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官梳名篦又一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官梳名篦又一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经名满天下的常州梳篦期待乘着世博会的春风,再次焕发新颜。

梳篦是梳子与篦箕的简称,在古代称为“栉”,与簪、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发饰之一。古人时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的齿距相对疏松,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较密,用来筛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

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精美的常州梳篦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身,千余年来一直受到民众的喜爱。在传统梳篦已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际,常州梳篦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于每年农历七月,照例到常州定制60张象牙梳和黄杨梳,60张梅木梁象牙档篦箕,因此常州梳篦有“官梳名篦”的美誉。常州民谣唱道:“官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常州古名)特产,花开并蒂。”

古巷老字号

“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古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后半句则道尽了京杭大运河边篦箕巷的昔日繁华。篦箕巷原名花市街,相传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篦箕巷的来历,有一种传说是乾隆南巡时三次在此登岸进城,见沿街尽是生产和销售梳篦的作坊和店铺,便将此地赐名为“篦箕巷”。

篦箕巷里老卜恒顺梳篦店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常州梳篦的辉煌与萧索,默默地坚守至今。现年80高龄的老卜恒顺店第八代传人卜仲宽回忆说,老卜恒顺店始创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已逾300年。到了他的曾祖父时,家境逐渐殷实,这才举家搬迁,在篦箕巷置业开店。到了他的祖父、父亲一代,已经有了3间店面,工人、学徒20余人。

“那时,做手工艺的让人看不起,曾祖父就让祖父上私塾,考取功名。后来,祖父成了清朝最后一批秀才,曾祖父就请人写了一幅对联挂在店外,‘经传东鲁,教衍西河’。意思是卜家也是书香门第,老卜恒顺也是依照儒家思想管理和经营的企业。”

当时不少慕名而来的人到篦箕巷购买老卜恒顺梳篦,一些人并不识字,经人指点得知,店门外雨棚上,有13根檐子的那家就是!于是,冲着老字号前来的商人和普通市民越来越多,为了防止同行伪造,店内还张贴民国时期武进县(现常州部分地区)告示,表明假冒必究。

最晚从乾隆年间开始,常州梳篦生产的行业地盘已差不多占据了常州城的一半。

千年梳篦重焕魅力

2009年5月,一座漂亮的中式建筑在常州西门运河畔拔地而起。经过一期改造后的常对常州梳篦作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包括7个部分:梳篦的起源、传说;新石器时代起至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制作的木梳和篦箕复制品;传统木梳、篦箕的工具、材料及工艺流程;1910年至今获得的国际、国内各类奖牌;民国至建国前常州梳篦行业的史料;建国后60年来生产设计的精品与产品;梳篦民俗、现代梳篦传承人及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介绍。

在展览厅里,各种精美绝伦的梳篦被手工艺人们加以雕花、绘画等装饰,仕女图、京剧脸谱、古常州市井百态、蝴蝶鲜花等图案造型都浓缩在手掌大小的梳篦上。走进展览厅,仿佛阅读一本厚重的常州手工艺发展史。1500多年的悠远历史,已经不是这600平方米所能承载下的。据说,得知常州梳篦博物馆重建的消息后,常州有很多老梳篦世家陆续向梳篦厂捐赠家藏的宝物。金松群预计,过不了多久,博物馆内原本闲置的5楼也要派上用场了。

73道工序与75岁老人

制作常州梳篦是一门精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艺。所用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山坡北面生长4年半左右的壮竹,又称“阴山竹”。这种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质地坚韧、纹路细密、刨削光滑的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兼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其受人追捧。

常州梳篦的魅力,在于至今还保留着半手工和半机械化相结合的制作方式。从材料的选择到一张成品篦箕出厂,需要经过骨梁、骨档、拉蔑、编楂、胶合、打磨、挫草、雕字等73道工序;即使是工艺相对简单的木梳,也需要经过28道工序。其间大部分工艺,都可供游客参观。能亲眼见到一道道古老而生动的手艺活,对很多游客来说非常新鲜,以致人们经常延长游览时间。

生产车间设有3层:一楼主要是选材、原材料加工,木梳开齿、制坯等流程;木梳的打磨、造型等流程分布在2楼;3楼则是木梳描花以及篦箕加工的车间。

“现代人已很少使用篦箕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篦箕的年产量就从2000多万张骤减到二三十万张。”金松群说,现在厂里主要以生产工艺木梳为主,厂里81位员工中,只剩下四五位工人专门从事篦箕生产。而且,随着常州很多梳篦老工艺人的去世,73道工序中,已经有数10道失传或被替代。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梳篦厂就着手寻找、恢复部分传统工艺,供游客观赏和学习。75岁的潘秀兰老人就是这么被请进厂里的。

在车间里,潘秀兰一边把手上的篦楂按相同长度拗断,一边用一根细细的绳线,将拗断的篦楂编排绕紧。一连串娴熟的动作,让细绳在老人的手指上跳舞。她说,这编好的篦楂,经过加工就成了篦箕的梳齿,是制作篦箕的第40道工序。“工艺好一点的篦箕,至少要有120根梳齿,而且,每根梳齿的粗细、颜色都要均匀。”即便像老人这样手艺娴熟的,1个小时也只能编五六张。

“做篦箕很辛苦的,又赚不了钱,有‘本事’的,老早就转行了。现在的小青年,就更不肯学了。”如今潘秀兰编的篦箕,厂里都是单独拿去包装成精品。老人担心,再过几年,等她也老得干不动了,连编楂这点手艺也要失传了。

“参观过梳篦复杂的制作流程,尤其是看到潘奶奶的这些手艺,绝大多数游客都是要带两三把回去的。”卖品部的员工说,大多购买的是100多元一套的精品梳篦。“平均一个团队就要购买近2000元的商品。”

搭乘世博的春风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临近,来常州梳篦厂探寻“世博文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走进梳篦博物馆的人都会看到两张泛黄的世博会奖状。金松群说,近百年来,中国历年参加世博会曾获得过1200次奖项,其中原件保存完好的,只有这两件金银奖证书。

2002年12月,常州梳篦厂的楠木月牙竹节梳被上海申博组委会选中,成为申博礼物赠送给与会的国际友人。目前,梳篦厂专门为上海世博会设计了二三十款工艺木梳,已送至上海世博局审批,预计明年元旦后就能在全国上市了。在金松群看来,将常州梳篦传承下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而推出工业旅游,抓住世博带来的巨大契机,似乎是眼下较好的选择。

其实,梳篦厂和旅游结缘也不是一两天了。“以往的常州梳篦,55%出口东南亚。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常州梳篦进行了转型。”金松群说,那时起,常州梳篦就开始研发旅游商品,为国内各大旅游景区开发纪念品,包括为云南景区开发“阿诗玛系列”工艺木梳;为大连极地馆生产热带鱼造型的木梳等。“现在,旅游纪念品已经占常州梳篦厂年销量90%以上。”

有趣的是,推出工业旅游项目之后,不仅来自国内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外籍游客很多,还有许多老常州急着要来看。“当年靠着做梳篦这门手艺,养活了常州西门、南门一带近万户人家。大家都想来看看祖辈们赖以生存的手工工艺。”假以时日,抓住新的发展契机,西门外、运河边的常州梳篦又将成为一道承载历史记忆、凝聚人文情感的城市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