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籍.文字.设计的力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籍.文字.设计的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杉浦康平的著作《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的阅读和理解,结合书中涉及到的“亚洲多主语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承、汉字的繁体与简体、亚洲书籍装帧设计、大师教学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扩展式论述,分别阐明了复兴亚洲文化的必要性、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相结合、赞成恢复使用繁体汉字、书籍设计中纸张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大师们的教学方式得到的启示几个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 汉字字体设计 书籍设计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63-03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籍,首先在于它的文本形式与众不同。全书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与代表中国、韩国、印度及日本的设计师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通过从大师们的对话,使读者得以分享这些设计师们对本国的文化、文字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这种“对谈集”的形式使我在阅读本书时始终兴致高昂,从几位设计大师的对话中细细品味亚洲设计的独特韵味,并从中受益颇多。

一、亚洲多主语文化的复兴

杉浦康平在书中说道:“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狗也有主语,森罗万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主语。让我们去认知‘我、我’并非是世界的全部存在吧。不妨与世间万物逐一来个换位思维。如果你是它,会怎样看待世界呢?这是一种训练,也就是和自己的眼睛一起理解所看到的整体世界。”

“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彼此重叠曾累、盘根错节、互为扭结,连成一网。它们每一个都有主语,经过轮回转生达到与其他事物的和谐共存,即共享精神气韵。‘现代’这个方程式会突然产生错位、变异。1+1不等于2.而等于5或等于0。”

“欧美人整天强调的都是‘我,我……’,对他们讲只能是与贫乏、狭隘的利己主义的对话。即使在亚洲,现在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些人无视传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趋势。他们不是在寻求万物共生,而是朝着‘利己、自私’的社会发展。令人遗憾,这种动向就是破坏型的西欧主义啊。”

杉浦先生的话让我联想到近年来的亚洲文化复兴意识。东方强调整体,西方强调个体。亚洲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相互依存的复杂整体。从发源三大宗教到孕育四大发明,亚洲这块神奇的大陆,至今仍生活着近千个民族,每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令亚洲骄傲。在历史的长河中,亚洲文明一直因其聚合多种不同文化而著称,不同种族和宗教的人群的和平相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统。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西风东渐,亚洲各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传播版图上日趋边缘化。

但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是一个单向的、孤立的发展路线,亚洲国家无条件地向西方取经以及用西方学说和方法诠释本土经验的时代开始成为历史。如今,亚洲各国开始意识到文化的“失语”所产生的民族身份的模糊。亚洲已开始携手防止东方文化“失语”命运,加快亚洲文化复兴的脚步。

亚洲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搭建了一个传播平台,让各国弥足珍贵的艺术样式在这里被展示、被研讨、被欣赏,碰撞思维,在文化交流和不同文明的对话中,加深亚洲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它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狭隘范围。

亚洲各国都需要培养一种文化自信,即对本民族、亚洲文化的自信和欣赏。但拯救“失语”的亚洲文化,不是靠一个亚洲艺术节和相关国际组织救助几个传统文化项目就能扭转乾坤。一个文明的兴起,排除不可扭转的外在因素,努力自救,才是根本的出路。

二、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由于遭受现代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开始走向沙化,中国民间艺术这个在现代看来非主流的艺术形式濒临灭绝。电视和网络充斥着西方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早已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将其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从杉浦先生与台湾艺术家黄永松先生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黄先生对民间艺术的热忱和“抢救”民间传统艺术的决心和毅力。

黄永松先生在台湾创办的《汉声》杂志,迄今已出版一百三十多册。它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题,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向被西化了的现代人展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还尝试跨越中国文化界限,给整个亚洲关注传统文化的人们带来强烈冲击。

民间艺术专家张道一先生指出:“传统民艺有四项特质――俗、耶、粗、简。‘俗’不是庸俗,而是能体现大众的心声;‘野’并非狂野不驯,而是情感的自燃抒发;‘粗’不指鄙陋,而是摆脱了矫揉造作的虚饰;‘简’并非简单,而是直接和简练。” 黄永松先生有句话我甚是赞同,他说:“这四个字道出了传统民艺及艺人历久常新的精神特质。我觉得大自然宇宙原理,就在手艺人自身、他们的手和作品当中。”

我十分钦佩黄先生的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濒危状态下,《汉声》抓住现代人所忽略的传统文化,把记录整理民间艺术作为使命,对记录保存的对象制定了“必须是传统的、中国的或者扩大到东亚的、基层民间的、活生生的”四个标准,并编辑设计了“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以五种(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十一类(民间文化、生活习惯、生活保健、社会制度、传统科学技术、史地风物、自然生态、经济活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四十七项、几百个目来展开选题覆盖。在实地考察时,即使很小的东西也要探究其深层含义,注重细节调查,以求完美,努力将传统文化的本体、功用、制造技术和背景渊源完整地记录下来。《汉声》的理论指导俞大纲教授曾经说过:“传统是人的头颅,而现代是人的双脚,现代社会的现状是头脚分离,脚拼命向前跑,头颅却丢在后面。你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做肚腹,把头和脚联结起来。”

