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围巴”的工艺与设计浅析彝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围巴”的工艺与设计浅析彝族服饰的文化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其中腰饰尤为重要,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瑰宝。红河州元阳彝族的“围巴”是极具地域特色的腰饰,其不仅实用功能强,更有深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是红河州元阳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民族符号的重要载体。研究“围巴”对了解当地彝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开发当地旅游经济提供支持。

关键词 “围巴” 元阳彝族 民族服饰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3.15 文献标识码:A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勤劳勇敢,更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其中彝族服饰种类繁多,是其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彝族服饰以腰饰为重,是我国民族服饰中的奇葩。作为红河型服饰的一支,元阳式彝族服饰除了拥有彝族服饰普遍崇尚的黑底花边等特点之外,还以服饰中既有实用价值又展现审美情趣的“围巴”腰饰而著名。

1“围巴”概述

“围巴”,是一种腰间所系的近3米的装饰系腰。整个系腰两头大中间细长,细长部分一般为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条,两头连有方形绣布,俗称“围巴”(如图1)。整个“围巴”栓在腰间,中间的布条作为腰带系住裤子,用上衣遮挡,绣布则耷拉在后腰,露于上衣下,并遮住屁股的部分。两块绣布上有极其讲究的纹饰,精致而鲜艳,像两条尾巴一样挂在身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围巴”是当地女性特有的一种衣着装饰元素,女孩子成年之后必须要亲手缝制属于自己的“围巴”已视成年,可见其重要的民族语义和文化内涵。这种特殊的系腰已不在属于单纯意义上的腰饰,它更侧重展示后腰尾巴状的绣布,集腰带和尾饰于一身,所以当地将其命名为“围巴”。

2“围巴”实用价值探究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沉淀和个性的阐发是一个民族能够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和内核。作为文化表现最基础的体现,器物文化常常作为世人认识和理解某一地域文化最直接和最有利的方面。作为元阳式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物什,“围巴”的实用性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世间万物,存在即合理,这是黑格尔哲学留给世人最重要的财富。同样的,“围巴”基于一定的时空性而存在,通过对它的功能设计、工艺制作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掘其存在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样是明确彝族服饰发展的历史根源。

2.1“围巴” 的功能设计

元阳彝族是红河彝中比较特殊的一支,据汉文献和彝文经典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哀牢山区就有彝族先民从事游牧和农耕。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等地散居着大量的彝族同胞,他们自称“诺苏泼”,千百年来一直以开垦梯田来发展当地的山区农业,形成了壮观的梯田风光,最著名的当属元阳彝族、哈尼族梯田。每到农耕季节,当地的“诺苏泼”必须要爬坡上坎,或下沟探底才能到达梯田,干一天的农活之后原路回家,几乎每天都是在田坎间度过的。

针对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与劳动空间的现实情况,当地的彝族人在保证民族服饰风格与设计完美展示的基础上一改以往仅作为装饰的腰带设计,将腰带和尾翼相结合,并加厚加大尾翼的部分,看似累赘夸张,却使其变形为随身携带的坐垫使用以方便随地坐下休息并保护身体,在肩背背篓和重物时将其卷曲于腰间达到垫隔重物,减少物品与衣物摩擦从而保护腰背的作用。这是当地彝族人根据生活所需所进行的服饰改良设计,另一方面,当地的女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会佩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围巴”,并一直到老。“围巴”的制作可以看作是女子们展示自己手工技艺和个人性格的名片,方便了大山中的人们更好的了解与沟通。实际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服饰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地域性特色造就了功能众多的“围巴”腰饰。

2.2 “围巴”的工艺传承

传统“围巴”的腰带头上有银泡镶嵌装饰。银泡是我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极为喜爱的一种独特装饰物。传统制作工艺分为熔银铸条、和锡凿片、锤模打孔、加工提亮等步骤。制作出来的银泡被钉在衣帽以及其他饰品上,排列成不同形状和花纹以起到装饰的作用。一块“围巴”的精巧还体现在超凡卓绝的民族织绣工艺上,其中螺旋绣、铜钱绣、方格密绣等都是我国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成为我们国家难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腰饰做工精巧、和谐对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趣味。

70年代后期,以白开司米线刺绣代替镶嵌银泡的新工艺在元阳盛行。开司米是山羊绒的俗称,绒线替代银泡后使绣品更加轻便、经济,且便于洗涤,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围巴”的实用功能,但同时又很好的保留了“围巴”的装饰效果,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图2)

3“围巴”文化价值剖析

彝族是一个重视腰饰的民族,他们认为将美丽的腰饰系在身上就代表着神灵与自己同在。元阳彝族的系腰是其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人重视“围巴”的实用功能,更看重它的艺术价值。系腰的设计继承传统工艺与装饰特色,各式纹样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无论是单纯的装饰还是在抽象过程中传达丰富内涵的图案,都是体现彝族人民族文化的符号。

3.1装饰性的艺术存在

“围巴”作为元阳式服饰里女装最为特色的部分,有着极为个性的装饰性。它以黑色布为底,配以银泡、银索等饰物,造成明艳富丽的装饰效果。重视镶补工艺的装饰,辅以刺绣、镶嵌等。以几何花纹见多。

黑、红、黄三色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围巴”也同样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色彩理念。以黑为底,红黄相衬,色彩上大胆的对比,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效果。黑、红、黄本身也是彝族人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的植物染料、原石染料色,这也是他们大量运用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黑、红、黄的对比效果强烈,在常年生活与大山深处的一组人来说,这些对视觉感官刺激较强烈的色彩更方便他们交流,也丰富了枯燥单一的山野生活。元阳式装饰的又一特色是大量的运用另一种传统色彩――白色。通过与三色的对比应用,突出了腰饰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当地地理环境下的审美需要。

