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肝泡型包虫病的低场MRI表现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泡型包虫病的低场MRI表现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分析肝泡型包虫病在低场强MR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探讨低场MR在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泡型包虫病MRI影像资料。13例患者均行035TMR常规扫描,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13例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5例,13例均行包虫3项试验(免疫对流试验、间接血凝试验、Casoni试验)。结果:13例病灶在035TMR检查中,病灶实质部分于T1WI、T2WI均呈特征性低信号;13例病灶内均见小囊泡影;11例病灶呈不规则“地图”样分布;10例中心见不规则状液化坏死区;4例局限于肝右叶;9例呈多发,肝左右叶均侵及者9例;侵犯肝门者2例(其中黄疸2例)。结论:肝泡型包虫病行低场MRI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依据MR典型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肝泡型包虫病 035Tmri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038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9年9月约5000例腹部035TMR检查中,经病理证实的肝泡型包虫病13例,男9例,女4例;汉族4例,回族7例,藏族2例;年龄20~72岁,平均45岁。患者均有牧区生活史及明显犬羊等动物接触史,部分患者有食用生牛羊肉习惯。临床表现:潜伏期长,可达10~20年以上,病程为缓慢进行性。早期无症状。患者常因右上腹隐痛或上腹部肿块就诊,多已属晚期,部分患者合并黄疸。13例患者均病程长,呈渐进性加重,病史4~10年,最长16年。

设备和参数:①MRI:13例均使用Simens迈迪特035T永磁型MR扫描仪检查,采用体线圈加呼吸门控,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SE T1 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脂肪抑制TSE T2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冠状位扫描,层厚5mm,无层间距。MRCP(胆道水成像) TR 1500ms,TE 605ms,层厚1mm,无间距。②CT:5例行CT扫描。CT机为Siemens 64层螺旋CT机,行横轴位+冠、矢状面重建。

结 果

发病部位:4例局限于肝右叶,9例呈多发,肝左右叶均侵及者9例,侵犯肝门者2例,(其中黄疸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脑转移者1例,呈多发,右肾转移1例。

CT表现:5例行CT检查,显示病灶呈不规则状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实质部分呈稍低密度,其内见“细盐状”及不规则状钙化灶,囊变部分呈不规则低密度影,病灶未见明显包膜征象,边界模糊。其中4例CT误诊为肝癌。

MR表现:在035TMR检查中,12例病灶呈不规则“地图”样分布;1例呈弥漫型分布。13例病灶直径均大于5cm。13例病灶实质部分在T1WI、T2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尤其是在T2WI上呈特征性低信号表现。13例病灶内及周边均见多发小囊泡影,呈长T1长T2小圆形囊泡灶,直径多约02~04cm,呈栗粒样,散在分布。10例内部见不规则状液化坏死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呈多发,4例呈单发。4例局限于肝右叶;肝左右叶均侵及者9例;侵犯肝门者2例,(其中黄疸2例)。病灶的低信号边界清晰,但无包膜。2例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边缘于门脉期逐渐开始不均匀强化,持续至延迟期,囊变部分无强化。

病理提示:肝内见大小不等的小囊泡,囊内见角皮层未见生发层及头节,囊泡间组织呈变性坏死。13例均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泡型包虫病(肝泡状棘球蚴病)。

其他检查:超声检查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状混杂高低回声灶,无明显包膜,边界模糊。实验室检查:包虫3项试验(免疫对流试验、间接血凝试验、Casoni试验)均阳性10例,13例Casoni试验均呈阳性。

讨 论

肝泡型包虫病又称肝泡状棘球蚴病,多见于欧美及日本北海道,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各地与新疆、及四川甘孜州、甘肃甘南州、临夏州等地。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接触误食虫卵狗、狐而感染,以农牧民为多,男多于女,青壮年为主。

肝泡状棘球蚴病国内报道较少见,常多发,好发于肝右叶及左叶,也可累及全肝。肝显著肿大,质坚硬,表面有结节。肝泡状棘球蚴病以外殖性芽生的方式生长,类似癌细胞向周围呈浸润性发展,可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并可转移到远处脏器,被称为“虫癌”,病灶形成肿块,形态不规则,少有灶周水肿。由于病灶内部血管及肝管纤维化闭塞、实变,病灶内坏死、液化,变性坏死灶周围可发生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灶,病灶如侵蚀破坏肝门部胆管则引起梗阻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则造成门脉高压。病程早期肝功能试验常正常,肝功能衰竭与脑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泡状棘球蚴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是决定MR影像特点的关键。肝泡型包虫病在低场MR扫描表现为肝实质内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常呈多发,病灶多大于5cm,内部多可见大片液化坏死区,形态不规则,呈“熔岩状”或“地图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变性坏死区呈不规则状实质性稍长T1短T2信号灶,于T1WI、T2WI均呈特征性低信号表现。病灶实质部分内及周边可见泡状棘球蚴所形成的小泡状囊泡影,小囊泡影在T2WI、T2WI脂肪抑制像及MRCP(水成像)原图中可清楚显示,直径多在02~04cm。

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因少见,且以外殖性芽生的方式生长,无包膜,CT、超声表现不够典型,经常被误诊为肝癌。而肝泡型包虫病在低场MR检查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依据以上肝泡型包虫病在低场MR检查中的特征性表现,对肝泡型包虫病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杨继团,胡旭萍,王文鼎,等.泡型肝包虫病肝内外转移的CT及MRI诊断.宁夏医学杂志,2008,9:63-64.

2 王成伟,张林.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CT MRI表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20:2536-2538.

3 王振平,万玉珍,焦鑫明,赵妍芳.肝包虫病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9:784-786.

4 宋发亮,杨贵斌,谭湘萍.人体包虫病影像诊断学.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