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剑锋直指华岳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剑锋直指华岳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牛年春节前夕,小锋登门拜年,送来由他领衔主演的新版秦腔舞台艺术片《劈山救母》光碟。年节期间连看几遍录像,激动、感奋、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戏中那生机勃发的青春气息,给我留下颇多鲜活印象,不禁想以粗浅文字略述观感,也算聊表祝贺之意。

磨砺精进的新起点

《劈山救母》又名《宝莲灯》《劈华山》《芒砀山》,其古本来源历史甚久,宋元南戏有《刘锡神香太子》,元杂剧有《沉香太子劈华山》,明清时西府秦腔也有《劈华山》的流行。近现代河北梆子、秦腔、京剧、川剧、豫剧、汉剧、徽剧、绍剧、越剧、粤剧等剧种均有此剧目。解放后以河北梆子整理本影响较大,早已拍摄成影片流播全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多剧种在演绎同一剧目的过程中,相互吸收,借鉴、融通、化合,无疑促进了本剧种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彰显了名角的精湛技艺。先辈立下的标尺使后学者有所依循,这固然是好事,但“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会成为跨越的障碍。笔者所赞赏的是,李小锋对经典传统剧目的尊重与审慎,在继承前人而又挑战自我的实践中所具有的胆识和勇气。他的演出本主要依据樊粹庭原著,并买下了《劈山救母》的改编版权,参考了七个剧种的本子和录像,自己动手改编排演,历时七载终于将《劈山救母》推上舞台。作为一名从小学艺、原有文化底子较薄的演员,能做好做大这块蛋糕,并不断翻新演出样式,这需要何等的坚毅与自信啊!

尤为可贵的是,李小锋以现代人的理念和意识诠释传统戏剧人物,改编剧本,在保骨架、守主干的前提下,采取破旧套、赋新意的做法,无论调整集中还是删繁就简,都没有忘记遵循戏曲艺术规律,力求保持和彰显秦腔风格。譬如,第一场《求签结缘》,是把老本分为三场处理的戏,浓缩为一场结构而成,尽量减少对事件过程的冗繁铺叙,从而加快了剧情节奏的推进。同时,注意对唱词的修改润饰,加强了剧本的文学色彩,追求清新典雅的意境和韵致。而在第六场《二堂舍子》中,则从观众的欣赏习惯考虑,基本保持了作为单折演出的篇幅,继承了雷开元精心打造的那段脍炙人口的唱腔,以浓墨重彩抒发人物内在感情的撞击与裂变,在重要的转折关节强化戏胆戏魂,藉以引发观众思想上的共鸣与震撼。联想到李小锋在前辈师长指导下,已往整理重排的《打柴劝弟》《白逼宫》《周仁回府》《花亭相会》,乃至移植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以及改编德国名著《浮士德》等戏,所达到的臻于完美的演出效果,回观新版秦腔舞台艺术片《劈山救母》的喜人成就,使人明显感觉到,他在艺术上有想法、有追求,在努力拓宽个人表演领域的实践中,总是立足于扎实的传统根基,自觉地把继承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为磨砺精进超越自我勇于开辟新起点。正如曹禺大师1987年在关于秦腔改革的谈话中所说:“我觉得还是要把传统的东西搞得透透的,然后再把剧目抓上去,因为我们的艺术创新不能没有一个基础,有了基础表现手法就有了依据”。小锋找准了探索与突破的路子,所以他能够不断走向升华与腾飞。这里,笔者想引用马克思的名言赠小锋:“当你飞翔的时候,传统就是你的翅膀”。

别开生面的新亮点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多元趋势,秦腔的生存空间受到严峻挑战。正是在这种紧迫的情势下,小锋推出了秦腔舞台艺术片《劈山救母》。其主导思想显然是要拓展艺术表现样式,为激活戏曲演出的与时俱进而探索新路。为此目的,新版在运用舞台神话剧和戏曲电视化相结合方面,付出了艰辛劳动,取得了新的成果。

其一,遵循传统戏曲的基本规律,坚持破实就虚、载歌载舞的艺术特点,在舞台剧的框架下借助电视技术手段,着力体现虚拟性、象征性、写意性的风格。新版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没有搞大布景、大道具、大平台之类的所谓“大制作”,注重在调节时空变换,营造意境氛围方面做文章。场与场之间依然是分幕相隔,使观者有身在剧场的亲近感,而每场各个单元相互转换,则用电视化出、化入的“叠印”衔接,如第一场“求签”、“降雨”、“成亲”、“离别”几个情节,变化得相当自然贴切,加上音乐与伴唱的巧妙过渡,就把从“岳庙求签问吉祥”,到“婚后离别长安去”的事件过程,从导表演手法上给予简洁洗炼处理,一改琐碎拖沓、冗繁的老套子,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使人明显感到,戏曲本色是主体,电视手法是丽饰,简约而质朴,明快而清新。

