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这就必须关注到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古诗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因其离儿童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对话,寻语文的情调与性灵,更要从儿童的视角把握文本的精髓,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带领学生进行精神的穿越,方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一、文化视角追寻诗情画意

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成尚荣先生说:“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在世界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怎样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并处理《墨梅》这首题画诗,做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精神的痕迹?在文本解读时,笔者预设到“洗砚池”是一个难点,所以通过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来化解;扣住“淡墨痕”让学生了解古代有“墨分五色”之说;渗透画墨梅的历史以及题画诗的相关知识,出示王冕的墨梅图,诗情画意中受到文化的熏染,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就能发现这首诗其实写的是一幅画。假如现在让你重现这幅画,你会画些什么呢?

生:我会画一个水黑黑的洗砚的池,依据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师:你真聪明,知道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师:还会画什么?

生:我还会画一棵梅花树,树上的梅花都盛开着。我的依据是第二句:“个个花开淡墨痕”。(强调“个个”)

师:那么,花的颜色呢?

生:花的颜色应该都是墨色。因为是“淡墨痕”,所以应该是偏灰的那种黑色。

师:是啊,我们中国古代有“墨分五色”之说。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我选取了浓墨、焦墨、淡墨三种墨色的画。浓墨庄厚,焦墨枯干,淡墨水润。看看哪幅图是浓墨,哪幅图是焦墨。(出示三幅不同墨色的图画)

(学生分别指认)

师:淡墨中有许多空白之处,留给赏画之人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一树梅花,朵朵开放,每一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勾画而出。

学生齐读。

师:画墨梅,最早是由北宋时的华光和尚开始的。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的影子映照在窗纸上得到了启发,画出了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到王冕时,又创造出独特的画梅花的风格。你们想看看王冕的《墨梅图》吗?(出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梅花在枝头上,在寒风中傲立着。

生:我看到了一丛丛古朴端庄、非常美丽的墨梅。

师:画面上一枝梅花横出,花用淡墨点染,清新秀丽,含笑盈枝。王冕真不愧为“画梅圣手”啊!请你再看看这幅画,有什么新发现吗?(王冕的墨梅图放大)

生:在这幅画的左上角,就写着我们学的这首诗。

师:王冕不仅以梅花为主题创作了这幅画,而且还在空白处写下了这首诗,像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它把文学和美术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映成趣。请你再来读读,体会体会。

“悟,心解也。”在课堂上重视侵入学习主体内心的精神熏染,着眼于传统文化基因的复制和衍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素养,激发他们的文化向往。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加深“自悟”,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带着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相信古诗文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素养的提高而逐渐深入领会。

二、儿童视角重视深入浅出

小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文化应该以儿童文化为语境,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天真点亮课堂,用孩子的理解点燃课堂的智慧。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了、找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最终作出有效的选择,就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留取精华的枝条”。因为教师解读的宽度不等于学生解读的宽度,教师解读的深度不一定是学生能够到达的深度。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适度引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必须适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应当是学生,无论是角度、宽度,还是细度、深度,都应当是“儿童”的。

解读《墨梅》时,笔者事先搜集了很多关于这首诗的资料,但是最终呈现给学生的都以儿童作为主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诗引画,以画诠诗,赋予儿童话语权,做到既能深入又能浅出。学习一、二两行诗时,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其实写的就是一幅画,假如让你来画这幅画,你会画些什么呢?学生想画中之所有,相机理解“洗砚池”“淡墨痕”。学习三、四两行诗时,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是诗中有但画里没有画出来的,思画中之所无。这样抓住“有”和“无”,了解题画诗的作用为“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此时,再补充王冕其他的写梅花的诗,让学生读之、诵之,理解梅花的气节是王冕的人生追求,也是王冕的精神所趋。

师:刚才我们学习一、二两行诗时,通过想象画面上有什么,抓住了一个“淡”字,品出了梅的素雅和质朴。现在,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行,想想哪些是画中没有画出来的。

生:颜色。

生:清气。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清代方薰说:“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画面上没有画出来的,可以通过题画诗来表达。王冕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己怎样的想法呢?明朝孙长真对他有评价(出示):“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诗人独得梅清性,不画官梅画野梅。”诗人画的是哪种梅花?对应哪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