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山南北的新农村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上特色经营之路
伊宁市喀尔墩乡吉里格朗村可是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村,现在这里建起了伊宁市最大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基地,是伊宁市的“菜篮子”。
2004年,乡里为当地农民提供贷款100万元,给每户提供3000元的补助,让当地老百姓发展蔬菜大棚,现在已经发展到占地210亩,年产蔬菜400多吨,创收110多万元的规模。
在这个蔬菜基地,记者看到,平时在市场上看到的各种蔬菜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如:樱桃西红柿、早红辣椒、太空椒、山药、黑加仑,还有一些记者叫不上名字的。走在这里,就像是参加一个蔬菜展示会。
“目前,这个基地生产的蔬菜涵盖了40多个品种,去年我们从韩国引进了好几个品种,还有从以色列引进的好几个品种,这个西红柿就是我们刚引进的。”该乡的科技副乡长米克拉依・阿不都卡德尔指着一个大棚里的西红柿说,“今年虽然是第一年种植,但是效益很好,一株西红柿就可以创收10-12元,这一亩地的大棚就可实现20000元的收入,而且这里的农民不用愁销售的问题,我们乡里有专门的协会,下一步我们扩大规模,争取再过几年让内地人乃至外国人吃上我们这个基地的蔬菜。”
青年农民古丽尼莎对记者说:“过去地里主要靠种植玉米,一年下来,最多收入1500元左右,现在种蔬菜,依靠科学技术来致富,一年收入怎么也得超过10000元。”
记者发现在蔬菜基地,农民都采用的是滴灌技术,所有的大棚里面都是如此,同时有一部分农民开始在大棚里修筑沼气池。
今年自治区团委把吉里格朗村定为了重点扶持的青年沼气示范点。合拉力丁是伊宁市喀尔墩乡的一名青年菜农,他就把沼气池建在他家的大棚中。据了解,他修这样一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大约需要2500元,国家补贴1200元,乡里补贴700元,自己掏600元。产生沼气可以做饭、照明,每年能给他家减少烧煤、用电费500多元,而且沼渣、沼液是上等的绿色肥料,这就相当于他家蔬菜大棚中又多了一个肥料库,特别是产生的沼液注入到大棚的蓄水池,与所蓄水混合后通过滴灌带输送到菜地里,既节约了用水,又提高了肥力,实现了生态农业生产。沼气已成为他主打无公害蔬菜品牌的又一张王牌。
现在这里的农民不再是原来那种单纯的传统式的农业,不再仅仅靠天吃饭,而是靠科技、技术奔上了致富的道路。
葡萄架下话幸福
五月的吐鲁番盆地已经骄阳似火,但在火焰山西侧一条9公里长、1公里宽的峡谷葡萄沟里,却充满了醉人的绿意。
盘腿坐在葡萄乡达甫散盖村尼牙孜・热克甫家院子里的炕上,吃着香喷喷的烤馕和好几种叫不出名字的葡萄,你不由得羡慕起这种安宁富足的生活来。
这是葡萄沟里的一户普通人家。宽敞的院子里三面都是炕,炕桌上摆满了果品小吃,院顶的木架上爬满了葡萄藤,把院子遮得严严实实,你一点也感觉不到外边太阳的火辣。
53岁的尼牙孜・热克甫告诉记者,他家有两亩地,每年可产500公斤葡萄,收入1万元,生活富足。
伴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到葡萄沟来旅游,尼牙孜・热克甫去年投入4.5万元装修了房子和两个院子,开始搞起家访旅游来,这样去年的收入就增加到3万元。家访旅游向游客提供饭菜、小吃,每人收费30元,每天可接待30多人,好的时候能接待100人,一天收入很可观,游客也感觉这种消费模式很好,实惠。
据了解,全葡萄沟像尼牙孜・热克甫这样的点有两三百家,本村有100多家,像他家这样上规模的有15家。回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一年挣四五百工分,仅够吃饱肚子的生活,尼牙孜・热克甫挥了挥手,笑了起来:“还是这些年党的政策好啊!”他特别提到农村税费改革后,他家少交了100多元税费。尼牙孜・热克甫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去他家地里看那棵生长了500年的葡萄树,仍然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他说,在葡萄沟里,像这样生长了500到800年的葡萄树还有不少。
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各级政府也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吐鲁番地区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特别适合生产反季节蔬菜,吐鲁番市就在全市推广起了设施农业,2005年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1.05万亩,今年还要新增面积1万亩。政府投资修路、打井、筑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减免土地使用费用,提供50%贷款支持,加强对温室建设的技术指导,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参与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吐鲁番市城南八九公里,有一处亚尔乡设施农业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蔬菜温室大棚,让人感觉来到了内地农村。这些大棚早春茬以辣椒为主栽品种,还种植西红柿、茄子、黄瓜、西甜瓜等,秋冬茬以芹菜为主,还有油白菜、生菜、油麦菜、韩国萝卜等耐低温蔬菜。据了解,1亩温室大棚蔬菜的收益等于5亩葡萄的收益、等于30亩一般作物的收益。今年上半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达1.8万吨,销售额5400万元,平均亩效益在1.2万元以上。
