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说缺失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教育实验的相关理论阐述,已经比以前清晰许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客观地讲,新教育实验到现在也已经数年了,还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
定位问题
“新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在新教育的许多著述中,我没有看到一个一致的、统一的、前提性的、规范的理论阐述。正如很多一线老师们的理解一样,新教育是“大教育、真教育、活教育,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这种定位我在新教育的许多理论阐述中多次见到,好像是一种规范性的定位。然而我觉得,这种定位显然是存在不足的,概念模糊。
“大教育”是外延意义的表述,“真教育”之“真”的含义很多,“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提出过的,“人文教育”则是一类教育范式,相对于科学教育范式,对“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也有阐述。
在《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手册》中,新教育人把“新教育”定位为“理想的教育”,并提出了新教育的“十个理想”: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家长、理想的社区等。这种分解式的描述让人难以把握新教育的整体特质。
理论建构问题
任何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或教育范式,必须具有体系化的理论陈述,或者一组核心范畴、理论命题和论证逻辑。我发现“新教育”学术共同体尚未建立起这些必备的理论要素:
(1)新教育的核心范畴,即表达“新教育”理论的范畴及其体系。比如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经验”、“生长”、“活动”、“还原”、“游戏”、“努力”、“探究”等。
(2)新教育的核心命题。一种完善的理论,其实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理论命题组成的。这些理论命题是用来阐述一种教育范式的基本问题的,包括: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或课程)、教学方式、教育过程、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此外,一种教育范式还必须通过命题回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说实话,我一直希望能够看到“新教育”这些基本命题观念重建的理论阐述,但一直没有看出“新教育”自己的特质和逻辑。
论证逻辑和话语方式问题
读了很多“新教育”的著述和相关成果,感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理论的逻辑严密性不够,而观点和策略的情感宣泄性过浓。
作为实验研究,最关键的是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
“新教育实验”有三大理论假设。理论假设之一:通过读书、上网、“聆听窗外声音”和“师生共写随笔”等活动,“新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反思能力”和“哲学批判意识”会不断增强,这是“教育共同体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
理论假设之二: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会促成实验活动主体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理论假设之三:我们面临着一个“呼唤教育学派”的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断推进,多元的、不同层级的教育共同体会在交往理性与交往道德上达成共识,会逐步形成这支团队所特有的科研制度与实验文化,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范式。
我不知道新教育实验团队是否对这三个假设进行过分析。一般来说,一项实验应该只有一个假设,该假设表明了研究的目标。而新教育团队提出了三个假设。从第一个假设看,前提已经包括了新教育的6大行动,而期望得到的结果定位在增强师生的教育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显然,这一目标远远不及新教育追求的“理想”。按照我的理解,教育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根本就不能反映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第二个假设,就根本不是理论假设。第三个理论假设就让人更难理解了。
所以,新教育实验的实验设计是比较模糊或者说是不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