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改革开放30年建筑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改革开放30年建筑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5年与30年

在我开始叙述这篇论文之前,直至写作之中,一直惴惴不安,因为上课听到一句话感触量多,言曰“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却所言甚多?”想起须写满5000字,面对的又是一个如此宏大叙事的题目,心里就开始发毛。三十年时光,自己在世也不过二十几年,而前十年又是少不更事的时期,更惭愧的是直至考入建筑系才慢慢开始对建筑进行关注,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体会更是不足五年,匆匆光阴,体会自是不会很多,只希望用我不多的切身经历做一个外部框架与参照,尽量引用别人的言语,希望能将自己对中国建筑三十年的得失认识尽量包含其中。

成就篇

小分队林立

关键词:小分队

实例:标准营造

- 营造不再是一个职业,营造是一种生活方式

- 追求本质上的创新,决不追随模仿别人

- 激情、投入、严谨,崇尚个人创造

——标准营造草稿本

在标准营造事务所(以下简称标准)实习的三个月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建筑师所创办的本土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与我大三时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部院)实习的最大不同是,标准的工作有一种非常民主和自由的氛围。每天下午的某个时间,大家会围坐在一起,端起一杯咖啡,或点评方案,或抒发己见,或畅谈人生,几位合伙人也被大家称作“老师”,而不是“老总”。在标准工作会有一种相当“悠闲”的感觉,方案设计周期往往都是几年,中间经过无数次的推敲与更改,有时甚至完全重来,“老师们”则不厌其烦的鼓励大家创新,强调图纸的精致,苛刻的要求cad图纸上没有一个多余的线条。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部院极其具有效率的工作方式,绘图,建模,渲染都有专门的分工,方案从设计到效果图不用一周,讲究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和利润。而标准的模式让人依稀勾起了低年级上课时老师手把手改图的回忆。

如果说以部院为代表的国家级、地方级大型设计院可以看做番号齐备的正规军的话,新生的设计事务所因其规模的小型化只能算作小分队。正规军可以集中力量打硬仗,打大仗,比如鸟巢和水立方,小分队则可以做出富有情趣的小设计,比如阳朔小街坊,明城墙遗址公园;正规军因其机构的庞大臃肿而无法保证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受到设计者的监管和控制,最终项目难免会走样,而小分队恰恰因其小,保证了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集中在几个人的眼皮底下。小分队的出现还应当感谢改革开放和近几年稳定的市场环境。20__年12月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 由此小分队正式的合法化。从最早的民营,到私营,到现在大院的各种分支机构,境外事务所的咨询公司,小分队以多样化的形式生存着,从最早只能依靠住宅等项目苦苦支撑,到现在“明星”事务所的海外中标(朱锫事务所的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术馆,mad的梦露大厦),都标志着小分队已经从成长期进入了发展期。也许正是有了这些小分队,才能让更多的具有独立自由精神的建筑师有自主的发言权,才能让我们的建筑产品有向建筑作品、建筑精品发展的可能性吧。

特拉尼开光

关键词:开光

实例:张永和《平常建筑》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罗马的但丁纪念堂没能建起来。但不难从保存下来的图之中看到建筑师杰赛庇 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对材料、建造、形态与空间精神的造诣。他用这些质量构成的不仅是建筑还是诗。对于特拉尼本人,但丁纪念堂首先是诗,因为纪念堂的每一个建筑元素和空间都对应于但丁《神曲》中的某一个章节。但我不认为但丁纪念堂的诗意出自于建筑与诗歌的关系。但丁纪念堂的诗意更是石墙承重的诗意,庭院的诗意,石柱的诗意,柱与柱之间关系的诗意,高差的诗意,踏步的诗意,门洞的诗意,天光的诗意,矩形的诗意,方形的诗意,正交的诗意,窄的诗意,玻璃的诗意,玻璃柱的诗意,顶棚与柱之间关系的诗意,缝隙的诗意,石铺地的诗意,围合的诗意,基本建筑的诗意。”

——《平常建筑》张永和

我是从大二开始认识张永和的,之前只听说过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因为同班一个同学曾在那里实习,并没有看过他的建筑,大二别墅设计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长城脚下的公社,看到了他的二分宅,这个用夯土建筑的房子在众多的“抢眼球”建筑中并不显眼,内部空间也无精彩可言,更可笑的是竟然两座单体一摸一样的并置,似有玩笑之举。后来又参观了他的另一个作品山雨间别墅,慢慢对他处理建筑元素与空间有了一些感悟,觉得他还是相当认真的在经营建筑。直到大三看到了他的《平常建筑》一书,才发现他与别的建筑师的不同所在。书中对建筑建造、材料、形态的逻辑分析让我有如被佛家高僧开光,通过他的介绍,让我认识了安腾,迈耶以外新的建筑大师(彼得祖母托,赫佐格和德默隆,阿尔瓦罗西扎)对建筑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之前占据我脑海的还是《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诸多组合形式,到了如今却变成了《平常建筑》里祖母托的片岩承重墩,赫佐格和德默隆的玻璃鳞墙,西扎的两跑楼梯,mvrdv的双宅,以及特拉尼的乌托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特拉尼的那个熟悉的平面,在探讨张永和承担了为中国建筑界引入正统的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的重要使命的时候,我也不禁莞尔一笑:是啊,当年就是这位老兄给我开的光。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同学被他开光,但我知道,能被开光,至少是一种幸运吧,至少我们可以从新认识建筑了。如此推演,中国建筑被他开光,也可以称得上一种成就吧。

