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城镇化。因此,农民工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影响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大背景,以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北京市通州区为研究对象,选取482位通州区农民工为样本,从公共服务及资源方面、农民工自身的意愿及想法两方面调研。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农民工的市民化提出了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 户籍改革 通州区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述

城镇化是指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该过程中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2014年1月20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并上报,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为“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文化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为战略核心旨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农民工市民化基本概述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概念。市民概念,是指城市(城镇)居民,通常是指具有城市有效户籍和常住在市区的合法公民。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学者们在对其定义的过程中关注点和着重点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的推动,是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转变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进程中,发展相处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

三、通州区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

(一)通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概况

通州区作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在北京市的城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2013年通州区常住人口132.6万人,户籍人口6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3.9%。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2015年2月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根据方案,通州将推进积分落户政策,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达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请落户。

(二)调查对象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到当地农民工群体中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1)公共服务及资源方面。第一,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差,住房保障低。根据调查显示,住集体宿舍及廉价的出租房是通州区农民工居住的最主要方式。住集体宿舍占34.85%,个人或家庭单独租房占31.95%,与他人合租占21.99%,自己购买房屋占5.81%,其他5.40%。而超过半数的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通州区的农民工目前的居住环境差,住房保障中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政策对农民工开放程度不高,而农民工的住房补助也很少,与社会保险类似的原因住房公积金的缴纳率也不高。在通州的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由集体宿舍及廉价出租房构成的“农民工聚居区”,这些地区既拥挤,条件又极差,但对于收入本就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却是最省钱也是最适合的选择。在北京这样一个房价颇高的特大型城市,想要拥有一块容身之地是很困难,而政府在提高农民工的住房水平上也有很大压力。第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在子女教育方面,通州区有七彩学校、立华学校、月河学校、红星小学等多所农民工子女学校,虽大多数为私立学校,但受采访的有子女的农民工表示他们的孩子都在这些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学校给予孩子的教育、关心很到位,且教学费用也能接受,他们很满意。因此,通州区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方面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待遇。第三,社会保障: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险参与率很低。在关于保险的调查问题“被调查者的企业或雇主为其购买社会保险”中,“未参加任何保险”的人占到了24.27%,其他购买保险依次为工伤保险34.8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2.37%、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30.50%。结果显示农民工所在企业或雇主为他们购买保险的比率较低。另外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收入在2000~4000元的阶段,在负担了日常生活和子女教育等开支之后再负担这部分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有很多农民工是自己选择不缴纳社会保险直接结算工资。还存在部分企业为了减少企业成本,违保险法不给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图1 农民工住房条件调查统计图

图2 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险参与情况调查统计图

(2)农民工自身的意愿及想法。第一,农民工关于市民化的意愿: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比较强烈,在全部样本中,有60.79%的农民工明确表示愿意市民化,21.99%的农民工尚未考虑,不愿意市民化的占17.22%。其中,40岁以下农民工愿意市民化的达到67.01%,而40岁以上农民工这一比重为49.59%。第二,农民工愿意市民化的原因:希望能市民化的农民工有近四成的人表示城市收入相较农村老家来说要高,另有三成农民工希望能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还有一些人希望未来能融入城市生活,落户城镇,以得到更多、更好的福利待遇。在这一点上,北京市由于其特殊性而对此多有限制,拥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工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很容易获得城镇户口,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近日出台的“积分落户”的政策几乎是他们落户北京的唯一方式,但据我们调查发现,近九成农民工对于积分落户政策并不了解,剩下的人对于通过这个方式落户并不抱太大希望,觉得自己难以做到。第三,农民工不愿意市民化的原因:在不希望市民化进而定居城镇的农民工中,有27.38%的人表示城市生活成本过高负担不起,24.07%的人觉得福利待遇较差,另有36.9%的人觉得自己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有近四成农民工认为城市居民严重排外,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担忧城市不适宜居住。例如,污染严重、交通堵塞等问题。因此,经济收入、公共资源、福利待遇等是吸引农民工来此的几大原因,但同时他们在获取公共资源与福利待遇时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距。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与隔阂也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不仅北京本地农民工需要市民化,外来的一些高端人才相对农民工来说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通州区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将面临很大困难。

