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拉维洛夫:用朴素诠释高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拉维洛夫:用朴素诠释高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全球最杰出的铀矿地质专家之一,半个多世纪前,他所设计的全新铀矿开采技术,保障了上世纪60年代冷战高峰期间苏联核能源的突破性发展;身为果敢执着的专业人士,他最先在西西伯利亚开始石油勘探作业,打破了此地无石油储藏的预言;他揭穿了伪科学的荒诞,扭转了在贝加尔湖铺设输油管道的计划,打破了外界对其的固有印象,他喜欢摔跤运动,曾获得莫斯科摔跤冠军;他庆祝自己80岁生日的方式,是与四代同堂的家人一起高山滑雪……他,就是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拉维洛夫,曾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现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生态安全委员会主席。

生于1930年的拉维洛夫,还有三个月即将迎来自己第84个生日,虽已耄耋之年,老当益壮的拉维洛夫却从未放弃过自己钻研一生的地质与矿物研究、核能与军事工业事业。他1987-1989年任苏联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长;1989-1991年任苏联部长委员会副主席、副总理,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1988-2013年,先后担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地球学学部院士,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生态安全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北极研究委员会主席,再到俄罗斯联邦地质学家国家委员会主席,拉维洛夫一生都奔走于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学术前沿,如今这位资深的学者又将关注的焦点直指向一个全新的领域――生态安全研究。日前本刊记者有幸走进拉维洛夫的世界,面对面地聆听他对于生态安全的诠释。

如何理解生态

或许是为了给记者一个更形象生动的解释,对于“如何理解生态”的问题,拉维洛夫给出的答案脱离了以往的学术概念,“在希腊语里,‘生态’一词翻译出来就是‘房子和科学’,‘生态学’就是关于家的科学。而家的科学,从生物角度来讲,最早是关于鸟巢的研究,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生态的研究追根溯源也是对鸟巢的研究。”

对拉维洛夫而言,每个科学都有根,就像种子,慢慢会发展壮大。随着研究的慢慢拓展,生态研究也慢慢开始从鸟巢研究向研究人类及其生活在其中的家园、环境方向拓展。“但是不管是鸟巢研究还是家园研究,令研究者们慢慢领悟到的东西就是,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了物种自身,同时还涉及到与物种生存相关的各种因素。除此之外,另一个让研究者们逐渐认同的观点就是,生态学实际上涵盖着很多学科范畴。比如自然世界中的地震、海啸,因属于地球的物理运动,而被纳入物理学研究领域,但因其会对家园造成影响,所以又都属于生态学研究范畴。总而言之,现今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够像生态一样涵盖所有。在我看来,所有科学集合起来就是生态,生态就是所有科学的科学。”

生态法典制约恶意行为

在拉维洛夫的研究中,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对生态是否能维系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考察与实证,拉维洛夫也向全人类提出了行为要求。“在生态系统里,人对自然界既有正面的改造,也有负面的影响,只不过现实中,人们往往更愿意为自身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行为摇旗呐喊,而忽略了对自然的恶意行为。诸如人为的砍伐森林,捕杀动物等,已经引起了森林覆盖率严重降低、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针对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台比较严厉的宪法。目前来看,俄罗斯在这一点上的落实情况还可以。”

有关资料显示,自1977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已将环保与生态安全的概念写进了宪法。时至今日,公民的生态安全权利作为俄公民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俄宪法关注的内容。根据俄宪法有关规定,每个俄罗斯公民都有权生活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同时,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爱惜作为俄境内各民族存续与发展基础的自然资源。2002年,俄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成为了俄制定环境政策,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多样性和资源多样性,以及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大法。与此同时,针对环境违法案件的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12月,俄政府又修改了《行政法典》,加重了对环境违法的行政处罚力度和罚款金额,对逾期仍不缴纳罚款的行政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针对生态安全,俄罗斯有专门的生态法典,且分类甚是详尽细致。举个简单的例子,渔民捕鱼时,渔网网眼的大小,都有法律约束。”论及俄罗斯的生态立法,拉维洛夫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1989-1991年苏联时期便担任苏联部长委员会副主席、副总理的拉维洛夫,曾促成和完善过政府的诸多立法,尤其是生态保护和能源领域。在其看来,法律一是要让真正了解的人来参与制定,二是要让普通民众都能看懂。“所以,政治家也要有专业性,立法之后,还要注重监督和执行,以评估法律的可行性。”

