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音乐元素的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音乐元素的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问能够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增强学习有效性。音乐教学中设计问题和提问,需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基础之上,着重围绕音乐元素,根据学生对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根据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接受能力设计问题,在音乐元素的生成点提问,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提问,并要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从而着力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音乐元素 初中 有效提问

音乐的核心元素包括音高(频率)、速度(节律)、节奏、强度(音量)、长度、旋律与和声等。音乐元素材料将决定音乐的风格与品质,例如旋律与和声之间的平衡、节律和乐句的使用、和声模式的结构、和声转换以及和声进行造成色彩变化的影响,都能够增强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教学中上述的音乐元素也常常被教师作为教学重点加以讲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或者技能情况的一种感知途径。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已经十余载,但对于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问题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实践。本文中笔者对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梳理。

一、音乐元素背景下的提问策略实践

(一)量“生”定做,优化问题设计

1.根据学生对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兴趣点设计问题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提不起来,课堂气氛就难以活跃。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至关重要。我们的提问应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又应如“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问要新颖,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也曾强调,要使先学到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通常我们的学校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兴趣较高,一些地方色彩较浓的音乐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1:在《京韵大鼓》课例片段开始部分,教师手拿碟子和筷子,并用重庆方言唱了一段京韵大鼓。

师:老师演唱的曲子大家听过吗?是什么?你们也来唱唱吧。

案例2:在《外婆桥》课例片断中,教师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摇啊摇》,提问: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生:欢快的

师:你能听出《外婆桥》与老师唱得童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摇啊摇》是欢快的,《外婆桥》是抒情的。

师: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如何用声音表达出线条感和点状感?

在案例1的教学导入中,笔者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京韵大鼓哼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紧接着下去的提问完成了将学生带入学习内容的环节。这一举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本课后面的教学设下了伏笔,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热情。而案例2中,笔者通过上海方言独特的旋律所唱的《摇啊摇》也同样具有案例1中的功效。在聆听《外婆桥》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节奏和旋律两大音乐元素的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如何用声音表达出线条感和点状感?”等三个问题,试图围绕学生对音乐元素的兴趣展开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根据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接受能力设计问题

音高(频率)、速度(节律)、节奏、强度(音量)、长度、旋律与和声等是音乐的核心元素,对其掌握程度好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提问后留给学生的解答距很短(一般1秒钟左右),使得许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理不清逻辑,音乐教学活动成了为数很少的反应快的学生的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坐者,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案例3:《美丽的夏牧场》

师:同学们,你见过大草原吗?说说看,你见过的大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发言)

师:同学们,这首歌中所唱到的大草原指的是……?

(生学习歌词),师分析歌曲在旋律上的特点)

师:同学们,你觉得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沉默)

此时教师没有急着自己说出答案,而是对学生说:“好,听老师来唱一遍,仔细观察有无相同的乐句。”教师在顺利进行了三个提问后,卡在了第四个问题上,这时教师并没有表现出急躁的情绪,而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再一次体验音乐,再一次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机会,并巧妙地对问题难度进行了适当调整,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拨云见雾,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二)依“生”发问,优化提问策略

1.在音乐元素的生成点提问

案例4:《拉德茨基进行曲》课堂片段

情境1:班长在我校刚刚举行的田径运动上打破了纪录,现在为他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奏运动会颁奖进行曲)

情境2:小明的姐姐今天要结婚了,他邀请我班同学参加婚礼。(奏婚礼进行曲)

情境3:小王的爷爷昨天去世了,爷爷是位老红军,生前经常为我们讲革命故事,现在我们一起去参加爷爷的葬礼,为他老人家送行……(奏葬礼进行曲)

情境4: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带领着他战无不胜的队伍凯旋而归,看,他向欢呼的人群走来了,他是那样的神采飞扬……(奏凯旋进行曲)

情境5: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祖国60岁生日,国庆阅兵仪式中,各方阵、队伍都已做好最后的准备。(奏检阅进行曲)

师:为什么很多场合都可以用进行曲,进行曲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思考)

通过上述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在音乐知识和音乐元素的生长点处(即新旧知识的关联点上)进行设问,能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宏观地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联系,达到更好的鉴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