镜和连弧纹镜。双弦钮,以扁细钮镜多见,弦纹由前期的一周或二周发展到三周。3.战国晚期至秦末汉初,是秦镜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弦纹镜已不占主导地位,花纹镜增多,主要有水波纹地蟠螭纹镜、素地双细弦纹镜、云纹地夔龙纹镜和宽弦纹镜。到秦代,主要有云地龙纹镜、菱形凤鸟镜、素地宽弦纹镜、双细弦纹镜以及多圈弦纹镜,并一直延续到汉初。还出现以内向连弧作边缘的情况,后来连弧边缘成为汉代铜镜的流行边饰。

可见,素地弦纹镜一直贯穿秦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与花纹镜并行,成为秦镜中最具特色的镜类。从质地来看,制作不精,铜质成分不稳定,铜色一般呈青灰或黄灰色,含铜量高,含锡量较低,含铅量不固定,因此胎质较软,铜色泛红。但自战国以后,含锡量逐渐提高,成分比例渐趋合理。

识别特征

判断秦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断面上看,几乎所有的素面镜镜面都稍大于镜背,镜体中间薄而边缘略厚,这是铸镜工艺过程中制范、浇铸、冷却等多重因素造成的。2.从造型上看,主要为圆形,时间越早,镜体越小,纹饰越简约。从纹饰上看,以素镜为主,早期有全素镜,后来有单弦纹、双弦纹和多圈弦纹。从钮的形状看,多作弓形弦钮,一般都很细小,还有三角小钮、双弦钮、三弦钮、桥形钮,个别无钮。观察西安周围出土的35面素镜,仅l枚无钮。与镜体相比,钮的大小不规范,与西汉镜钮相比,表现出了古朴的特点。更确切地讲,双弦钮镜较为凸起,三弦钮的钮弦为中间凸起,比两侧的钮弦显得粗壮。大多数穿孔为半圆形,个别镜钮附近残留有二次接合粘铸的痕迹,如2000年西安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的弦纹镜。3,从外形上看,形体较小,早期直径一般不超过10厘米,7~10厘米之间占绝大多数。中晚期体型渐大,超过10厘米,个别还超过20厘米,主要在10~20厘米之间。4.从边缘看,镜缘多为平缘;鉴别时,从侧面观察,可见镜面略大于镜背,边棱均呈现出倾斜的特点,即不见垂直边棱。5.秦人弦纹镜中绝大多数为二弦或三弦,不见一弦,二弦与三弦纹饰特点不同:二弦纹饰皆为细凸弦,三弦纹呈宽带状,钮容面(钮孔两侧)与内弦及外弦基本上呈等距离分布,说明在制作镜范或镜模以前,铸镜匠已经作过等距离的估算或测量。换句话说,镜缘与外弦之间的宽度,大多要小于镜钮与一弦、一弦与二弦之间的宽度。这样使得镜背在外观上显得匀称均衡;反之,镜背的视觉效果就不很和谐了,这是秦人朴素的审美观念。6,从时代上看,战国中晚期流行三角小钮素镜,同一时期的桥形钮镜来自于弦钮镜,可看作西汉初年同类铜镜的前身;双弦钮镜持续时间贯穿战国晚期后段至秦,界限不甚明显;三弦钮镜又可分为三式:①钮外有两周细凸弦纹。②钮座外有三周宽带弦纹。③钮外无纹饰,边缘稍卷。①式可视作双弦纹钮镜的变型,②③式镜时代应晚于①,③式还可能蜒续到汉初,其卷缘特征一直流行到西汉初期。

秦镜独具特色,特征鲜明,上承史前、商周,下启汉唐,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自成体系,成为与楚镜并列的两大镜系。有些制作讲究,纹饰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责编: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