全球变暖尚无充分依据

倘若说生态安全问题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那么在生态安全的诸多问题当中,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影响度当属最高。相较于全球范围内讨论的沸沸扬扬的“气候变暖”论,拉维洛夫给出的答案有些出乎记者的意料。“变暖并非不存在,但不是全球,而是地区变暖。”看出记者疑虑的拉维洛夫继续谈道,“若要计算整个气候变化过程,地球自转、板块漂移、大气运动、洋流运动等等因素就都要考虑进去。依靠世界上仅有的记录地球温度的气象站,还无法精确描述气候是变暖还是变冷;哪些地区变暖,哪些地区变冷;变暖和变冷的幅度究竟有多少。如果要精确测量,需要在地球的各地区设立至少100万个观测站,才能有证据来描述全球气候变暖。”按照拉维洛夫的建议,当前更加规范的说法应当是“气候变化”问题而非“气候变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不能局限在一定的时间,所以不能随便定义。”

积极寻找清洁能源

拉维洛夫虽然认为全球变暖的说法有待商榷,但是对于当前气候变化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的严重程度,他却同样担忧。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灰尘等的浓度也在逐渐升高,从而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相比于化石燃料,拉维洛夫显然更加推崇清洁能源,“现代社会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海水温差、地热能等等。只不过,某些能源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相比较而言,核能可能是眼下最为经济、安全、洁净能源的选择。”

拉维洛夫告诉记者,俄罗斯现有的核电站大多是在20多年前所建,根据20多年的经验,核电的发电成本要远低于煤电成本,其提供的能源也要比其他能源便宜得多。另外,由于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释放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得核电站的工作环境比其他能源诸如煤能源的工作环境也干净许多。“当然如果核电站爆炸,也会给经济和生态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提高核燃料的利用率以及如何更安全地处理核废料将是我们未来的首要工作。”

或许正是基于对核能安全指数的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也一直在考虑是否应当弃核能。正在这些国家犹疑不决之时,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顷刻间将全球民众的核恐慌引爆。受之影响,德国环境部做出了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的选择。对于德国的决定,拉维洛夫并未做过多评价,对其而言,在尚无充分证据证明核能安全性足够高之时,这种选择也未尝不可。

“但是好在德国对垃圾处理的重视度高早已有之,对于垃圾变身能源的利用率也超过了核能,因此,他们能免于完全受制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困扰。他们有最先进的技术,垃圾处理既能发电,还能供热水和采暖。按照现有的科技水平,处理三吨垃圾产生的热量相当于一吨煤。”如此一项清洁技术,也让拉维洛夫连连称赞,并建议各国不妨加以借鉴,“俄罗斯国内目前的垃圾超过1000亿吨,想必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只多不少,因此,能够借鉴德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无论对能源利用还是对环境保护都大有益处。”

后记:

“杰出的科学组织者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拉维洛夫为俄罗斯国家科学与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带领团队为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核能及军事工业寻找到原料源头;他曾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中国、古巴等多国发表过科研成果,编写和参与编写超过550部学术作品,30部专题研究;2009年荣获国际性能源奖项――‘全球能源’,如今他又化身为灾难应急与处理领域的技术先驱和领导者,研究出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在降低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贡献卓著……”翻阅着记录其不朽功勋的资料,恍惚间,记者似乎难以将眼前这位谦卑平和的老人同这些光环对号入座。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学者骨子里的专注是不应掺杂任何浮夸与虚荣,正如其自己所说“学者应该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解释,应该关注,独立思考,接触先进的科技知识……”