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元试题的命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元试题的命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多年,初三学生科目繁多,课时量有限,备考任务重,部分学校和教师为节省时间而不进行单元测试。但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不进行检测,就没有复习的节点,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一部分学校和教师虽然进行了单元检测,但一线教师工作繁忙,单元检测多使用网络上的单元检测试卷,缺乏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评价更应如此。一线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去精选、精编适合学生的试题。下面以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阐述单元试题的命制过程。

一、命制准备

教材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分析。在试卷命制前,教师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各知识点应达到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和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等。对《课程标准》及其思想的把握,对试卷命制的效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探究和发现去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物质构成的奥秘》涵盖较多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W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的微观观念也将会贯穿初三化学教学的始终。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越高,就越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本单元在初中教材的地位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学生情况分析。分析近年中考答题情况发现,对物质和变化的微粒性认识(即微粒观)有待进一步深化,化学用语的使用不熟练,错误普遍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树立“考学为主,考教为辅”的命题思想,达到用考试促进学与教的目的。学生进入初三年级,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第三单元里学生初步接触了肉眼难以看到的微观世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至于处于思维转型期的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仅看课堂表现是不全面的。要衡量一个学生在本单元的目标达成度,还是要命制合适的单元检测来评价学生。

制订双向细目表。一是注意双向细目表制订的原则。确保试卷有较宽的覆盖面,保证所有的知识点都要考查到位,对于重点、难点,要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同时要确保试卷的质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评价标准和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试题整编。二是注意双向细目表的制订步骤。遵循“确立知识要点――确立能力水平层次――排列各部分所占比例――汇总与调整”的步骤进行双向细目表的定制。

二、命题步骤

选取素材。编制试题要依据命题评价标准,紧扣命题内容,围绕命题细目表,严格选择命制试题所需材料。一套试题的素材应该是来源广泛的,可以是网上下载,或者借用他人的试卷,或者是教师教学的积累,本次选题至少有三十套题目。切勿直接选用原题,要经过加工或改编,以符合实际的学情和教学实际情况。同时还需注意课后习题、教材中的插图、资料卡片等,这些也都应是试卷素材的来源。

选题。选择题部分共有15题,主要考查学生微粒的形成等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在题目的选取时要注意知识点的逻辑性:首先考查学生认识物质的粒子性,微粒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考查微粒的运动观、间隙观,分子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间隔,考查方式要多样;再次考查微粒的构成观,考点有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和原子如何结合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电量、质量的关系;最后考查微粒间的作用观,目的是考查在化学变化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非选择题部分的设置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相呼应,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会关注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个长期培养的过程,现在学科教学任务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落实方面仍有欠缺,所以在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单元检测的命制中都要注重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调整。题目选好之后要针对双向细目表进行微调,试题拟好后要逐题进行审查、修改,并进行筛选。要注意考点重复情况,简单考点要避免重复,重要考点及热点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复。检查考查知识点是否有遗漏,如果有,要在相应的知识版块中进行调整。同时,要试答全部试题,调整评分标准。

三、试卷反馈

教师做完题后要预测学生的得分,并与学生的实际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所得数据经教师分析可以为以后的命题提供参考。例如,通过单元检测发现相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当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时,能记住一些知识点,但是综合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在给定情景中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还不能真正地理解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运动过程;不会读图,不能通过微观图示来理解微粒的“变”或“不变”;没有建立化学符号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不能通过图示识别微粒,不能把图示转化成符号等。

四、反思建议

针对试卷反馈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教师要认真对待检测结果,改变教学策略,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落实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教育学生重视出现的错误;适当引导教学,与测评保持一致性。

同时,教师亦应形成全局观念。有些知识与能力并不能在某一单元某一课时中达成,注意在每个单元需要培养的分解目标。单元检测不是一个单元的终结,而是一个节点。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快步走,多回头,要循序渐进,前面单元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巩固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