爬殿精神继承

关键词:爬殿精神

实例:古建测绘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本文来源:文秘站 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傅刚费菁在其《都市村庄》中曾经评价,说有两类建筑师的追求,最值得我们尊敬。“一类,是固守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急于胡乱发展,活儿做得极其地道完美,不随便掺新东西,纯粹古老,不听别人劝,拒绝外界的诱惑。再一类,全力以赴创新,血管里流着传统文化的汁液,却拼命求新求变,不听别人劝,拒绝往回看一眼。”如果说张永和、马清运、马岩松、朱锫、艾未未、张雷、王澍等所谓的先锋建筑师已经在如今 纷繁混杂的国际消费语境中攻城略地,抢夺到主流话语权的话,更要值得庆幸的还有我们前赴后继的建筑师或建筑历史学者在保护研究着我们最后的土特产——中国传统古建筑。更更要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攀爬到大殿屋顶的过程认识到了建筑的原始力量,更更更要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清华建筑系里还依然保留着古建测绘的课程项目,让我们可以直接的通过身体接触到那些古老的文明与艺术,让我们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静下心来,安心效仿朱启钤当年营造学社的学员们一笔一划勾勒出佛堂大殿的场景。当我们爬上大殿的屋顶,拉开皮尺,丈量着建筑的大小构件以及周围环境,搭起临时脚手架,惊动无数蝙蝠,扬起千年尘埃的时候,历史仿佛在这一刻重合。我想,这种原真性的建筑体验和前赴后继的爬殿精神的传承才是中国建筑30年最值得庆幸的遗存与成就吧。

缺失篇

刹车失灵

关键词:刹车

实例:圣家族教堂

“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于1882年开工,造了一百多年,依旧脚手架林立,一代代建筑师、雕塑家、艺术家不厌其烦地在研究着每个面的细部,借助于21世纪的电脑,有些复杂的面会设计的更为准确,那些推敲用的素描、石膏、模型本身就是艺术精品。圣家族教堂在我们提倡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今天看来,可能是少慢费得一个例子。但正是这种以过程为乐趣,精雕细刻的精神和几代人在一个建筑上的努力,成就了这一令人赞叹的世界建筑精品,投身于这样的事业,一生将无憾矣。”

——《设计事务所 昨天和明天》薛求理

国外建筑师常常羡慕我们太忙了,我们常常羡慕国外建筑师太闲了。

记得库哈斯对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有这样的“赞扬”:“中国建筑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最少的报酬设计了最多的量。中国的建筑师数目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他们各自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设计着五倍的量,并赚着十分之一的设计费。这相当于2500倍于一个美国建筑师的效率。”

的确如同老师在课上所讲,中国30年的建筑进程就像一个加满油的交通工具,在飞速的向前狂奔,奔的越快,视野越窄,越不知道我们将奔向何方。

但这是建筑师的主观意愿么?是否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刹车失灵了?当建筑成为商品,当城市成为模特,当建筑师成为明星,没有了表现永恒价值的压力,更能坦率无忌的表现技术和消费社会,感受到新的激动和刺激,各式各样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维修一下制动?

冯纪忠先生的松江方塔园只是他个人的执着建筑追求,然而,何时我们才能有像为圣家族教堂工作的建筑师们,不在乎自己参与的作品是否会在自己有生之年建成,不标榜自己的参与,一代代的将一个建筑,一种对待建筑的永恒态度延续下去?

我们何时才能有我们的圣家族教堂?

