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介如何塑造相亲节目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介如何塑造相亲节目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几年,各种相亲交友类节目异常火爆,电视相亲突破了传统的相亲方式,拓展了交友的范围,是现代手段与传统相亲的结合,与此同时,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问题也开始被关注,究竟媒介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和引导社会价值观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就这问题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和传播学理论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相亲 媒介 质性研究 传播学

自湖南卫视推出了婚恋交友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飘红,一轮 "相亲热"席卷荧屏。在以前,相亲被认为是件隐私的事情,不愿意让大家知道,往往都是去婚姻介绍所或是朋友介绍,俩人单独面对面,介绍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聊聊兴趣爱好,人生规划,但电视相亲突破了传统的相亲方式,以一种公之于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更有许多嘉宾大胆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金钱地位的渴望,关于"三有男人"、"裸婚"、"多金"等话题随之而来,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严重挑衅,让观众看到了当下人对追求物质利益、精神享受的强烈欲望,渗透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费思想和婚恋观。

本文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重庆某相亲交友节目为例进行分析,探讨电视媒介如何通过对男女嘉宾形象、语言各方面的塑造、对节目的各个环节的设置以及其他周遭的因素去刻意夸大一些矛盾与冲突,制造人们追逐的话题,引起观众好奇心、满足受众心理来提高收视率以及媒介对受众价值观、婚恋观的导向与影响

1.如何筛选嘉宾

电视媒介在报名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起着把关人的作用,通过对男女嘉宾信息的筛选,选择符合自己节目需求的人,这已经和传统的相亲有着本质的区别,电视媒介把关人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相亲本身,而是为了整个电视节目以及节目可能取得的效果,所以从一开始,媒介就已经带有倾向性和导向性。

该节目的制作人曾经表示,在挑选男女嘉宾时有不一样的标准。女嘉宾首先是外表,然后是气质,再是收入工作其他方面。而男嘉宾主要是在于财力,再是才气,再到外表等其他方面。之所以有这样的标准,也是迎合整个消费社会的发展,外表靓丽的女嘉宾以及穿着讲究、工作体面、收入不菲的男嘉宾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关注对象,这样的选择倾向将消费主义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受众导向一个误区,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否就这样物欲横流,男的看女的,就只是外表,女的看男的就是钱和物质。

2.如何寻找嘉宾

我们从节目组了解到,报名的方式主要有电话报名和相亲网站报名。

电话报名主要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登记基本信息,再到亲自到公司填报名表,最后由节目组决定是否采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就要经过三轮把关和筛选。首先是登记基本信息时,这些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年龄、婚史、工作、收入、住房。而男女嘉宾的筛选指标侧重点不一样,女嘉宾主要是年龄,而男嘉宾最重要的筛选指标就是工作和收入,工作单位或者收入比较不错的男性一般都会通知到公司面试。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参考标准就是男女嘉宾在电话里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的一般都会被淘汰掉,因为这是电视节目,是一个集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媒介,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塑造嘉宾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嘉宾形象直接关乎着整个节目的质感。再就是到公司报名,这一关主要是对男女嘉宾外表形象的筛选,并对嘉宾进行简单的了解,从其身上寻找能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亮点,若是形象还可以,身上能找到一个亮点,那就能顺利地进入下一轮。最后一轮,编导对男嘉宾进行深入的访谈和了解,根据个人特色拍摄VCR,再由导演组开会进行男女嘉宾的配对等各方面的考量,再决定是否能上节目。

另外一种寻找嘉宾的方式是通过相亲网站,合作的相亲网站都有相关的报名入口,筛选标准同以上差不多,除了自己主动报名的以外,节目组也会透过相亲网站主动去寻找嘉宾,根据网站提供的基本资料先进行筛选,然后再主动同嘉宾联系并说服其上节目。

陈先生,38岁,离异,是一个微企老板,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也是世纪佳缘交友网站的会员,陈先生告诉我们:"之前从来没想过上电视相亲,那天接到节目组的人给我打电话,说我很适合上他们的节目,这样找寻另一半的机会也更大,我想了想,也是,我平常的社交面很窄,认识不了更多的人,再加上是重庆电视台,可信度还是比较高,于是我就答应了。"

熊先生,40岁,未婚,家电维修工,月收入5000以上,他是在一个相亲会上被节目组找到的。一个编导告诉我们,之所以选择他,是看到他在相亲会上很大胆地去表现自己,不怯场,说话也很幽默,这样的人比较适合上节目。熊先生说:"以前都是通过网络,比如QQ、相亲网站认识异性,但都不太可靠,而电视可以'广而告之',成功的几率也会比较大些吧。"

3.嘉宾形象塑造手段

1)VCR--通过编排、策划来塑造男嘉宾

在节目中播放VCR意在将嘉宾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但这些所谓的"真实"也是编导们的精心安排和策划的。首先VCR里的稿子的确是根据男嘉宾个人特点而写的,但VCR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所以只能选取男嘉宾身上的某个特别的点来制造记忆点,那既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就需要演绎,将这个点放大。

熊先生告诉我们,当时编导来拍VCR的时候,把稿子拿给他看,里面提到了一点,说自己单凭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读懂女人心。熊先生当时很不解,说自己从来不擅长做这个,要求编导能不能将这个删掉。但编导告诉他,除了这个点之外,你就是个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其他人注意,为了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你,这个就必须讲,最后,熊先生还是妥协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画面的拍摄、音乐的剪辑等来塑造男嘉宾形象。比如在 VCR 中,象征身份地位的高级办公大厦、象征物质财富的汽车别墅、象征个体生活品质的休闲娱乐行为等充满符号意义的影像为接受者提供了嘉宾的基本信息,特别是经济情况,镜头的叙述往往比言语说明更具信服力,往往这样的男嘉宾牵手成功率很高,其实这也在变相地给受众一种错误的引导,觉得在选择感情时,物质排在了前面,比其他方面都重要。

