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拍摄中国春节的“瞬间快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拍摄中国春节的“瞬间快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年前曾向一位外国教授解释中国人眼中的“春节”,我说:“春节就像是你们西方的圣诞节,它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合家团聚的节日。”那位教授会意地点点头,不过随即反问道:“不过西方可没有浩浩荡荡的‘圣诞运’(因中国“春运”而想到的字眼)。我们很难想象中国人为了赶在那几天回家,会愿意塞进那么拥挤不堪的火车,甚至有人为了全程无法上厕所而准备纸尿裤。”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向外国人解释春节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但直到我进入新华社,开始接触这方面报道之后,才确实感受到报道春节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技术活。春节报道应该如万花筒一般,包罗万象又充满“中国特色”,让外国人方便地窥得中国的社会百态。但要做到这一点难度不小――如何将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事件直观地呈现,让外国人读懂春节,同时还要借其展现中国的社会全景,让他们最终读懂中国,这是我们在春节对外报道中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今年的春节春运报道中,新华社对外英文播发了多篇“snapshot of spring Festival”(春节快照)报道,选取春运期间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对他们进行白描式的特写。新的写作模式使我们能发掘到以往大块报道没有覆盖到的社会现象,在实现内容创新的同时还拓展了报道的广度,向“全景式扫描”迈进了一步。同时,这次英文新闻写作上的探索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全新的想法和经验。

选题:小人物,大背景

西方媒体非常强调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人物和故事在他们看来往往比权威数字或专家解释更接近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考虑到西方受众的这一阅读习惯,我们将“春节快照”的焦点落在了普通的中国人身上,选取了包括农民工“铁骑队”、火车站售票员、消防员、服刑犯人、“恐归”的白领等各式各样的草根人物,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春节故事来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农历新年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虽然在收集素材时“广撒网”,但被我们挑中的往往是有代表性的“大鱼”。例如在《铁窗外的年夜饭》一文中,我们以一名获准“回家过年”的服刑人员为由头,向国外读者介绍了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中国监狱释放犯人“离监探亲”的特殊政策,展示了中国监狱重视人权的一面。同时通过服刑犯“想和家人吃年夜饭”的愿望,表达了“家”这一春节永恒的主题。

在另一篇《焰火下的灭火员》中,文章开篇提到周凯小时候对春节玩爆竹的喜爱,但自从他成为消防员后,每年除夕夜因燃放烟花而引发的火灾却让他忙得团团转――从周凯对爆竹的“又爱又怕”,折射出中国人对节日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矛盾情绪。文章接下来解释了中国人过年放鞭炮的传统,和北京今年严峻的春节防火形势,结合周凯的新年回忆,从侧面向外国人解释了春节期问中国城市烟花爆竹燃放“禁改限”的大背景。

如是,我们共选择了近十组人物,囊括了农民工、白领、城市居民、灾区民众和一些固定行业的从业人员等群体,通过他们来讲述包括春运买票难、城市用工荒、节日烟花燃放、节日恐归等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在谈论这些社会现象时,我们也尝试让官员和专家的评论从文章中“退位”,将话筒完全交给普通的当事人,让故事本身说话。

抓取生动的细节和引语

有别于深度报道,群像式的“快照”力求在短小的篇幅中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其背后的社会现象,这要求我们注重细节和引语的选取。同时,恰到好处的描写和引用在烘托主题方面往往也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在一篇讲述春运高峰时火车站售票员加班加点的文章中,我们突出了主人公马荣售票工作的一些细节:因为害怕上厕所耽误售票而不敢喝水,每天连续十二个小时只能靠润喉糖支撑嗓子。而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还引用了一位“旁观者”的话――火车站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谈到北京站临时招募学生来帮忙:“她们挺不容易的,有个女孩儿第一次来,动作可能慢了点吧,被旅客给说哭了。”通过这些细节和引语,希望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春运售票高峰时的忙碌气息,从而对“春运”这一抽象概念获得更加全面的了解。

[文章实例]

“春节快照”英文组稿节选:

当假日意味着加班――中国春运中最忙碌的人

姚远 卢国强 倪元锦

在中国,农历新年是一年一度合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最不愿意加班的日子。然而对于某些岗位上的人来说,春节却带来了他们一年来最忙碌的时刻。

润喉糖和创可贴

连日的购票长龙使得水杯成了售票员马荣最不敢触碰的物体。

在将近一个月的春运售票高峰里,马荣常常要一天工作12个小时。她窗口前的队伍绵延到火车站外,焦急的购票者一个接一个地涌上前来,询问和抱怨声包围着马荣,不让其有一刻清闲。

“因为害怕上厕所,我们不敢喝水――上厕所的三五分钟可以卖出好几张车票呢。”马荣说。

作为天津火车站的一名老售票员,马荣能熟练地在一分钟之内卖出一张票,但一些热门的火车票往往就在几分钟内即宣告售罄,让很多苦等无果的购票者非常沮丧。

正是因为如此,马荣“一刻也不敢离开窗口”,她只得用“金嗓子喉宝”代替水,来缓解沙哑疼痛的嗓子。她的手指上缠满了创可贴,因为快速数钱“往往会在手指上拉出许多口子”。

马荣还要随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为购票者们操着“全国各地的方言和口音”。

便宜的票价使得火车成为许多春节返乡客的首选。其售票高峰往往在节前一段时间出现,焦急漫长的队伍和焦头烂额的售票员便是那时售票窗口的独特风景。

北京火车站的一位杨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应付这一年一度的春运高峰,不少假期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也被招募来充当临时售票员。

“她们挺不容易的,有个女孩儿第一次来,动作可能慢了点吧,被旅客给说哭了。”杨主任说。

焰火下的灭火员

打心底里,22岁的周凯还是很喜欢那些节日爆竹的。

“记忆里的过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放爆竹。尤其是那种便宜的摔炮,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周凯回忆道。

周凯和爆竹的美好回忆一直持续到几年前,当他成了一名北京的消防员。

中国人有放烟花点爆竹迎接农历新年的传统。在过去,劈里啪啦的爆竹声被认为能驱走恶鬼。但在周凯看来,这种节日习俗也招来了火患,让消防员的除夕夜变得格外的忙碌和危险。

“每年除夕消防战士都是和自己的战斗服一起度过的,我已经好多年没回家吃年夜饭了。”周凯说。

今年干燥的天气使得北京的防火形势格外严峻。此前,北京消防部门称将投入7000余名消防员,并在烟花燃放高峰期执行一级战备执勤。

“我们年年都包饺子,不过等处理完所有火警后,饺子常常都凉了。”周凯说。

眼下周凯正考虑找个女朋友,不过有一个问题――“除夕夜我没法陪她,只能让她和我父母在一起,希望爸妈能替我哄哄她。”

――摘编自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责编: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