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丽的包装下究竟是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丽的包装下究竟是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读了2010年福建语文高考优秀作文,并不为之喝彩,而埋藏在心底的一种隐忧却涌上心头。阅卷者所提供的所谓优卷一律都追求华丽,巧于“炫示”。这是好现象吗?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过去的高考作文质朴无华,近几年来却流入虚滑一路,这是危险的信号l难道议论文是这样写的吗?鲁迅、吴晗、邓拓等大师也这样写的吗?我从来都认为任何类型的好文章不能只用“华丽”二字作为评判标准,这种文风,流弊所及,会影响一代人。

一个全身插满花的人只会让人觉得他有病,用真情实感来写文章,直抒胸臆,了无挂碍,不是更好吗?而我们的阅卷者似乎只有一个标准:华丽、华丽、再华丽l

现在我随手摘几段作文,看看究竟说什么?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铎醒世。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埋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尹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把它来填满……(1号卷:《何妨让思维转弯》)

……我亦要赞美人类谦卑的神态与丰厚的劳绩,却哀伤于灵魂的羁旅无依。你可曾听说,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是美,让人双膝直立行走,傲然挑战烈日!真诚,让人向之萌生称之为爱的强韧纽带,让人性溢满芬芳!是善,让这群大地上的异乡者将根基所向土地深处,却始终向上生长,不生旁枝……(2号卷:《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在生命的纵横阡陌,踽踽而行,或见落花翩跹衰草盘桓,或经流水人家榆柳娉婷,或恍然听见悠远山谷中传来的黄鹂声声清啼,或一路尘满客袍。在行途的终止,我站定身子,蓦然回首,曾经的舟车劳顿原来是用以抵化一个明媚的春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号卷:《只待蓦然回首》)

这说的是什么?是包装华丽的呓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今年的优秀作文一出,今后几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必定刮起一股“追求华丽”的旋风,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们这一代老教师多年深切的忧虑。中学生写作需要的是真感悟、真感情!而这些所谓的“优秀高考作文”在议论中运用大量绚丽的语言,追求所谓“文化散文”的风格。十分花哨l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20多万份的作文卷中不可能没有吧l阅卷者究竟要把高考作文引向何方?

更有甚者,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一考生的作文居然用文言文写就,把华丽包装推向极致。

中学生以“文言”写作成名,始作俑者是2001年南京的蒋昕捷的《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中学生用这种文体写作的也就颇有其人了。但往往让人不能卒读,更不要说“耐读”了。

《士运论》我读了数遍,颇觉此文作者确有一定文言文功底,有一定才气。但总觉文章有一股酸腐味,一个当代中学生,满口之乎者也,实在滑稽。所写的形式,古时叫入股,今日是媚俗,不是言为心生,而是取悦他人,有矫揉造作之嫌。如文章一开头就说:“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就是矫情。一个当代中学生怎么会因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涕泗横流,扼腕叹息?这是古人套话,古人因怀才不遇,可能有此慨叹,而我们中学生哪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而为之涕泗横流?而细读全文,论点也游移不定,无甚新意。说的是“士”的命运,但古代中国是一个皇权专制社会,有理想的士往往命运不佳。屈原投江、党锢之祸、东林党事件与清代文字狱都是如此,明哲保身之士为了远祸,或辞官,或逃亡,过起桃花源中人生活,不问政事,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就是如此,这就是历史。

所以,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士运,当然决定于当时的环境,而小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说:“余有三叹作焉:一日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日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日士运在我不在他。”这只能说明小作者对历史的无知。文章最后说:

余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日(《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论点从“士运”转移到“士”的理想、追求。所以我说,全文论点游移,前后相左。

可是推荐此文的阅卷教授却高度评价:

《士运论》是一篇大胆而新颖的文章。考生运用古文的笔法,以典故来传达思想,到位而深刻。文中所谓的“士运”即外部条件。考生以种种典故论证指出,外部条件即便再恶劣,只要内心世界完善了,便有可能改变它。这一点不可谓不新奇,它与材料强调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很不一样。考生吃透了材料,不止于善用典故,并且传达了自己深刻的思考。文章几乎没有涉及材料,但又处处回应材料,是很优秀的作品。

实际上从义理、考据、辞章上看,此文实在并不高明,学写的是八股文,可八股文写作,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一种逻辑关系。起即是提出问题;承是分析问题;转则是换一个角度,甚至是从反面来进一步分析“起”所提出的问题;合则是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但此行文的承、转、合也不到位,论点不鲜明,也无新意,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表达的形式束缚了表达的思想,以辞害意嘛!根据作者的才情,用现代文写一定会写得更好。

现在,且不管它是否高明,我只问阅卷者为什么要推崇它,提倡用文言文写作,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意义?

我从来反对中学生写文言文作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读好文言文就行了。用文言文写作只能破坏文风,弄得文白夹杂,写得不文不白,非古非今,后患无穷。

20世纪30年代鲁迅就批评“青年作者又在写古文,诗词中摘些好看而难憧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满自己的作品”。鲁迅的话至今乃有现实意义!

当下,哗众取宠的作文比比皆是。才华从来不应限于文采与个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厚度,才是最根本的。文章追求文采,这是对的。但不能哗众取宠。

“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辞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准确、得体、通顺。还是第一位的。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写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l不知阅卷诸君有同感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