腰饰的装饰性不单体现在色彩的大胆匹配上,还渗透在每一块尾垫的几何形态和装饰图案设计上。由于每一款“围巴”是由使用它的女子们手动制作,所选用和排布的图案与花纹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形制统一。方形绣布以对角线为坐标,中间菱形的区域是以花卉、鱼虫、自然景物等拟形图案组成的装饰纹样,让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运用概括、简练、夸张甚或稍做变形的手法表现出平时生活中所见的事物。中心图案的外延则以几何图形为主,多使用重复排列的方式组合条纹、三角等,同时利用波浪形的排布、大小和色彩对比等手段使重复中有变化,不失华丽。块布上的图案都是手工绣上去的,彝族人把这种绣花叫做“做花”,是对彝族服装及用品上的纹饰工艺的统称。无论是传统的银泡镶嵌装饰,还是做花缝绣手艺,图案的装饰效果都是显著的。

3.2符号性的民族感知

符号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发明,通过符号的内涵外延的表达,传递着文化中隐秘的、独特的人类思维和集体意识。每个民族、每个群体通过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展示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语义,也承接着文化的历史表征。随着我国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变迁,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正随之演进着,而民族文化传统也有着新的发展。“围巴”以丰富的装饰图案和色彩为载体,传递民族文化符号,拥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同时也体现着当地群落的集体文化意识变迁和历史传承形态。

首先,不同于一般腰饰的外在形制赋予了“围巴”特殊的寓意,一左一右成对出现的“围巴”绣布有当地人的多重理解。从尾翼数量上看,双数表示吉祥,同时表现着一种调和。从内涵上看,它象征天上的日月,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它代表男人与女人,愿自己能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它还象征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两极,预示着生活的和谐与平衡,表达了美好的民族心理。

其次,色彩的符号性也传达着文化理念。黑色是彝族人民崇尚、喜爱的颜色。在历史上,黑色被认为是高贵的象征。黑彝是贵族,白彝则是低等级族别的称谓。川、滇、黔彝族中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糯苏”的支系,其含义均为黑人或黑族。可以看出,红河州元阳彝族的地位以及崇尚高贵的民族心理。同时,大面积绣边和条纹运用了白色,白色象征光明和正义,与表现黑暗与邪恶的黑色相对,体现了当地人善良正直的民族品格,同时表达了彝族人对“白额虎”的图腾崇拜。

再次,富有寓意性的仿生图案造型体现了当地特殊地理环境下彝族的图腾文化。三角形、菱形代表着所居住的大山,日月纹图样指示为昼夜循环、朝暮吉祥;漩涡图形和重复排列的条纹象征着当地人维持生命、朝夕相处的梯田与水,期盼劳动丰收、生命延续;被绣在“围巴”的显著位置的花朵代表彝族的祖神马缨花,花朵与漩涡自然的连接,体现当地人将马缨花视为连接同源同宗这一群体的共同象征性旗帜并祈求神灵保佑的美好祝愿;对称心形,不但被设计为代表生命与美丽的滑板的形状,也指示着为生命带来乳汁的女性的,体现着彝族文化中的女性崇拜。众多的纹样造型再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风貌、生活习俗与民族信仰,也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更体现了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4“围巴”发展现状反思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历经洗礼所沉淀下的最厚实的民族基石,文化的语义体现和价值表征最终都会通过器物或者行为得以传达。“围巴”作为重要的红河彝族服饰物品,传递了重要的民族精神,而且它的发展和变形也体现着彝族文化传统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新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文化与城市文明的扩张,使得朴实传统的山区少数民族群落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元阳的大小景点和市集上已经出现的“围巴”专卖摊铺就是一个缩影。人们开始售卖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产品,为了节约成本、吸引顾客,他们会简化制作工艺,或者改良传统的图案设计以迎合商业运作和消费心理的需求。大批量的生产正在逐渐稀释本身艺术性极强的“围巴”那种一如既往的观赏性和独特性,这是人们不想看到的,而传统文化价值的保留和文化创新传承要如何进行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去讨论和反思的内容。

人们没有办法一味去谴责当下的消费主义带给传统手工艺生产和发展的不良影响和恶性冲击,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挖和探究,可以了解到传统的原始面貌和文化最纯粹的内核,从“围巴”这个小小的切入口,可以窥见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冰山一角,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少数名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相应的贡献。

元阳彝族的“围巴”腰饰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后人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围巴”的装饰图案因制作者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是研究红河州元阳彝族审美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个切入点。对我们了解当地彝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围巴”在观赏性、多样性以及浓郁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优势,使之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一起形成元阳开发文化旅游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龙倮贵.试析彝族服饰类型及其审美艺术特色[J].民族艺术研究,1996(06):52-56.

[2] 易谋远.彝族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23,671.

[3] 牧人.美妙的银泡装饰[J].现代交际,1996(09):51.

[4] 红河彝学学会编.红河彝学研究[M].红河彝学学会出版社,2004:37,61.

[5] 王一然,王坤茜.彝族服饰视觉造型的符号学浅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2009,4(14):17-20.

[6] 王迟.初探彝族服饰图案的审美特征[J].网络财富,2009(06):147.

[7] 吴锡标,陈莹静.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遗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