2)谈话--将容易引起争议和有话题的对话放大

节目的娱乐化叙事一改以往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方式,对话火爆,交锋激烈,车轮大战式的相亲成为演播室最新风景。在每个男嘉宾上场前,节目组都会给女嘉宾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针对男嘉宾身上可能存在的有争议的点或者是能引起大家兴趣的东西,女嘉宾可以按给的问题发问也可以问自己想问的。台上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很多人会毫不避讳的询问对方的收入情况,更会因为对方没有宽敞的房子而灭灯。

经过短暂的交流,嘉宾会将谈话内容的某一方面无限放大,尤其是能够展现嘉宾身份或关于消费观念的那一部分信息,之后形成网状结构,不断的延展话题的可言论性,通过谈话,将个体嘉宾对物质、金钱的奢靡观念搬上荧屏,或多或少的向受众传达了有关贪图享乐的消费主义氛围。

陈先生说道:"短短的30分钟,互相交流和了解的时间有限,所以交流不是很深入。最后做出选择也只是根据外表和年龄来判断。"

3)主持人、帮帮团--引导和辅助节目形象的塑造

在节目中,看似主持人将话语权交给了男女嘉宾,但其实他们掌握着主动权,首先,主持人在台下已经知道了男女嘉宾的个人情况,也知道他们身上的点在哪,而这个点要在节目挖多深,或者是让他们谁与谁对话,谁跟谁在一起能有火花或矛盾,决定权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帮帮团都是一些情感专家,说是为男女嘉宾提供一些专业分析,但他们却也是在为节目服务,为了有高的牵手率,他们可以不断说尽好话,使劲将俩人撮合到一起,当然也可以为了节目效果,做出犀利的点评,帮帮团旁边,一般都会有一位导演,适时地递上纸条,告诉帮帮团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对节目娱乐化及其负面导向的反思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相亲节目的服务性已然被淡化,实际也就成了娱乐节目,也可称为真人秀,该节目的制片人曾说:"我们的节目就是七分真,三分秀。" 真实的生活总是很平淡,要加入些人工成分,即"包装"。《非诚勿扰》 制片人王刚也指出 ,《非诚勿扰》不是十年前的相亲节目,也不是秀,而是"新闻+娱乐+真人秀+相亲"节目。

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费斯克认为"电视最裸地为观众提供了狂欢节冒犯似的身体。"这种狂欢似的效果造出了一种大众奇观,人们生活在奇观中,且每个人都参与。在传统观念下,相亲行为本身作为一种私人之间的交往具有较高的私密性,而电视相亲节目却打破这种私密性的限制,将相亲双方的各种心理、行为通过电视荧屏展现在众人面前,使得大众通过消费这种借由节目参与嘉宾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来达到自己心理的满足。

电视是一个特殊的平台,不像其他的婚姻中介,它所面向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观众,另外,每期四五个男嘉宾,还有十几、二十个女嘉宾,但节目时长却只有9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那就必须要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掌握在媒体手中。由于电视节目对收视率顶礼膜拜,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眼球。所以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尽量去迎合受众,在选择嘉宾上有自己的偏向性,而节目内容也尽量挑选能引起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在娱乐狂欢之下,媒体借着所谓的"大众服务类生活节目"的名号而将相亲节目娱乐化,说实在的,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促成的因缘有多少,相亲节目不再只是为了相亲,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收视率,节目的利益。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使节目更加娱乐化,媒体会筛选出够娱乐、有噱头的材料,而再经过后期的剪辑,可能某些东西就会被放大,就像拿着放大镜看一样,但其实那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媒体给我们营造的一种虚拟真实。受众看到的只是摄像机所拍摄下来的东西,或者说只是导演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角色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制作方精心挑选的。②

在如今的商品社会,媒介为了收视率而去迎合和满足受众需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其前提必须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道德底线,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媒体要承担好社会责任,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这应该成为主流媒体的价值共识。③另外,把握娱乐的"度",把"通俗"与"庸俗"区别开,适当的娱乐性会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也无伤大雅,但如果节目纯粹靠噱头、爆点支撑的话,那无疑就是低级趣味的节目。所以媒体在制作相亲节目的时候,应当明确方向,坚持职业原则和道德操守,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应更多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受众"虚拟环境"构建者的责任。④由于受众所接受到的信息有限,不可能看到事物的真实及全部,这时媒介应该给与的是正确的呈现和引导,而非由于利益的驱使,而加入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扭曲、放大社会中某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正确与否都不应是电视传播应该聚焦的地方,真正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节目传播的内容给予受众教育作用,让人们通过看到他人的缺点来审视自我,通过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增强自我,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① 高慧艳:《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o1

②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③ 梁玉峰:《相亲节目娱乐化的传播学解读》

④ 李江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电视新派交友节目研究》2011.6

⑤ 叶云 :《相亲抑或炒作_电视相亲节目主要争议的分析及检视》《新闻传播》2013第四期

⑥ 纪楠:《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新闻观察・传媒透视》

⑦ 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 2003年10月29日

⑧ 袁立庠:《基于传播学视域下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十卷第四期

⑨ 赵军:《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研究》,《新闻世界》,2010(3)

⑩ 魏少晖:《关于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几点思考》,《东南传播》,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