其二,运用电视镜头和画面切换技术,解决了在舞台演出中无法表现的难题,如哮天犬当场变人身、土地神幻化老院公、旷野忽现戴贤庄、灵芝华山救婴儿、转瞬送与刘彦昌等,都增强了作为神话剧特有的空灵色彩。为体现最能代表剧种风格的声腔与念白,又对相关角色采取因人而异的音配像办法,相映生辉。从演出录像的视听效果看,都颇有新意。

其三,尽管追求别开生面的演出形式,是一个令人称道的新亮点,但因受自筹经费的财力所限,不可能也经不起大兵团、大场面的大扑腾。这部戏由李小锋担纲主演,并与民营剧团合作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为托举民营剧团的秦腔新人,做了搭桥铺路、扶花梳柳。可谓一举两得,善莫大焉。

敢为人先的新卖点

小锋11岁时考入县文艺训练班,背粮学艺之艰难,促使他奋发刻苦,学业长进。翌年排出武戏《挡马》,本想请母亲来看戏,以慰养育之恩,谁料戏还未演,母亲竟撒手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未见到……泪别慈亲,痛悔殊深,悠悠一念,久埋在心:决意排一部以母亲为题材的戏,藉以补偿人生的最大遗憾!无论后来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还是毕业后调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一直在苦苦思索并寻找机会――这就是打造《劈山救母》的真实动因,他要从心底唱出魂牵梦绕的“母亲之歌”。

在舞台艺术片中,小锋一人独当三个角色,演来各有招数,性格色彩鲜明。前边以小生饰演刘锡,扮相清秀俊美,做派潇洒儒雅,静气中浸润着文气,质朴中闪现着真诚。中间以须生应工刘彦昌,尽力弥补体形单薄的局限,着重挖掘人物的心理流程,激越慷慨与沉稳凝重兼而有之,富于感情和明于理智把握有度。《二堂舍子》中的唱词改动即是证明:一是将“这件事儿我不管,一概交与王桂英”,改为“后堂请出王桂英”,不再是狡黠的回避与顺水推舟;二是将“父把这来历对儿讲,还要你自己做主张”,改为“现有血书你看端详”,不再是说明原委完事,把矛盾交给初涉人世的儿子。既体现出刘彦昌在大难危厄面前敢于负责的态度,也使王桂英在舍子关头的思想基点得到提升。同时在声腔处理上加强了浑厚苍劲的须生韵味,以有别于自己往日的小生演唱风格。后边以武生行当塑造沉香,身手矫健,英姿勃发,武戏文演,从容镇静,突出了思母、寻母、救母的急切心情,强化了敢爱、敢恨、敢斗的勇武形象。在三个角色的表演中结合剧情运用了“甩发”、“滑步”、“帽翅”、“把子功”、“飞脚旋子”及“虎跳前扑”(翻功)等戏曲技巧,展示了个人扎实的基本功,有力地衬托了人物性格,而不是单纯的程式展览。既体现了“艺痴者技必良”的传承精神,又表达了“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的艺术理念,足以证明李小锋在成名成家之后,没有沉迷于已有成就的自满自足,更无固步自封的保守懈怠,不断发扬思变求新的开拓锐气,是他敢于勇开先河的前进动力。

笔者孤陋寡闻,对一人独当三角的事,不敢妄言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否有过,但就秦腔界而言,称得上是敢为人先的发轫之举。它的探索性、实验性与挑战性,无疑使这出戏的问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李小锋继前辈之艺,集众人之力,以剑锋直指华岳巅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熔古铸今精神,为新版《劈山救母》的成功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这表明他确有实力成为“挑大梁”的“角儿”。戏曲舞台固然是综合艺术,但更是“角儿”的天地,观众看戏就是看名角,名角出新戏就有新卖点。听说该剧的舞台版参加“金城之春”戏剧活动时,在兰州连演数场而引起极大轰动,可见“角儿”的旗帜性作用毋庸置疑。愿秦腔舞台推出更多的名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