特色的管理结构
昌吉市大西渠镇团委参照现任村级两委班子结构,从农村团员青年中推荐优秀骨干模拟组成“两委”,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大西镇团委采取由党团员承诺服务区“两推、一定、一公示”(“两推”,即片区推荐和团组织推优;“一定”,即组织审定:“一公示”,即后备干部队伍任用公示制)的办法,选拔了一批政治强、素质高、有文化、年轻化的优秀团员青年组成各村的“模拟班子”,为独立开展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方面,由现任两委每人定向对口培养一名“模拟班子”成员,“模拟班子”成员享有列席党支部生活会等诸多政治待遇,由镇团委组织参加镇党委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这支后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模拟班子”成员统一管理,通过给权利、定任务、压担子,让“模拟班子”成员广泛参与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其提供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舞台,逐步树立了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赢得了口碑,打开了工作局面,拉近了干群关系,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功能不断加强,在党团组织的下,农村广大青年学用科技知识,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
特色的"科技家长"
“青年当家靠科技,勤劳致富日子甜”。这是发生在奇台县农村的新现象。目前,全县已有2万多名农村青年当上了“科技家长”。奇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绝大部分农户以前在发展经济中靠父辈执掌家庭经营大权,长辈们大多数文化低、缺技术,辛苦一年也仅能解决温饱。针对这一现状,该县以开发青年智力为突破口,利用办培训班、农村远程教育、科技下乡、外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青年农民进行培训,形成青年智囊团,让每位青年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近几年,奇台县先后有2万多名青年农民接受了科技培训,有近万名青年分别掌握了一至两门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成为科技兴家的带头人。
看见儿女们学用科技成果取得成效,家长们纷纷退居二线,让年青人当上了“科技家长”。在“科技家长”的带领下,全县6镇9乡共发展特色养殖基地10多个,养殖特色畜禽2万余(头)只,特色种植基地近百个,年种植蔬菜近千吨,走上了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发家致富之路。
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竞争力
本协会的性质:本协会是由大丰镇社区全体用水户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
本团体的宗旨:以用水户为核心,以“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为宗旨。
这是呼图壁县大丰镇用水者协会的部分章程内容。
“在大丰像这样的协会团体还有很多,我们的每个行业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协会,如棉花协会、番茄协会等。有了这些协会,农民的力量壮大了,在生产中就能应对各种困难。”大丰镇李浩然副镇长说。
近年来,大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以协会来发展生产的新路子。
随着新天酒业、屯河制酱业等大公司落户昌吉,这些协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2002年,新疆泰昆集团瞄准了大丰这块宝地,在大丰镇投资600万元组建“泰丰无公害肉鸡有限公司”。于是全镇就采用了以“支部+协会+公司+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全镇共有468户个人入股。10户集体入股,以这种模式入股泰丰公司。仅去年一年的年出栏无公害肉鸡数量就达150万只,农民从企业中获得几千元的收入,有了这种订单模式,农民再也不愁农副产品的销路了,目前这种模式开始运用到了其他的行业,原来老百姓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掉,现在不出门还可以卖个高价钱,这种局面的转变让当地的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目前80%的农户加入到了相应的协会,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显著增加。