图3 农民工关于市民化的意愿调查统计图

图4 农民工愿意市民化的原因统计图

图5 农民工不愿意市民化的原因统计图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总结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是农民接受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障碍,这其中不仅包括制度、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也包括农民自身的思想以及能力等内在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户籍制度。农民的户籍问题一直是农民在市民化进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地区仍按照户口将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这样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分离了城市和农村人口,产生了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不公平。在就业方面,制度通过户籍壁垒等方式将农民排斥出正常的劳动力市场,他们只能从事边缘性工作,虽然身在城市,却几乎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和社会地位。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农民工要么按农民身份参保,但投保和享受待遇多有不便,要么按城市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但多数人支付不起。此外,部分企业为了减少企业成本违保险法不给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上也没有惠及农民工。

(2)社会环境的隔离。长期以来,农民与城市居民缺少沟通和交流,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加上城市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不足,对农民进城会有一定的排斥和反感心理。许多城市居民认为,农民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基础设施超负荷承载,公共服务水平降低。此外,农民进城务工与原城市居民争夺就业机会,再加上一直以来对农民形象的众多偏见乃至歧视,让城市居民对农民缺乏包容。

(二)内在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于许多农民而言,他们信息来源匮乏,自身学历不高,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且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没有较高工作要求的工作。例如,建筑业、餐饮服务和工厂流水线等低端体力型工作,工资待遇低,也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且随着年龄增长随时可能失业。

(2)思想文化障碍。长期以来,农民的权利保护意识很弱,很少能主动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甚至他们不了解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也不清楚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此外,农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同于城市居民,这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3)农民意愿。许多农民为了生存或改善生活而来到城市,但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昂,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民来说,他们没有完全转变成城市居民的能力,土地是他们的最后保障,他们大都不愿放弃。因此,他们更希望继续持有农村户口。此外,城市里污染较严重,交通易拥堵,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也成为农民不愿被城市化的原因。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和方向应该定位为在保障公民迁徙自由的基础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统一的公民平等权,以有利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二)健全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

从通州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健全配套制度十分重要,这将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难等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构建新型就业制度。新时期的就业制度应当重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劳资关系的改善,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获得平等劳动报酬。其次,逐步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改进住房制度。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农民工经济能力状况,大力推进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并给予其政策支持和贷款优惠,对于满足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加大对其经济适用房或廉价房的开放程度。最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构建个人缴费、企业匹配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机制。政府应当对农民工的基本保险给予更多的补贴,并加大对企业的监督,保证其能让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三)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由调查结果可知,通州区农民工中有近半数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也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政府可在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建立硬件文化设施。例如,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定期为农民工开办讲座和就业培训等,增进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农民举办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为农民开设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台,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农民知法、守法、用法,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逐渐消除社会大众的偏见

农民工是勤劳的底层工作者,是方便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农民落户难、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很严重,且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城市居民的歧视。媒体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宣传农民对社会的贡献,倡导城市居民建立积极向上的市民观,逐渐消除对农民的偏见。

(邓玉芳、邵云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陈小知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向雅茹单位为湖南商学院)

[作者简介:邓玉芳(1994―),女,湖南吉首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邵云(1995―),女,山东日照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陈小知(1994―),女,湖南吉首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向雅茹(1994―),女,湖南吉首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学, 2005(4).

[2] 何晓红.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地位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3).

[3] 王竹林,王征兵.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阐释[J].商业研究,2008(2).

[4] 高思远.我国农民市民化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 周晓唯,魏召君.农地流转对农民市民化促进作用的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2):67-73.

[6] 陈学法.“三化”并进的核心:农民市民化[J].经济问题,2013(10):4-8.

[7] 张静雨,刘鑫h,刘文泽,等.农民利益保护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11):35-36.

[8] 张明亮.天津近郊宅基地置换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100-103.

[9] 赵传兵.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及应对[J]成人教育,2013(7):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