阿卡汗的等待

关键词:土鳖大师

实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协力造家 宜兰试验

“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力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此时此地》 刘家琨

阿卡汗建筑奖,由阿卡汗陛下于1977年创办,旨在奖励那些对社会住宅,社区做出发展,复兴,更新和文化历史区域保护的设计,同时也关注景观与环境的改善。

作为一个[:请记住我站域名/]发展中国家,一个远离现代建筑理论太久的国家,也许未来很久我们都不会出现能够荣登普利策奖的建筑大师。但我们是否可以产生像哈桑法赛、查尔斯科里亚等植根于地域的“土鳖大师”与“土鳖作品”?从过往的获奖情况看,中国在近30年的建筑实践中还没有做到。

去年有幸拜访了扎根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和他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因为地震,他走到了主流话语前。在他的鹿野苑博物馆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四川林盘与佛家清净修为的意境。他对于四川传统民居景观的继承在不经意间的流露让我体会到了地域的强大力量。同样是地震,让中国大陆又认识到了一位早已在台湾出名的“土鳖建筑师”谢英俊,他以非一般建筑师的角度来介入建筑:致力于原住民地方特色的保存,以及农村可持续建筑的营造。在建造实践中,着重于农村建筑的环保、节能、农民参与、并形成社区产业,促进区域与合作经济发展。其协力造屋运动引发关于原住民社区、全球化与地域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深入讨论。《domus》这样评论谢英俊:“这些年来从经济的狂飙到社会的剧变,让反应相对迟钝的建筑界,也开始不安于世,后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诡异地结合在一起,在则商品化和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奢侈风所向披靡,他则背着这一切,走进一片杳无人烟的荒漠,从台湾原住民族部落,到中国大陆农村,从河北定州到河南兰考到宁夏银川……可持续建筑的理念,让他回观城市的一切,反而更像海市蜃楼。”

远在台湾的宜兰,一向默默无闻的黄声远也走进了主流媒体前,他的“宜兰厝”活动历经15年,通过仔细经营平民式的建筑,获得了当地居民和台湾建筑界的认可。虽未能亲自体验他的宜兰社区,但从他的《杨士芳——旧城生活廊道》一文中,我看到了与《独陋轩答客问》中异曲同工之妙的段落:“七年前开始,慢慢凝聚北侧小区的梦想,从市区老巷走入碧霞宫、穿杨士芳林园后,轻松漫游小区步道,在经社福馆、西堤屋桥上宜兰河…… ”

我们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像刘家琨、谢英俊、黄声远这样的“土鳖大师”? 是否还有在“逸散偶然”道路上行走的人?阿卡汗在等待,我们在等待。

中国制造恐惧症

关键词:中国制造

实例:鸟巢 cctv

今日中国制造的轻工业品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和外国制造商的忌恨。青睐与忌恨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源于中国产品共同的特点:价格低廉。低廉的价格一方面使外国同行面对居高不下的成本有种空前的危机感,另一方面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能买更多的商品。但低廉的价格也使中国产品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和老祖宗制造的产品代表的高贵品质相比,今天的“中国制造”,在许多地方是“大路货”、“便宜货”的代名词。没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也少有品牌的含金量。又由于对外贸易中,中国一些见利忘义的商人向东欧、前苏联地区输入一些质量较差的产品,“中国制造”的美誉度也在下降。

——《中国制造的古今迷局》李勇

鸟巢和cctv虽说不能算作中国设计,但肯定可以算作中国制造,两个建筑都云集了当今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尽管如此,tvcc一把大火反而给刚欲挺起腰杆的中国制造泼了一盆冷水。

近年一个强大的词汇:“山寨”在大江南北开始流行,源远流长,这个词汇的出现其实早就有“中国制造”的底蕴架构。在外国,人们谈到“中国制造”时往往都意味着粗制滥造,有人甚至专门生产了”not made in china”的标志。这次四川地震,共计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 其中有多少是豆腐渣工程已不可知。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没有能力或机遇产生建筑神品,建筑逸品的时候,中国当代建筑30年建筑产品质量依旧不过关,依旧缺乏建筑作品和建筑精品,这点在最新一期的《时代建筑》中仅仅通过寥寥数页就总结出了30年的精品建筑就可以看出。如何产生更多质量过硬的建筑产品,更多的建筑作品与精品也许是未来一条更加务实的道路。

结语——俄狄浦斯神话

从某种意义讲,俄狄浦斯遭受着自己无法抗拒又无法理解的命运之劫,他是被命运牵着线的木偶。可同时,他又是凭自己的意志,带着明确的企图,决定着自己的每一步行动。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索福克勒斯

在今天,当我们再来审视俄狄浦斯神话的时候,我们发现命运对于中国建筑30年的控制竟也如出一辙。我们在不断地希望探索出一条饱含中国文化与历史脉络的建筑创作之路,却又不断地在历史中切割我们的脉络。然而正如索福克勒斯所说,我们不会停下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企图,即使命运再次将我们捉弄。

参考文献:

1.徐洁 支文军《建筑中国——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40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__.5

2.傅刚 费菁 《都市村庄》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__.5

3.张永和 《平常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__.10

4.刘家琨 《此时此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__.9

5.《domus国际中文版》编辑部 《domus+78中国建筑师/设计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__.12

6.索福克勒斯 罗念生(译)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

7.《时代建筑》20__-3 20__-1 20__-2 20__-3

8.《城市中国》20__.03 第7期《中国制造》

论改革开放30年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