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妙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对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追问”,是在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掘进学生思维深度的“铁锹”。是锤炼学生思维纯度的“纽带”。教学中教师巧妙的追问可以深化学生思维,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此,我作了一些思考。
一、在思考粗浅处追问——掘进思维深度的铁锹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予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适当的深层次追问,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启迪思维和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时。在学生列出算式21x26之后,我组织学生估一估500个座位够不够。
生1:把21看作20。把26看作25,20x25=500,大约是500,够了。
师:你们认为精确的得数是比500大?还是比500小?为什么?
生1:比500大,因为我是把两个乘数都看作比较小来估,所以正确的结果应该比500大,那500个座位就不够的。
师:有不同的估法吗?
生2:大约是520,我是把21看作20,20x26=520,
师:你认为精确的得数是比520大?还是比520小?为什么?
生2:比520大,因为我把21估小了,26没变,所以精确的得数比520大。生3:我把26看作30.21x30=630。
师:精确的结果比630大?还是小?
生4:小,因为把26看作30估大了,所以精确的结果比630小。
师:那么说21x26的结果就该在什么范围内?比500(估小法)大或小?比630(估大法)呢?为什么?
生:21x26的结果会比500大,因为2l看作20。把26看作25,看作比较小来估;会比630小,因为把26看作30,看大来估。
师:在这里问我们500个座位够吗?要选择估大法还是估小法合适?
生:应该是估小法,因为都看作比较小来估。把2l看作20,把26看作25,结果已经是500,所以500个座位不够。
师:是啊,一个题目有不同的估算方法。但是具体的题目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教学中,我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估箅方法,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面对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适时的追问,让学生感受要有根有据地估算,体会到估算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更是对精算起监测作用。这当中有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这当中还有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
二、在资源生成处追问一锤炼思维纯度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因为这资源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如在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用缩小的方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汇报交流时:
生1:用1厘米表示1米,画长9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生2:用0.5厘米表示1米,画长4.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生3:用1厘米表示3米,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虽然它们的图形不一样大,但是它们都能反映出教室的大小。
此时。教师问:只有这个平面图(师指其中一图)你能知道教室的大小吗?
生:摇摇头。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教室的大小?思考片刻
生1:标上面积是多少?生2:标上实际的长与宽是多少?生3:标出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生4:在图的旁边标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 倍。
这时。我抓住学生4的问题(学生的生成资源)追问:你能说说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是什么意思吗?
生:用1厘米表示1米,不就是图上距离是1厘米.实际距离是1米就是100厘米,100米是1厘米的100倍。
师:按照这个意思这句话我们还能怎么表示?
生1:1厘米是100厘米的1/100。生2: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
师:像这样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宜称作比例尺。
以上教师及时利用学生4这一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在图的旁边标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这个有价值的信息纳人教学环节。随即。教师放慢教学速度,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去争论。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模式攀升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产生自悟,最终达成共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样的追问引导,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火的思考与研究,教师问出源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教师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并进行有效的课堂追问引导,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当然.追问的角度还很多,功能也很丰富。上边举出的两个例子只是两种比较典型的追问形式。
总之.追问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它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成功的追问可以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答案,于痕迹不露中形成教学美妙的起承转合。追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教师对教材有深人全面的把握。对教材的解读越独到深刻,教师就越有可能在对话过程中_游刃有余。追问的质量就越高。这就如古人所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