黄先生这种“抢救”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内地的同人们学习和借鉴。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详实的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既是中华民族根之所在,摈弃这个根,盲从西方设计理念的设计是没有文化本原的、肤浅的。虽然现在的平面设计中开始加入传统元素,但因对传统文化艺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设计本身仍提留在一种肤浅模仿的状态。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日本对文化传承的观念是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文化是要保证代代相传的,先人创造的文化就要永远尊重和继承。日本全国各地宗教和民俗纪念活动频繁、繁华的大都市里常能见到穿和服的男女老少,可见日本人对传统文化有多么重视。有句话说得好:“经济实力是肌肉,社会繁荣是衣装,而传统文化是血液、是灵魂”,日本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回过头来看中国,历朝历代对于文化传承持推陈出新的观念,这种前朝,推崇本朝的方式,不利于保留先人创造的文化。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一种被动式的传承。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只有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态度去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个例子:在大学生中开始盛行一股“汉唐风”,在毕业典礼时以汉服取代西方学士服,并提出中国高校的毕业典礼上学生应该穿着自己国家的学士服――汉服。本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提议,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汉字字体设计――繁VS简

汉字是象形文字,受阴阳原理影响,采用“天圆地方”构成方式。杉浦先生说:“汉字是激发沉睡于人类内心世界想象力的文字形态”。

吕敬人曾师从日本杉浦康平先生研究书籍设计。在进入事务所初期,由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唐突见解,遭到杉浦先生的“棒喝”。在杉浦先生眼里,一个中国人不精研自己的文化,却去仰媚西方或日本是不应该的,并一再强调“汉字文化是你们的精髓”。接着,杉浦先生又说道:“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字就是来自于中国,日本文化人对中国文化是抱着敬畏之心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更应该去深入地了解它。”

杉浦先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汉字情结”,汉字是他重要的设计元素。他设计的汉字在拆解组合中形成韵律,传达出一种心灵深处的意境。然而,把汉字作为母语文字的中国,汉字字体设计发展十分缓慢,缺乏创新。现在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中国的设计师更钟爱用英文字体。相对于中文字体,英文字体在排版上更容易出效果,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汉字是方块字,视觉重量感不一样,英文是字母,每个字母的视觉均衡感比较接近;汉字的结构复杂,笔画的元素相对比较多,面的概念可能会对画面起干扰的作用,英文字母以点状结构起到了的调节作用。总的来说,汉字的字体设计更为复杂,设计好了可以创造优美的视觉效果,设计不好则是对画面的完全破坏。

我们不妨参考杉浦先生的方式,融入解构主义的思想,将文字进行拆解重组,使汉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构成和谐美。例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宣传片中,汉字的笔画重叠组合形成了一种空灵的形式美。在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文字组合的设计。通过汉字字素的构成拼合,形成具有丰富含义的新文字,如:招财进宝四字的组合、黄金万两四字的组合。可见解构重组不失为一种字体设计的好方法。

吕敬人先生在书中说道:“汉字是先民通过构形取象的方式创造的。在取象时,时而精细,时而粗略;因此繁简对比早在古代存在于造字中,我们的祖先确实是把阴阳的思想融入到汉字里面,留给了我们。可是在今天我们应用的文字中,一部分汉字已经被简化了,在简化字体中,有不是原意的调整,但也有些字随意而为之,汉字的形声兼备的特点消失掉了。简体化的确使汉字变得更便于记忆和学习。但是,汉字是音意文字,字体的结构与其声符、意符相关;其字形、字音、字义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有些字简化后破坏了汉字的文化以及汉字多具有的内涵。”

在字体设计中繁体字的视觉感染力胜于简体字。汉字的造字根源是依靠《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而简体字的简化标准不依据于《六书》,完全按照简化者的意愿进行以书写方便为目的的改造,无法形成一套系统。

在印度,现在有十八种公用文字同时使用。我在想,繁体与简体是同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同一种意思,为什么不能两种形式共存呢?官方的简体化限制使我们的生活有些呆板,同时对字体设计也是一种禁锢,一个好的创意会因为它是繁体字而被扼杀。繁体字的设计空间广大,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创新,在字体设计中,将繁简合一,进行综合运用是值得我们去实践的环节。

四、书籍装帧纸张的魅力

杉浦先生指出:“设计就是化生手中之业,赋予它生机与活力。譬如复印或传真件,一般人读了会随手丢掉,然而,如果这张纸上有打动人心的设计,就不会马上丢掉,而是多放几天或收藏起来。本该丢掉的纸张,因此与人产生了一段共同生活。设计就是‘使无生命体得到生命’,让它走进我们的社会,打造拥有一定寿命的生命体……这应该是一个根本性主题……”

在书中,杉浦先生、吕敬人先生和韩国的安尚秀、郑丙圭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各自极具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吕敬人先生关于书籍价格和纸张方面问题的谈话。“若要通过书籍把传统文化的优点传达给读者,我认为必须把书价尽量调低,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读者,因此,我在做书的时候经常考虑如何才能把成本降低?例如,日本和韩国纸张的品质很高,但是如果采用它成本便会非常高。目前我正和位于黄山附近的造纸工厂合作,他们会按照我的要求去造纸,比方说要混入特别花样或颜色,但费用只需要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读者对于我设计的书,一般都会有‘用纸还不错’的评语,所以我认为品质好的书,成本也不一定很高,希望能尽我的努力把更多的书送到读者手上。”

