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传播观念窥探电影的成败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传播观念窥探电影的成败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电影市场的日益繁荣,人们可选择的电影也日益增多。我国民族电影要想成为更多观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就必须明确新时期我国民族电影的功能和观众对民族电影的要求,更新文化传播观念,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在加强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开拓娱乐和商业的功能。这是新时期我国民族电影赢得观众,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

综观西方电影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一经产生就被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工具而风靡世界,在此过程中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电影被认为主要用来给观众提供娱乐和享受,把观众当成电影的服务对象,满足观众精神上的。但在我国,由于特殊国情,电影出现后一直充当一种教化的工具,被认为是拯救民众、启发民众、改良社会的工具,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而淡化娱乐和商业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电影观众的构成及其需求也随之而改变。由于不同人群的经济水平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导致了中国电影消费群体的萎缩,同时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对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要求更加强烈。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通过其高投入、高科技、大制作的策略,大力发挥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对我国电影观念带来严重的冲击,同时抢占了大量的观众市场。

虽然我们都承认,国产片总的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而上座率却一天比一天下降,固然,电视的竞争,进口影片的引进,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等,无疑都是国产电影上座率下降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起作用的还是内因,即影片自身的文化定位问题,过分强调教化功能,对新时期突如其来的变化难以适应,对观众缺乏了解和研究,无法满足新时期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

首先,在电影功能定位问题上,在我国电影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之后才是一种艺术,最后才是一种大众娱乐。因此它的首要功能仍被理解为一种“政治宣传”,这使得电影的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分离状态;同时,电影作为多种任务的承担者,作为缝合各种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既缺乏有效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也不能进行彻底的艺术探索,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些都是造成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远离电影的原因所在。而世界电影史发展表明:电影是艺术、娱乐、意识形态三者合一的,而这三者的结合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中国电影正好犯了这样的错误,这使得电影既不能很好地发挥意识形态功能,也不能实现其艺术、娱乐及商业功能。

其次,对新时期电影观众的变化认识不清。中国电影的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压之下对观众的变化不敏感,或者是看到观众的变化而不想改变自身以适应观众,再进一步就是看到了观众的变化,也努力地调整自己,但改得不彻底、不到位而造成我国电影和观众的分离。从新时期电影观众的构成来看,农村电影市场已基本萎缩,城市里的中青年是现阶段电影的“重量级消费者”。他们眼界开阔,文化程度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强,盲从度大大降低,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子弹论”也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三,新时期观众的需求和情趣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找到根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人的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即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个和平建设时期,人们的安全需求基本上已得到了满足,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电影除了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之外,也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要求。所以电影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观众的变化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宏观条件下观众已有的和正在产生的、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化宣传而长期忽视观众心理和观众需求的研究。大力挖掘自身的娱乐和商业功能,吸引观众重返影院。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很强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在形成以社会共识面貌出现的意识形态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它所倡导和宣扬“旋律”的功能是不容改变的,同时也承担着教育人民群众的重任。我们应努力提高其观赏性和娱乐性,找到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结合点,实现电影政治性、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新时期的观众,因为无论是以观众为中心、以娱乐为本位的电影观,还是以政治为中心、以教化为本位的电影观,都离不开观众的接受和参与。

寻找中国动画的创作出路

周梅婷

每到寒暑假期,美国、日本总会推出吸引青少年的动画大片,同时各级电视台的青少节目也几乎全部被外国动漫占据。青少年对国外的米老鼠、流氓兔、奥特曼、蜡笔小新等动漫形象耳熟能详,相比之下,能让孩子们记住名字的国产卡通形象则屈指可数。

中国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有很多,但关键问题之一出在创作力不足,内容缺乏竞争力上。由于长期为国外企业做动画代工以及漫画创作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国产动漫产品的创作难以避免地出现表现形式落后及内容空洞等问题。我国目前拥有强大的绘画与制作力量,许多国外动画片都是中国人画的,但是创意与故事都是别人的。

如何改变中国原创动画作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呢?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变“教”为先为“乐”为先

说教味太浓、娱乐性不够成为阻碍中国动漫原创作品走近大众、塑造品牌的拦路虎。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

而当我们看国外一些优秀动画作品时,却可以发现“寓教于乐”也是他们一贯的手法,就连趣味性极强的迪斯尼动画大片也在标榜自己的教育意义。但是,在这些动画片里,教育意义却不像我们的动画片所表现得那样直白。它们往往将娱乐性,趣味性放在第一位,“教”则隐藏在欢乐生动的情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正确地处理“教”与“乐”的关系问题。将“乐”放在前,将“教”隐含在“乐”之中。

突破旧有观念。纠正年龄误区

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所以不可避免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出幼稚的特色。由于长期以来动画都被视为我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在传播时少年儿童也成了我国动画的主要受众。这就使我国动画在选材和表现上,仅仅围绕着儿童打转。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

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就是缺乏想象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其实动漫是一门严肃艺术,并非低龄定位。2005年AC尼尔森媒介研究的《中国电视媒介市场最新报告》显示:动画片已经成为大量都市成人最重要的电视内容。观看动漫已经成为都市成年人的重要消遣方式。动画甚至是高智慧、超幽默、浓精华的一门艺术,用一种成人的智慧和动画思维,提升了那些来源于儿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动画想象。

我们尽可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多做一些“大孩子们”也爱看的动画作品。在动画中表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概念,里面既有小朋友的小快乐、小烦恼,也有成年人想要排遣的压力与寻觅的欢乐。将动画片做得老少皆宜,人人都能各取所需。

拓展想象,创作能力。与奇幻文学相结合

从《宝莲灯》到《摩比斯环》,中国动画片的想象力一直备受质疑,如情节乏味、人物脸谱化;依赖历史题材和创作没有创新;对白生硬、故事冲突薄弱等等。使得这些大制作失去了应有的优势,变得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

动画片是一个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世界。只有在创作时融入非凡的想象力,才能使动画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像美国、日本的很多动画作品是取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美国的《花木兰》就是取自我国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日本的((七龙珠》的主角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孙悟空。但是他们通过将大胆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到故事结构、情节编排、人物造型、背景等艺术创造上,动画片变得宽容度很大,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趣味性和想象力贯穿始终,人物变得鲜活,剧情变得幽默,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种针对动画自身特点进行的再度创作,将故事塑造得更加丰富和富有魅力。

另外动画不同于电影、电视之处在于它可以不受现实条件制约,只要是能够想到的场面、效果,动画都可以尽情表现,这不能不说是动画的一大优势。而奇幻文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文学,它的情节紧张、内容奇特,充满了魔幻色彩。因此将充满魔幻色彩的文学与表现力极强的动画相结合,是一条可行之路。近些年风靡世界的《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正是这一类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作。其中根据《魔戒三部曲》制作而成的三部电影在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了27亿美元。而动画在魔幻效果的表现力上更为自由与灵活,成本也较低。如果能与此类文学作品结合,那么所创作的动画片必将受到更多观众的欢迎。

近些年中国动漫有了一定的发展,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动画有着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在思想上完成一些旧有观念的转变,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与时代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