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形建筑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形建筑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形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主要应用于基地环境较为苛刻的地段,如自然风景区或历史遗迹附近。地形建筑以自身形态回应周边环境的设计策略不但协调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型的区域对话模式,还创造出了富于表现力的外观造型。本文对地形建筑相关理论及地形建筑形态的产生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地形建筑;建筑形态;产生;特征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1地形建筑相关概念

1.1地形

在地理学中,地形即指地貌,在测绘工作中,主要指地表起伏的状态及位于地表的所有固定性物体。

1.2地形建筑

地形建筑是指通过发现和揭示自然地形所蕴藏的形态特征,以模拟、整合、重构等人工方式在建筑形态上对自然地表形态进行回应的建筑。其中“地形”主要指建筑的形态表现,但是并不仅仅限于对地形的模仿,也可以通过建筑整体或部分表现出地形的形态特征。

1.3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通常是指建筑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外部特征和存在状态。建筑形态作为传递建筑信息的主要因素,能够使建筑的内在本质从外在表现中凸显出来,并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地形建筑的建筑形态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外观、空间结构和材料等形式,还包含了建筑与地形的独特整合关系。

2地形建筑产生理论

地形建筑的产生多表现为对环境的回应与整合,通过建筑形态的地形化构建,时其不但能顾满足基本的建筑功能,还要包含城市公共景观等形式的存在,协调周围的环境。地形建筑需要对建筑与自然地形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涉及到了包括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材料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知识,其中场域理论、建筑体验理论、表皮轮轮以及折叠理论对地形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由斯坦·艾伦提出来的,其主要描述了建筑在目前大城市复杂的环境、人员及信息流动之间的影响所存在的一种形态,它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统一为一个整体,同时要保持了各个元素各自的特性。场域的构造是以多孔性和局部的关联性特征为基础的松散限定的集合体,其没有具体的边界限定,内部结构非常松散,但是又表现出有序连接的特征,外部的形状和范围流动性非常高。

场域理论是一种景观思想,它以极地的状态存在,景观位于建筑及城市的更上层,建筑以其为背景进行构件,但是最终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传统的图底关系中,建筑总是凌驾于背景之上,但是在场域理论中,图底关系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消除了建筑必须有边界实体这一观念。在场域理论中,个体之间的间隙关联非常重要,这种关联对场域的形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建筑物不在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外部形态。

建筑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交流媒介,地形建筑的构件形态,很大程度上源于场域理论。地形建筑在设计中,消隐了其本身人工形态的存在。地形建筑在保持与原有环境连续关系的同时,对自身与场地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原有环境的延续和发展。

2.2建筑体验理论

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想之一,从人的角度触发,建筑不再是简单的空间祝贺,而是一种注重体验行为的组织方式,建筑从单纯的人工环境逐渐演变为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场景设置。从人类的知觉感受而言,触觉比视觉根能真实地感知客观事物,建筑也以这以特点为基础,由传统的重视视觉效果逐渐为重视建筑的触觉体验。人在感受空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以及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行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方向。

当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更多考虑了人的感受,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设计思想意境完全颠覆了传统以视觉表现为中心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的过程并非只是对空间和功能的设计,还应更多考虑人们的习惯,以及人们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舒适性,这样才能使人们对建筑认可,产生归属感。

2.3表皮理论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关系媒介,首先要完成对内部空间的包裹作用,其整体结构形态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合理性及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也直接决定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实际感受;其次,应该保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提高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

地形建筑的外观形态及空间效果通常较为独特,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通过对建筑表皮进行控制所产生的特定结果。通过对建筑表皮的拓扑操作能够使建筑外观形态呈现出光滑而连续的特点,建筑的内部也能形成一种全兴的流动空间形态。其中,对建筑物表皮本质的操作包括功能、面性、方向性、平衡性等方面的控制,主要影响建筑物的空间构成;而对建筑物表皮外观的操作则包括对多样性、几何形等方面的操作,主要对建筑物造型的关系产生影响。

2.4折叠理论

折叠理论是由褶子理论发展而来的,最初由17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该理论人为世界是一个褶子的世界,其中的时间和空间都会随着物质的折叠和展开行为不断产生变化。折叠理论认为,物体在物质自身层面时由内向外及由外箱内的双向折叠中形成的,其本身并没有内外之分,而空间与时间则是在这种不断的折叠行为中所产生的。

折叠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对建筑设计方面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折叠理论下,建筑物的水平分界及垂直分界依然是存在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受到空间折叠的影响而消失了,形成了一个连续流动的体系。建筑设计在折叠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建筑与大地之间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对立关系,而产生出了一种新的过渡关系,这种新的关系在地形建筑的地表操作方面表现十分明显。

3地形建筑的形态影响因素

地形建筑存在建筑形态方面存在较多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凸显感弱化、连续感和流动感以及复杂的非线性形体等几个特征。这些特征使地形建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形式,导致这些新的建筑设计特征产生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下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3.1内在因素

(1)功能要求

建筑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使用功能提供适宜的空间场所,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来自建筑本身的一种潜在“意志”。建筑物的形态设计应该以自身的功能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与使用功能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这也使得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2)空间构成

建筑空间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建筑的外部形态需要结合内部空间组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从而满足内部空间的设计要求,而内部空间的构成也直接反映了建筑的外部形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3)技术水平

建筑的形态无论怎样设计,都要以技术为基础,如果技术无法实现,再华丽的设计都只是空谈。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建筑形态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这也就导致很了很多创新形态的出现。反过来看,各种创新形态的设计也是推动建筑技术发展的源泉,二者相辅相承。

3.2外在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影响建筑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了建筑场地及周边的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等多个方面。在建筑形态设计上,要考虑自然因素的限制,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建筑与自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人文因素

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体现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复杂系统。建筑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出物质形态的同时,还应该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形态,而且这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建筑形态的设计时,需要将时代因素和文化因素考虑到其中,从而与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4结论

地形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态,在各地均有表现,尤其是在风景区及广场等场所的应用非常广泛。地形建筑的形态通常受到自身功能要求、周边自然环境及所在区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多种形式。同时,地形建筑的这种形态变现,也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对建筑的发展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根寿.现代地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唐旭,谢迪辉等.桂林古民居[M].厂西:厂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夏鹏.建筑退台式的发展[J].华中建筑,2008(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