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优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院校勤工助学活动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院校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随着不断扩招及学费的上涨,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勤工助学管理现状及现阶段勤工助学工作的分析和思考,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43-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7 年6 月26 日,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各种制度都在不断完善之中,勤工助学作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以我们对某院勤工助学的调查来看,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总体满意度占到60%以上。但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现有的勤工助学体系显现出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情况谈谈看法。
一、当前勤工助学工作中的缺失与不足
当前勤工助学的困难与矛盾主要有:
(一)管理角色不明
综观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管理组织及机构,我们可以发现,勤工助学的管理隶属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处,普遍以勤工助学办公室或勤工助学中心的形式存在,作为行政部门的专业科室,承担着行政管理的角色。由于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还具有管理与筹措勤工助学基金的任务,实现勤工助学基金的保值、增值,并为广大学生勤工助学与用人单位提供符合市场规范的中介服务。由于体制及机制的原因,目前勤工助学的管理组织机构很难实现经济管理功能,制约了勤工助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很难使“输血型”的勤工助学工作转变为“造血型”的勤工助学工作。因此,进一步明确勤工助学的管理角色是当务之急。
(二)功能定位不准
勤工助学又称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外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有不少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勤工助学的内涵,误以为勤工助学仅仅定位于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忘记了勤工助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成长。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了勤工助学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表现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面不够广,仅仅是部分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地域也仅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参与勤工助学学生的能力、思想提高不够充分,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也不够高,离广大同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功效,我们应该端正认识,准确定位,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管理体制不顺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勤工助学管理体制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一个校区的勤工助学发展成多校区的勤工助学,从简单的劳务输出的勤工助学向专业技术输出的勤工助学转变。从校园内为主的勤工助学转变为以校外为主的勤工助学的变化来看,原有的体制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加之勤工助学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因此理顺体制将成为今后勤工助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学校只安排了为数很少的勤工助学的专职人员,加之缺乏专业技术,因此很难将勤工助学工作做好、做精,而院(系)一级的勤工助学工作一般由辅导员兼任,由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繁杂、头绪多、任务重,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勤工助学工作上,院(系)勤工助学工作常常处于应付状况。除此之外,勤工助学的分散性,使勤工助学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最终使勤工助学的效果得不到保证,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体制不顺所致。
二、优化勤工助学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做好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首先必须构建起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观念,牢固树立起勤工助学是学生成才成长的第二课堂的观念,摒弃各种错误及有害的想法。转变观念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去审视,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去思考,不要把勤工助学仅仅定位于“少数人”身上,要从培养人、完善人的角度去构建勤工助学工作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时代的勤工助学工作要着眼于三个有利: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要从被动式的勤工助学工作转变为主动式的勤工助学工作,从关注校园逐步转向关注校外,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工作的新领域,让广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收获的不仅是经济与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与思想、能力的提升,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从勤工助学的品位及质量着手,逐步构建起知识型为主的勤工助学市场,使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理顺体制
随着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高要求,转变观念、理顺体制日益成为当下的新要求。我们要研究学制弹性化、上学缴费化、后勤社会化、教育大众化下的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逐步摆脱分散的、低需求的勤工助学模式,构建起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高质量高品位的新模式。首先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负责人,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总务处等相关部处组成的勤工助学工作委员会,将全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纳入到整体建设之中,统一内部,规化行为,一致对外,并在学生处常设秘书处,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研究勤工助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协调校内勤工助学的各种资源,达到优化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委员会还应就勤工助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讨论。
全校要把勤工助学工作纳入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之中,强化勤工助学的教育教学意义,各院(系)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有条件的院(系)可以成立勤工助学指导小组。负责统筹所在院(系)的勤工助学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着眼于为院(系)教学、人才培养服务。
(三)勤工助学基地化
勤工助学面临范围偏窄、岗位匮乏、稳定性差的问题,所以应该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校内基地方面,学校通过内部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精简一些临时人员,增加工作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对较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设施,让学生自办书报亭、自助商店、打字复印室、洗衣房等有偿服务,获得收入的大部分归学生自己,小部分重新纳入勤工助学基金, 滚动发展;校外基地方面,勤工助学中心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劳务市场加强联系,利用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与用工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通过此举让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爱护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单纯的经济行为变成全社会参与的道德行为。
(四)岗位供求上实行双向选择
以往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多数在校内,岗位有限, 竞争力不强,勤工助学工作覆盖面小。对于校园外的勤工助学工作,善于交际的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一份工作,而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心理等因素影响,在校外难以找到勤工助学工作,即使通过社会上的中介组织介绍,针对性也不强,还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中介费。而把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引进校园,与校内岗位一起与贫困生进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既免去了中介,又把企业带到了校园,让学生直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自我推荐。大学生通短期的勤工助学,不仅能得到经济上的收益,也可获得对企业的了解,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训练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竞聘上岗,让学生从思想上珍惜得之不易的机会,增强贫困生为同学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勤工助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配套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开创一条新渠道。
参考文献:
[1] 徐小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2] 林莉.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职院校探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