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乐教学中美的追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乐教学中美的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教学是美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和学的过程都是在美育的渗透中完成的。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从而完成对音乐的学习过程,获得音乐方面的知识,同时积累审美经验和感受,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及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一、专业知识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各种音乐作品的演唱活动和感受并表现其具有的各种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说,要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都与它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以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记得有位大师说过,声乐表演的灵魂在于内在的艺术休养,境界提高了,声音质量也就提高了。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及生理条件,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做到因人施教,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使其对音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学好音乐的潜能。这种“顿悟”能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一定要因人而异,“量”学生的“力”而行。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好听的音色,调动出自己最好听的声音,这也是声乐教学的目的所在。

2.形象性

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应以美为本,尤其是在进行基础的发声训练时,要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比如,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来引导、启发物理学在演唱时的音乐形象意境。这段以景喻人、表现小芹对二黑哥爱慕之情和少女心中的崇拜追求和向往,要求学生以清纯、质朴的感情和声音感觉来演练,在乐句的流动中,仿佛置身于碧水蓝天的自然美景中。把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放在学生能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人物感觉之中,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表达的很清楚,赋予生命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更好的传递给观众。

3.愉悦性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无论是音乐知识的了解,还是音乐技能的掌握,都应该最大限地体现美育精神。同时,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感交流是教学中审美功效的重要要素。教师首先要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彼此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情感的交流会创造最佳的审美意境。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语言、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俗话说:“物以需而求,华以实而贵”。

二、教材内容选择中的美育渗透

选择适合的教材,直接关系到学习者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把教学曲目分成四类,并有侧重的进行选择。

第一类: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长城谣》以及歌剧《洪湖赤卫队》等。这类作品是一组组历史的珍藏画卷,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清。通过这类歌曲的教学演唱,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伟大。中国作品如此,外国优秀作品亦然。

第二类:根据民族题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如《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把一切献给党》等。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淳朴、深情地倾诉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三类: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经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再经过艺术加工和反复实践锤炼而形成的民歌。如《嘎达梅林》《茉莉花》《信天游》等等。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历史、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以及语言特点,在体会“伟大民族”“灿烂文化”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感受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第四类:性感性强,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规整严格,标准典型的作品。如《那就是我》《故园恋》以及许多优秀的外国作品,如《红梅花儿开》《山楂树》等,都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学唱这类歌曲,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

在强调教材选择重要的同时,选择多样的演唱形式如除氏得唱以外的小型齐唱、重唱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合唱,都是不可忽视的。在提高学生艺术品位的同时,培养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达到美育教育目的。

三、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美育渗透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的抽象直接导致其表现内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音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的实量,还有赖于参与者的表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声乐基本技巧,技能的训练、培养、还应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即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综合知识、融合知识的水平。

声乐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由浅到深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参与创造的文体突出地位和“二度创作”的艰难和复杂的过程。此间教与学能否保持同一步伐,尤显重要。教师要把握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审美主流方向,让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在健康、纯正、明朗、自然的审美过程中自由地发展,建立自己的演唱个性和风格。如果带有模仿痕迹的话,那么对一首新创作歌曲的教学,则反映着教师或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因此,正确处理好技与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技”指歌唱发声的技巧、方法;“艺”则代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表达,二者构成歌唱的整体,不可分割。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教学者更应注重在“高于生活”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教学,使学习演唱的人更加完美的掌握作品的丰富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对各种艺术的欣赏在不断变化,对歌曲欣赏也不仅仅局限于纯听觉上,已由过去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再到今天的舞台《屏幕》的立体音乐形着展工,出现了式样鲜多的新视听艺术。

作为一种尝试,2010年在北京举办中国(东洲杯)世界国际汉语合唱大会上,新创作的合唱歌曲《大海》《天堂的来信》的教学编排中,我用声乐演唱的技巧描绘出大海的波涛声,增添了歌曲的表现力,同时也使参加演出的演员通过排练学习,在轻声唱和表演上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和体会,促进了她们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天堂来信》是一首创作歌曲,开始利用哼鸣烘托出一种情景加上朗颂,此外还设计了一些舞蹈肢体语汇动作,营造出了很逼真的意境,描绘了唐山大地震的情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演唱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既调动了演唱者的热情和情绪,又使得她们的个性和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首作品获得全国汉语合唱大会铜奖。

由此可见,创造性的发挥,能够使作品鲜活的形象通过动情的演唱、恰如其分的表演得以清晰的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求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内涵,达到创造性地发挥演唱才能和表演技巧,才能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声乐演唱水平、艺术个性得以提高、发展、升华。

总之,声乐教学应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情感,或寄托一个美丽的梦想,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和一个好的声乐演唱者,出自教师的潜心培养、精心传授、细心打造和无形的审美渗透中,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里就会萌发出美的立意和意境,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也就悟出了的一句名言“长期积累,偶然得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