就在全镇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时刻,大丰镇党政领导又作出一个大胆决策,为建设新型城镇,在大丰建起了一座新型的商贸城。
一方面通过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以税收、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地企业,最后引进张家港市华建公司,利用争取到的国家配套资金200万元加上华建公司投资的2260万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建设商贸城,建成了占地80亩,拥有150套商住楼、5个商用大棚,300多个摊位,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交易额2亿人民币、从业人员3000人的农资商贸城。
走进商贸城,记者看到这个商贸城里非常热闹,大到摩托车、冰箱、自行车,小到针头线脑都可以在这里买到。现在商贸城每逢周五在这里有一个集市,有很多的商家都会从临近的乡镇来这里作生意。“商贸城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我们周边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乌鲁木齐、米泉等地区都会有人来这赶集市。”李树勇书记自豪的说。
商贸城的建设,拉开了城镇建设的框架,使城镇的面积由原来的0.6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2平方公里,同时也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世代开垦的土地,进入了这个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丰人实现了购物不出镇的愿望,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特色农家风情游
新的一年新日子,中央传来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子/乡领导到了我房子,先帮我找到“穷根子”/再帮我解放思想换脑子,扶持发展“农家乐”赚票子/如今我的“农家乐”闯出了小牌子,增收致富树起了新样子……
这是伊犁县榆群翁乡农民王柏康自己编写的一个段子。
2005年,由伊宁县旅游局和榆群翁回族乡政府的共同策划下,开发了回民“农家乐”旅游项目,去年一年“农家乐”旅游项目就为当地农民增收1万元以上,王康柏也是“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受益者。
走进榆群翁乡的回民农家乐一条街。记者发现道路两边的墙皮上绘满了新疆各地的名胜风景壁画,在这走一圈,就可领略到新疆各地的风景名胜,在每户的大门口都挂有当地旅游部门统一制作的标示“农家乐”内容的门牌。我们走进黑卖一家,被他家院子里盛开的月季花所吸引。
“客人就是喜欢这个氛围,我们搞“农家乐”就是要营造这样的一个氛围,现在院子前后都种上了花,客人们都很喜欢,我自己天天看着这些花心里也高兴。”这家的女主人对记者说出了自己高兴的话,“我们这前院招待客人,后院就是种菜的菜园子,客人可以自己在这里拔菜,也可以自己做,这些蔬菜都是绿色的,没有用过化肥、农药,城里人兴这个,今年开春以来我们就收入2万多元。”
据了解,去年县旅游局根据当地的情况,挑选了8家有接待能力、条件成熟的农户,作为试点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
“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里开饭店,招待人来赚钱,开始的时候,村子里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在当地,招待来家里的客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能收钱呢?后来经过做工作,老百姓慢慢的接受了。”伊宁县团委副书记丁冬对记者说:“这在当地是一个很大的观念上的变化!”
这8家“农家乐”项目的农户,去年实现总收入20多万元。现在又有好几户向旅游局递交了申请。
“我当初没有搞,比其他的农户晚了三个月,一年少收入上万元。”王康柏对记者说:“现在我的这个农家乐,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不光是吃喝,还要发展我们回民的服饰、民族传统的东西,通过这个农家乐来发扬我们回民的文化。”在王康柏的农家乐大院里,由当地回民自编自演的回民“花儿”也不时飘出大院,使游客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文化。
“下一步,我们要把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传播出去,要组建一个农家乐协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护好农家乐这个牌子,可不能让一些人把这个牌子给搞坏了。”
农家乐旅游项目现在已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