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育与人格的完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育与人格的完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完整人格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主要指美育)和无意识的美的形式(自然的或艺术的)熏陶的结果。本文重点论述美育对于完整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育;心理结构;完整人格

一、“完整人格”的意义

完整人格的关键在于对“完整”一词的意义的理解。“完整”指个体的整体非缺失、独立非依附性之意。“完整”意味着构成整体的各心理机能(知、情、意)的全面性、协调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他的各种心理能力应该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彼此之间既能共存、协调,又能各自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同时以不损害整体有机体为限。

教育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完整人格。而普通的学科教育都是针对人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或者是为了认识自然、社会规律,或为了学会某种技术或者语言等,这些显然对人的生存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来讲,“不管是从其机体生理方面来说,还是从其内在心理结构方面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因此,对人的教育应该从整体着眼,在培养一种能力时,还要兼顾其他能力,如果片面强调一个方面,其发育就会失去平衡,”①。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滕守尧讲:“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例如我们在审美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当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之所以感觉到愉快,是因为我们把握到了对象作为一个完整有机整体的完形,而这种完形具有和谐、平衡、节奏性的美感,这种美感同时作用于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使他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正是这样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对于造就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甚至宣称:美育应当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是不无道理的。

三、美育对于发展完整人格的意义

滕守尧认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分为感知,情感,想象,理解诸能力,而正是因为这些能力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完整人格。

3.1,美育对于人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美育并不让我们接受观念和知识,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审美对象,否则美育毫无意义。譬如当音乐在我们耳边响起时,音乐和我们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它像一位朋友一样向我们倾诉,使我们有可能产生共鸣,体验自己的内心,因此,音乐让我们感觉到了自己。因此,审美感知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不同特征——光、色、形,声音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

3.2,美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

“动之以情”,即人在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使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在自己与对象的情感交流与融合中实现审美的愉悦。因此在世间万物中,感人心者,莫过于美的对象。正如音乐艺术对于人,黑格尔说:“在音乐中,人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一种灵魂解放,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了。”因此可以说,审美心理,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整体心理结构处于自觉、自主与自由的发展状态。

3.3,美育,触发人各种思维的自由想象。

在非审美状态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各种指令性信号的制约(体现在普通学科教育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思维定势的制约。而当人们进入审美状态时,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由于审美活动中所营造的自由环境而纷纷被激发出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由于这些活跃的感觉并不指向某一确定的目标,并不导致直接的意识行为,审美为人现实生活的矛盾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高度统一起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放出独特的光彩。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心理还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种动力,可见审美心理又是人整体心理结构创造性发展的动力。

3.4,美育,促进审美理解力的形成

理解力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以欣赏中国画为例,中国古典绘画主要以水墨色为主,画面没有太多的彩色。水墨的颜色更接近于宇宙的本体,表现最根本的“道”。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道德修养和经历了复杂的人生情感体验以后,才能真正领会中国画独特的以笔墨传神的特殊意味。中国画里的物象不是逼真写实的,而更注重神韵,意趣的表达,中国画中所描绘山水花鸟是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比如绿色的荷叶往往被画成墨色,画家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更为含蓄和深沉的生命的力量。“绿色算得了什么,绿色不就是阳光折射所造成的‘假象’吗?”再比如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人物表情呆板,姿态僵硬、色彩单调、缺乏层次感,这是因为那个时代宗教等级差别严重,所以那个时期的绘画是要极力贬低肉体的重要性。总之,审美理解需要对各个民族深层意识,时代精神和文化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其艺术品的形式的意味才会向我们展现出来。而美育就是这样一种全面的深刻的丰富和改造自己内在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的一种教育。

而更为重要的是,美育还可以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所达不到的特殊的理解方式。那就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滕守尧②讲,“艺术的意味溶解在形式里,只有首先对形式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而这就需要,“让人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识认标签,从而迅速把他们归于某一种类之中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而树立以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就是说需要我们克服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应去把握事物完形。标准化的分类方式必然会使理解力受到约束。席勒曾说过;“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职业的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美育正是将日常态度转化为审美态度的一种教育,即按照想象力和情感对形式整体意象进行关照和分类。从这个意义上讲,彩虹不是太阳光和雨露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落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某种伤感凄凉写照。兰花不再被归并于植物的哪一科、那一类,而是君子的化身。这时,无生命的事情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总结

李泽厚讲过:“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意识的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而只有美育能够唤醒这种能力。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诸能力的培养使人心理结构中的知、意、情得到高度统一、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滕守尧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29页

②滕守尧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361页

参考文献:

[1]滕守尧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M].1998.3(2004.12重印)

[2]朱志荣著: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5.1

[3]王建疆主编:审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M].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