吕先生所提到的纸张问题,在书籍设计中占重要位置。一本书的手感会直接影响读者的购买欲。依据书的内容配以相应的纸张,无疑是为书籍本身加分。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精装书,用的都是上等进口纸张,连翻页都成为一种享受,但是它的造价过高,让一般读者望尘莫及。像吕先生所说的,中国造纸厂能够生产质量好且造价低的特种纸张,出版商能够降低利润,那么读者在平装书市场中也能买到用纸精美的书籍了。纸张的魅力是无穷的,就拿杉浦先生这本书为例。其用纸非常考究,略带肌理触感的纸张,页面微微泛黄,带给人一种古朴、传统和自然的感觉,是一种触觉和视觉的双享受,使读者在一种极其舒适的状态下迸发出阅读的激情。这就是纸张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应该在纸张运用上多下功夫。

五、大师们教学方式的启示

安尚秀在中央美院做客座教授时,推行了一个叫“相遇计划”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自己去采访艺术创作者,在归纳整理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版式设计。采访的内容编辑成册,最终以《艺众》为题出版。此书展现了汉字在文字编排设计的独特魅力。设计者通过采访,了解被访者的职业、个性、创作风格,运用不和谐的点、线、面与破碎的符号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戏剧性的版面形式,是彻底的感情融入。

本人觉得这对缺乏整体实践能力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知道设计师的工作并非只是编排现成素材,自己才是生产信息的主体。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生产者型的设计师。杉浦先生评价道:“安先生尝试带领学生实施的‘相遇计划’是融传统于现代,通过学生开动脑经让拼搏在现代的人开口讲话,以白底黑字的单色印刷,非常巧妙地揭示了一个芸芸众生调和阴阳之功以营生计的现代社会。”

吕敬人在中央美院客座教学时,也有类似的教学方案。他安排十个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设计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装订的材料也是自己找。吕先生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参与到整个造书的过程中去,明白做一本好书不能只有设计的技术,还要对书中的内容有深入全面的理解。

印度的设计师柯蒂?特里维迪在平面设计教学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创造象征形象,即有意的形象。首先思考你要传达的意思,充分理解多要表现的形,而后踏实地冥想,只有准确到位的理解,才能产生出强有力的形象。他举例道:“假设装帧设计一位愤世嫉俗的诗人的书,诗人的诗充满暴力和愤怒。我会思索诗的意象,否则我顶多随便显泽一种文字编排设计,装帧成一本重视视觉效果、从众而华丽的书。”在柯蒂看来,讨论是最重要的,在他的课堂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会用在讨论创意上。柯蒂又以标志设计为例进一步说明:“假设要制作IT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标志设计。首先深入思索IIT的意思,将标志必须体现的全部性质一条一条拉出清单。想在标志中反映什么‘技术’?是先进技术?还是适当的技术?‘Indian’意味着什么?‘Institute’是什么为特征的地方?就这些展开彻底的讨论,制作各种属性的核对清单。在这一过程中,头脑中自然涌现出各种形象,想传达什么越辨越明。清单非常重要,还可以在各自做好象征标志后,用来核对、检查表达得是否准确到位。”柯蒂指导学生要充分体验赋予造型意义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设计。当需要向顾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时,这样的训练方式的好处就会显现出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不再做只是为时髦、跟风、图好看的设计了,因为主要目标变成了怎样传达思想了。

以上三位设计师的教学方式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方式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中国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种抑制和扼杀,并且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在加拿大,连理工科的学生大学四年中至少会安排五次实习的课程,而在中国大学中真是少得可怜。就算是有,最后也会缩水甚至变为理论课。中国的设计一直发展不起来,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从小就被扼杀,太阳一定要画圆的,不能画成了方形的、三角形的;兔子一定是白的,不能画成绿的、蓝的;一切事物的形态要按照“简笔画”里教的画。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到了大学,我们的创造能力就已经不如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了。我一直持这样一个想法:在孩子小的时候千万不要约束他的创造力,一个物体的形象根据他/她的意愿去画,作为家长要对他/她创造的形象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创造能力充分得到释放。

六、结语

杉浦先生哲学的设计理念对亚洲同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本书的对谈中可见一斑。在杉浦先生智慧的引领下,对谈妙语连珠,相映成辉,峰回路转,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对谈内容始终以传统与现代为主线,几位设计师就如何保存和传承本国传统文化和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字体、版式设计中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有趣的探讨。通过他们的对话,从中了解了亚洲其他的国家的文化和设计现状。从中不难发现,各国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之深,他们的设计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传统就是现代的反映,传统与现代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我们需要从已有的传统中读取想象力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6.

[2]李文.文化再生,亚洲的新面孔[N].世纪经济报道,2006-04-28.

[3]刘琼.让亚洲文化不再“失语”[N].人民日报,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